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军中大名鼎鼎的三杨、三陈和三梁分别是谁?

2024-04-22历史

中国有句古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当中,很多同姓的将领因为战功卓著或者长期互为搭档,而被大家经常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皆为开国上将,因此也经常被称为「三杨」。陈赓大将、陈锡联上将和陈再道上将,因为抗战时都曾经在129师的关系也被称为「三陈」。

相比之下「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和他的两位远亲因为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家族将军,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三梁」。

通过回顾他们英勇无畏的光辉业绩,我们更能了解解放战争的伟大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使命。

开国将军

杨得志与杨成武同为长征先锋,战功与资历几乎不分伯仲

在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55位上将中只有三位完全同姓,那就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他们不但军衔相同,而且战争年代经历也惊人相似。

杨得志是「三杨」中年龄最大的,他1911年生于湖南省醴陵。

1928年朱老总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发动了湘南起义,不到18岁的杨得志加入了革命队伍并上了井冈山。而作为客家人的杨成武1913年生于福建省长汀,1929年参加农民起义投入红军队伍。

二人都是在基层岗位上经过战火的磨练,并且在红一军团改编过程中几乎同步进行升迁。

三杨

杨得志曾率红1团打退了国民党军队3个师,受到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杨成武则有「军中赵子龙」之称,多次冲锋陷阵成了「三杨」负伤最多的一位。

1934年长征时杨得志是红一军团红一师一团团长,而杨成武是红二师红四团政委。

在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红军各部损失惨重,接受毛主席提议决定向贵州进军。正是这时开始红一团和红四团都成为了开路先锋,而为了进军贵州必须强渡乌江。当时杨得志所部在下游,而杨成武在上游几乎同步突破乌江并顺利进入遵义城。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指挥红军同敌人巧妙周旋,突破金沙江后进入四川。

在突破大渡河时杨得志的红一团首先到达安顺场渡河,但随即中央军委又命令杨成武部沿大渡河北上夺取泸定桥[1] 。

杨得志

红四团一昼夜冒雨走了240里山路,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迹。正是杨得志和杨成武同步进军泸定,才让蒋介石「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破产。

1937年抗战爆发后,红一方面军整体改编成八路军115师。

这样已经升任红二师师长的杨得志成为了343旅685团团长,名副其实的八路军第一团。而杨成武为师长的红一师却委屈地成为了115师独立团,这是当时为了应对蒋介石限制而不得已的下策。

随即685团和独立团联手参加了9月25日的平型关战役,杨得志的685团成为战场伏击的主力;杨成武则率部突然出现在腰站地区,顽强阻击日军援兵保障了胜利。

杨成武

之后杨成武率独立团开赴敌后并发展壮大,而杨得志在原旅长升任代师长后成为了343旅代旅长。

抗战结束时杨得志是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是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司令员。

之后中央军委命令杨得志率部进入东北,可晋察冀形势的恶化后朱老总亲自点名让杨得志留在晋察冀。晋察冀野战军组建后杨得志成为司令员,随即杨成武被调来担任了第二政委。

1947年9月杨得志率部围攻徐水,不料蒋介石派出了驻石家庄的第三军北上支援。杨得志随即改变计划准备在清风店地区歼敌,但此时敌人距清风店90里我军足有250里。

杨成武等人

杨得志和杨成武命令部队发扬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精神,全军昼夜赶了120公里终于取得了主动。

1948年5月杨得志改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兵团后杨成武成为了司令员,两人配合完成了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两人都曾经入朝鲜参战,且都曾经担任过解放军的最高职务。杨成武早在1954年就成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6年起又担任了代总参谋长。而杨得志1979年初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和许世友共同指挥了对越自卫还击战。

1980年邓小平因为工作繁忙决定卸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后,同叶剑英等商量后由杨得志接任。这样杨得志和杨成武在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解放战争时代和上世纪70年代拥有如此雷同的工作经历,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杨得志

杨勇资历相对「二杨」逊色,同赴朝鲜周总理首创「三杨」开泰

杨勇比杨成武大一岁,1913年生于湖南文家市。他1930年加入红军只比杨成武晚半年,但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他升迁总比其它「二杨」慢半拍。

在红军时代杨勇主要在红三军团,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内并没有和杨得志、杨成武相提并论。

1934年长征后杨勇担任红4师10团政委,在湘江战役中力挫敌军保证了中央顺利过江。1935年6月毛主席曾经夸杨勇:「你真是员猛将,在关键时刻有那么一股子虎劲!」[2]

1937年八路军成立后杨勇担任了由红三军团改编的343旅686团副团长,在平型关之战中与杨得志配合围歼日军。1941年杨勇调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恰好成为了杨得志的副手。

杨勇

抗日战争结束时杨勇担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同刘邓主力南下大别山。之后杨勇成为了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虽然在中原战场屡建奇功,但是和已经升任兵团司令的另外「二杨」相比还是慢了一步。

直到1949年他才升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渡过长江后参与解放贵州和成都战役。

1953年5月杨勇调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指挥打赢金城战役促成了朝鲜半岛停战。

杨勇等人

这样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并肩作战于朝鲜,周总理得知了后称赞他们是「三杨」开泰。

1958年10月杨勇回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7年又一次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虽然同样位居总参谋部高位,但和杨得志、杨成武相比又慢了半拍。

1979年杨勇也参与组织指挥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却在1983年1月病逝成为「三杨」中第一个离世的。

杨勇(右)

陈赓的才能连蒋介石都赞不绝口,两次出国作战却英年早逝

在解放军的「三陈」将军里,陈赓大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在【亮剑】里让李云龙都畏惧的旅长,其原型就是陈赓。

他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毛主席的同乡。

他1916年就离开家乡在军阀部队参军,1924年成为黄埔一期中的佼佼者。当时黄埔生中有句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比不上陈赓的腿。陈赓在军校期间表现优异,毕业后就成为了第二期的队长。

1925年蒋介石亲率黄埔军东征陈炯明时,其司令部突然被优势敌军包围。面对兵败如山倒却束手无策,蒋介石一度羞愧的要拔枪自杀。幸好担任警卫连连长的陈赓及时阻止,并冒着巨大的危险背着蒋介石一路狂奔才转危为安。

蒋介石

陈赓的英勇和忠诚让蒋介石赞不绝口,回到广州后马上将其提拔为亲信。但是陈赓却坚定了要同中国共产党走下去的决心,在蒋介石「整理党务案」后公开表明共产党员身份。

1927年南昌起义后陈赓负伤后辗转来到了豫鄂皖,成为了红四方面军早期四个师长之一。

然而1932年他在战斗中再次负伤,在上海治病期间成为了周总理创建「特科」的助手。

好不容易治好了腿准备去中央苏区,陈赓却意外被叛徒发现而被捕。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蒋介石亲自出马恩威并施,但陈赓却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面对舆论的压力和众多黄埔将领的求情,蒋介石最后只好让陈赓逃脱。

陈赓

陈赓来到中央苏区后先在军校任职,长征期间率干部团屡次挽救危局。

非常神奇的是到了陕北后陈赓又从红一方面军被调到红四方面军成为红31军军长,这样八路军成立后陈赓顺理成章地成为了129师386旅旅长。

抗战时期陈赓率部屡次重创日军,尤其是伏击「战地观光团」让日军恼羞成怒,甚至在装甲车上写着「专打386旅」。

抗战胜利时陈赓又成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名将,1947年在山西消灭了狂妄的胡宗南「天下第一旅」;让蒋介石极为震怒,甚至说五个胡宗南也抵不过一个陈赓。

陈赓

刘邓大军南下之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第9纵队组成陈谢集团,陈赓任前委书记率部强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他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大西南后成为西南军区副司令员。

1951年陈赓奉命去越南支援越共抗击法军,之后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发扬坑道战御敌。

1952年后陈赓全力筹备哈军工,还被彭德怀中意为国防部长候任人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陈赓将军积劳成疾,1961年在南京休养期间不幸去世。

陈赓

陈锡联在阳明堡一战成名,陈再道成为末任铁道兵司令

在解放军中陈锡联和陈再道之所以能和陈赓并列,除了姓氏原因也是因为他们都出自八路军129师。

陈锡联1915年生于湖北黄安,1930年参加黄麻起义开始了在红四方面军的革命生涯。

他短短几年就成为了副师长和师政委,成功开辟川陕苏区并率先突破嘉陵江开始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率部深入敌后到山西阳明堡时得知附近有日军机场。

考虑到当时中国军队防空作战非常被动,陈锡联果断决定采用突袭的方式端掉日军的「鸡窝」。于是10月9日769团三营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顺利攻入日军机场摧毁24架敌机,让忻口前线的中国守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陈锡联

因此蒋介石不但进行了口头嘉奖,还破天荒地给769团发了大洋作奖励。

抗日战争结束时陈锡联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成为了刘邓大军的重要将领。1947年他率3纵率先到达大别山北麓,豫北战役中成功消灭了敌第2快速纵队。

淮海战役开始后率部突然攻占宿县,使徐州国民党重兵集团陷入孤立最终走向灭亡。1949年2月成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并解放重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点名其担任炮兵司令员。

陈锡联的地位虽然达不到陈赓的高度,但他曾经做过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特别是1976年中央发文通知在叶剑英不方便时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特例也是对陈锡联的肯定。

陈锡联

陈再道名气要更低一些,甚至他本姓程不姓陈。

他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程家冲,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黄安县城失守后他在木兰山里坚持斗争,成为著名的木兰山72名游击英雄之一[3] 。

1928年加入红四方面军,从第11军排长做到了红4军军长。1934年7月在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红11师坚守玄祖殿20余天未丢一寸阵地。

1935年担任军长后打仗仍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以至徐向前下达命令时经常特别补充一句:「不准陈再道打冲锋!」八路军成立后他129师386旅副旅长,抗战结束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

1947年7月率部发起鲁西南战役,在羊山集歼灭国军整编第66师让敌人全局震动。继而进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中率第2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立下大功。

淮海战役

1949年后他担任了河南军区司令员,开始雷厉风行地解决困扰中原人民20多年的匪患问题。

陈再道曾经向上级保证:若不扫清匪患,他就提头来见。

到1950年共剿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土匪和残兵十余万,河南由此恢复了安定成为中原大粮仓。

之后他担任过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后武汉军区司令员,毛主席曾经向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介绍陈再道:「虽然他没有读过多少书,可打起仗来异常勇敢,是一员虎将。」

1977年陈再道以68岁高龄再次出山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后又在大裁军时为顺利取消铁道兵做出巨大贡献。

陈再道(右)

江西吉安梁氏一门三将军,万岁军军长和政工领导都是功臣

以上无论是「三杨」还是「三陈」他们都没有血缘关系,但神奇作为曾经的「万岁军」军长,梁兴初与另外两位开国将军居然真的来源于同一家族。

他们三位都出自于江西吉安渼陂村的梁氏一族,尽管没有直系血缘;但比梁兴初大一岁的梁仁芥竟然是他的长辈,而仅比梁兴初小四岁的梁必业却要小一辈。

名气最大的梁兴初生于1913年8月,1930年4月正式参加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因战功荣获了红四军三级奖章,长征开始后成为我军首任骑兵侦察连连长。

他在侦察哈达铺时带回了陕北红军的消息,为我军终于找到了最后的落脚点。

梁兴初(右)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等职,1943年1月因巨峰保卫战赢得了「梁老虎」的声誉。

抗战后梁兴初率部进军东北,1947年9月担任了新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十纵队司令员。

辽沈战役中蒋介石命令强大的廖耀湘兵团出沈阳去救援锦州,东野司令部急令梁兴初率部在黑山堵其退路。梁兴初在黑山坚守五昼夜令敌寸步难行,为东北全面解放立下了大功。

1949年后他改任38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首战德川歼灭韩军第七师,继而西进嘎日岭重创土耳其旅等敌;接着大胆穿插抢占三所里隔断敌人联系,战役胜利后彭德怀兴奋地喊出「38军万岁」。

彭德怀

著名作家魏巍后来采访了参与战斗的营长王宿启,其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快在全国引发轰动。

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1967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却因未能去西藏而抱憾终身。

「三梁」中最小的梁必业1930年3月参加革命并任团支部书记,9月正式参加红军开始戎马生涯。他在1933年成为了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长征过程中成长为红一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

抗战爆发后梁必业成为了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后进入山东成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政委。

1945年后他先后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师政委、纵队政委,1950年后离开野战军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我军政治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梁必业

年龄最大的梁仁芥同样在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后担任了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

长征会师后他先成为懋功独立营政委,后进入红二方面军担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

抗战爆发后他在120师教导团担任了政治处副主任,到了抗战后期才成为团政委。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在晋绥解放区和西北野战军担任团政委等职务,建国后在第一野战军和志愿军担任了军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样是我军政工系统的革命功臣。尽管职务和资历差距很大,但梁兴初和他的远亲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