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将7人游击队发展到一个团,大授衔前被揭老底,未能授中将军衔

2024-01-06历史

他将7人游击队发展到一个团,大授衔前被揭老底,未能授中将军衔

新四军老八团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支光荣番号,由最初的七人组建而来。其战功辉煌,历经多次战役,经过演变和延伸成为新四军第5支队、2师5旅13团、华野7纵20师58团、三野25军74师220团、志愿军24军74师220团等部队。这支团队几乎参与了所有艰苦卓绝的战役,在战火中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开国将军,如成钧、赵启民、张翼翔、饶守坤、张震、陈庆先等。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新四军老八团首任团长周骏鸣竟然没有被授予任何军衔。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即将被授予军衔时,其历史被人挖掘并被拿来作为指责的对象,因而未能获得军衔。

周骏鸣的革命历程充满曲折,他经历了不少坎坷。早年,他曾在军阀靳云鄂的部队中任职,一路晋升至团副。然而,他对这种唯利是图、欺压百姓的旧军队感到厌恶,因此离开部队回到了家乡。

在周骏鸣的老家河南,冯玉祥正在招兵,他决定加入。在冯玉祥的领导下,他参与了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

不过,由于中原大战的失败,冯玉祥被迫下野,周骏鸣再次面临着重新选择的困境。他随孙连仲投奔蒋介石。然而,蒋介石对这些非正规军并不信任,给予了他们26路军的名号,实际上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更糟糕的是,蒋介石命令26路军前往江西「围剿」红军。

这支主要由北方士兵组成的部队在南方的恶劣天气下很难适应,再加上红军灵活的作战方式,他们屡遭失败。

最终,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的领导下在宁都进行了起义。周骏鸣历经多年的跋涉,最终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职位是红五军团13军38师115团团长。

回顾1931年,担任红军团长的地位颇为显赫。与参与宁都起义的开国上将李达同样出身于26路军旅部,但他却自愿降职成为红五军团下的连长。

就职务而言,周骏鸣在那个时候比李达还要高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李雪三、王秉璋、张祖谅、成钧在内,宁都起义涌现出的其他开国将军的级别均不及周骏鸣。

然而,红军当时非常重视出身背景,对于级别较高的军官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很快,周骏鸣就遭到了「开除」,这是他遭遇的第一次委屈。

随着博古、李德等人掌握苏区权力,「左」倾教条主义逐渐盛行。1932年5月,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季振同、黄中岳被捕,标志着一场变革。

这一事件成为起义军官们的噩耗,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肃反、降职或是被遣返回原单位。

当时,周骏鸣身体不佳,被列入遣返名单。尽管朱老总无法改变这个决定,但争取每人60元的回家路费也算是为他们尽了力。

在离别之际,周骏鸣询问朱老总回到家乡后如何进行革命?朱老总回答说:打击地主,进行土地改革。接着,周骏鸣又问谁会领导他们?朱老总此时也不得要领,只能含糊地回答说:你先行动,会有人来找你的。

事实上,组织对于遣返人员并不抱有希望,也没有想过他们还会重返部队。10多年后朱老总才向周骏鸣透露真相:教条主义者在会议上强调列宁所说的「不应使用白军军官」。

周骏鸣当时对这些背后的情况毫不知情,尽管他加入革命不久,但内心已坚定不移。

回到家乡河南确山后,父亲想让他进县保安队谋个职位,但周骏鸣拒绝了这个提议。他选择留在家务农近一年,不断寻找着组织的踪迹,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无法忍受的他纠集了一些人,尝试着筹集武器,试图发动农民起义。由于力量孤立,他们的行动很快就被镇压了,但这一举动却真正让他联系上了组织。

1933年7月,中共河南省工委巡视员兼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找到了他,邀请他去汝南水屯担任区委书记。

周骏鸣重返组织后极为振奋,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先后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委书记、鄂豫边工委委员等职务。

遗憾的是,河南省委代理书记张国诚的叛变导致一些相关人员陆续隐匿起来,周骏鸣也开始从事地下工作。

到了1934年底,河南省委秘书长兰德修被捕,他是周骏鸣与中央联系的纽带,这使得周骏鸣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接收到中央的指示。

随后,1935年3月,周骏鸣在漯河被捕,与兰德修一同关押在监狱中。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种种折磨,但始终没有泄露任何组织机密。

然而,当听闻敌人计划组建一个假河南省委以诱捕更多同志时,周骏鸣非常担忧。他与兰德修商议后决定采取写「悔过书」假意投降的方式,以便尽快出狱并向党组织报告情况。

但这种「假投降」行为违背了组织纪律,意味着个人将承担所有后果,这很可能会终结他们的政治生涯。为了同志们的安全,周骏鸣和兰德修并没有过多顾虑。然而,正是这件事成为了周骏鸣一生中不可摆脱的政治负担。

1935年8月,周骏鸣和兰德修出狱后不遗余力地寻找组织,将自己被捕和出狱的经历如实报告。同时,他们也向党组织汇报了敌人策划假省委渗透的情况。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和河南领导人王国华立即断绝了与省委的联系,尽力将损失减至最低。

随后召开会议,决定合并豫南和豫西南的党组织,成立鄂豫边省委。张星江担任省委书记,王国华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组织部长,周骏鸣则担任军事部部长。

鉴于自己的身份敏感,周骏鸣主动要求不参与鄂豫边区原有的组织活动,以免在受到破坏时难以辩解。他选择前往铁幕山一带开展新的工作。

1936年1月4日,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当时仅有7名成员:张星江、王国富、康春、区汪心太、吴恒山、伤员老汪以及周骏鸣。他们手中仅有一支借来的汉阳造长枪、一支赊账买来的撅把子、一支借来的八音手枪,总共也只有10多发子弹。

尽管情况艰难,他们不断努力发展,积极发动群众,最终在当地站稳了脚跟。1938年1月,随着新四军的成立,这支游击队已经发展壮大至600余人,并被改编为第4支队第8团。

在新四军的十个团长中,有傅秋涛、叶飞两位上将,卢胜、饶守坤、黄火星三位中将,还有詹化雨一位少将。在这些团长中,有两位牺牲,一人投敌,而唯一未获军衔却在1955年前活着的人,竟然只有周骏鸣一个,唉……

在后来的战争中,周骏鸣曾担任新四军2师参谋长、华中军区参谋长、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按照他的职务和历史贡献,他本应有很大的几率被提升为中将。

然而,遗憾的是在1954年,他曾写过悔过书的事情被人挖掘出来。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当初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已无法联系,查证事情变得十分困难。最终中央决定将他调离军队,改任水利部副部长。这无疑是一大遗憾。

周骏鸣对于那些事情持开明态度,从未抱怨过,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后来他还曾担任过林业部副部长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由于他性情开朗,周骏鸣活得特别长寿。直到2003年,享年101岁高龄时,他才辞世。组织对他的评价极高:周骏鸣同志的一生,就是一生的革命,一生的战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这种评价最能彰显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