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红军为什么长征?只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吗?是时候说出真相了

2024-07-26历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一首【长征】让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到了大众面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局势当中,可以说没有红军长征,就很可能没有新中国的胜利。

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中国红军不畏艰险,过荒地、翻雪山,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最终在甘肃会宁,完成了三大主力的会师。

而不管是在长征中牺牲,还是坚持到了最后的红军,每一位都是为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写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值得被铭记的英雄!

那么,红军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长征?又是何时结束的呢?

长征的开始是在1934年10月,当时在国民党的「铁桶计划」下,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为了留存力量,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

1936年10月,历经了两年左右常人难以坚持的征程,从中央根据地退出的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成功会师,意味着长征胜利地结束了!

可是,红军长征真的只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样一个原因吗?第五次反围剿又是为何失败的呢?这背后,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一、第五次反围剿

中国的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带着许多血和泪的。为了能找到救国之路,众多爱国人士虽不知前路究竟如何,却依旧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这期间,面对「外有列强,内有军阀」,需要掀起大革命的局面。

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国民党,在其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于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然而随着孙中山先生因病逝世,在三年之后的1927年4月12日,在中国国民党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却掀起了反革命政变。

随着「四一二事变」的发生,包括李大钊等在内的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与革命群众遭受到了搜捕和屠杀,不仅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也让大革命从高潮走向了失败。

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就此停手,在之后的1930年到1934年,先后五次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企图歼灭其所认为的内部对手。

其中第五次围剿开始于1933年的9月25日,在前面四次围剿并未获得满意结果,且有着日军大举入侵华北这一危机的情况下,蒋介石依旧对中央红军发动了战役。

他采纳了来自于一位德军事顾问所拟定的「铁桶计划」,想要一举全歼共产党,为此还召开了一个有200多人参加的高级别军事会议,为计划的实施进行全面部署。

为了避免出现纰漏,以瑞金为中心,半径达300华里的区域,均成为了国民党部署围剿计划的范围,蒋介石为此还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

在包围中央红军的过程中,他还命令各个部队每推进1华里建一道铁丝网,每推进10华里设置一道碉堡线,计划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0道铁丝网和30道碉堡线,形成铁桶一般的包围圈。

面对国民党这番迅猛的来势,处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央根据地采取了冒进的作战方针,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在此期间,由于得到了与「铁通计划」有关的绝密情报,所以在包围圈尚未闭合的情况下,中央根据地很快就做出了撤退转移的决定。

1934年10月10日这天夜里,趁着浓浓的夜色,中共中央与红军总部经过了安排后,从瑞金撤离。

六天之后,8.6万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前路艰难,却又满怀着希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二、反围剿为何会失败

从现实角度来看,反围剿之所以没有成功,跟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有很大的关系。

与有着大量财力支撑,能在当时买到更多先进武器的国民党相比较,财力上显得逊色了许多的中国共产党只能买到少量的武器,且因国民政府的封锁,大部分是靠着地下渠道才能购买。

虽然在苏联支援下获得了不少枪支弹药,甚至还有飞机,但始终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国民党有计划地阻拦交通路线,切断对外通讯的情况下,中央红军想要获得支援,也是颇费周章的。

即便后来也在苏区建立兵工厂,如山塘兵工厂、中央军委兵工厂、闽浙赣省兵工厂等,能够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子弹、地雷等武器。

而不管是总量,还是武器的精细度,与国民党自己生产的及扶持国民党的国家所提供的武器装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并且这个差距,仅仅是靠着「取之于敌」这一原则,在国共战役当中所缴获到的武器设备是很难填补上的。

不仅如此,在军事实力逊色于国民党的同时,被连续围剿的中央苏区,还存在着粮草补给不足,极大概率上无法保障军需的问题。

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就发出了「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中央党政机关带头相应。

后随着在第五次反围剿紧急关头的来临,节省运动被再一次推进,于是就出现了全苏区干部群众,每人节省出3升米捐助红军的军民一心的现象。

这个现象能出现,其实在一旦程度上也反映出为何到后来红军长征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

「有因才有果」,其实当初苏区政府才刚建立起来,就有将一部分的关注力投放在了苏区的农业经济上。为了带动当地的农民,积极地参与到农业恢复与发展当中,还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考虑到农民手里的生产工具可能不足,采购种子不是很方便,价格也可能会偏高,还开办了农具厂,承担了采购种子的工作。

仅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到来之际的1934年,中央苏区政府就拨出了多达15万斤的粮食种子,用来帮助缺少种子的贫农、红军家属。

耕种期间,倘若家里面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中央苏区还会组织人员互相进行帮助,以确保老百姓拿到的耕地能及时获取到耕种保障。

靠着为老百姓们着想的一颗心,中央苏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对于苏区经济的封锁。

如果不是国民党政府一再地进行围剿,以及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军需保障,仅从经济发展层面上来说,苏区自给自足的问题不大。

将这些都视为「外因」的情况下,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内因」则是来自于「左」倾错误。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在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下,「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主义方针令红军频繁失利。

特别是在作为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广昌,也在「铁通计划」中陷落之后,瑞金更加岌岌可危。

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队继续向瑞金推进包围圈的脚步,拿着落后装备的红军与占据火力优势的国民党,在1934年的7月22日,到8月29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展开了数十次战斗。

其中「高虎脑战役」的惨烈程度尤甚,红5师政委陈阿金及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何复生等,均在此战役中英勇牺牲。

纵使之后中央苏区反应迅速,在「铁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进行了长征,期间也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其中在「湘江战役」当中,虽然蒋介石打算在湘江以东,就将红军给围歼起来的目的没有达成,但连续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却从出发时候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次次的失败与严峻形势的迫近,让党和红军内部意识到了「左」倾错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长征期间召开。而经此会议,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被确定了下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三、长征背后还有什么真相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躲避国民党围剿,保留生存空间成为红军长征原因的同时,「北上抗日」则是中央红军实施战略性转移的另一个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以非常快的速度侵略了中国东北,次年1月28日,更是加紧了对上海的进攻,中日军队在此有了第一次的全面对抗。

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其它各国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绥靖政策」,使得日本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种外界不管中国的求援,甚至还与侵略者勾结的局面,深深刺痛了每一位爱国人士,也为1937年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埋下了伏笔。

当然,抗日不是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才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在反围剿的过程中,就有在进行抗日活动,并且还组成了以方志敏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

从1934年起至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长征会师所在的陕甘地区也接近抗日前线。

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当中,包括安徽、江西、湖南等在内的8省15个地区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力量。

结语

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革命的过程则是艰辛的。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与国民党的多次交锋,均让中央红军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也由此埋下了星星之火。

不管内部矛盾如何尖锐,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中共产党也做到了以保障人民群众为主,积极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

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支撑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长征,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