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燕王朱棣启程赴藩,开启新篇章。马皇后离世,姚广孝入府,太子朱标也相继辞世。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历经波折,朱棣终在建文四年完成「靖难」,开启永乐新纪元。
探究大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惊讶地发现,在马皇后离世而太子朱标尚健在之际,燕王朱棣已暗藏篡位之念。因此,「朱标不死朱棣不反」之论,实难立足。朱棣若性本温驯,无论太子存否,皆不会起事;反之,若他天生叛逆,即便朱元璋在世,亦难阻其反叛之路。
朱棣与姚广孝私下密谈,彼此心意相通。他们商议的并非如何坚守北方,而是策划如何助燕王登上皇位。姚广孝野心勃勃,渴望成为开国功臣,助朱棣登上九五之尊。袁珙曾评价他:「异僧也,目如三角,形似病虎,性必嗜杀,堪比刘秉忠。」姚广孝闻言,大喜过望。
刘秉忠,元世祖忽必烈的智囊团核心,助其荣登帝位后,荣获殊荣无数,地位显赫。姚广孝因神似刘秉忠而欣喜异常,足见他亦怀有不凡之志,意在明朝江山换主,颠覆乾坤。
姚广孝效仿前贤,终成为永乐朝璀璨明珠。朱棣赠其辅国文臣之荣,特进大夫之衔,上柱国之位,荣国公之爵。虽未封王,但其在朝之地位,堪称「第二刘秉忠」,威名赫赫,流传千古。
在姚广孝这位「二号刘秉忠」的频繁鼓动下,朱棣的造反之心愈发难以抑制。但换个视角,我们不禁对朱棣的意图产生疑惑:他若无意夺嫡,何不将姚广孝送交京城,任由父兄发落?这其中,或许也藏着朱棣自己的秘密和盘算。
朱棣与姚广孝筹谋十载,静待时机。大哥朱标离世,又六年,父亲朱元璋亦驾鹤西去。此时朱棣再无顾忌,肆意而为。一切皆因朱元璋当初择媳不慎,错点鸳鸯。明军统帅徐达虽已辞世,但其军中威望犹存,而徐达正是朱棣之岳父,此错成其日后之助力。
审视朱棣的「靖难之役」,我们不难发现,与他对阵的京营主力似乎都在「摸鱼」。即便没有建文皇帝的旨意,将领们也不会对朱标下狠手。朱棣身为大帅徐达的女婿,在战场上宛如有了护身符,一般的士兵哪敢朝他开枪射箭呢?
徐达将军在军中声望赫赫,读者皆知。他沉稳有谋,功绩卓越而不自夸,堪称千古名臣。他言辞简练,思虑深远,善待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无不感恩戴德,舍生忘死。他治军严明,平定多地,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爱戴。
在军队与民间,徐达人脉深厚。论及背景,朱棣丝毫不逊于大哥朱标。毕竟,明军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徐达与常遇春,前者之女成为朱棣之妻,后者之女则嫁予朱标,这样的联姻让朱棣的后台愈发坚实。
朱元璋的心思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原本朱标应与徐达之女结缘,朱棣则与常遇春之女配对,这才是真正的「天作之合」。他这样安排,究竟用意何在呢?
常遇春,朱允炆的所谓姥爷,却非血缘至亲。朱标曾娶常女,然常妃早逝于洪武十一年,留下朱雄英、朱允熥二子。朱允炆等皆继妃吕氏所出。常遇春旧部见朱允炆,非但不亲,反觉悲凉——正如刘备若废刘禅,立刘永、刘理,关羽张飞岂会安心,赵云更将极力反对。
常遇春与常妃相继离世,朱标一脉与军方的联系几乎断绝。吕氏之父吕本虽为太常寺卿,马全之女虽为朱允炆正妻,但这两位岳父在军中却毫无影响力,仿佛两位无力的旁观者。
朱元璋啊,似乎在这一步上走了个弯路:朱标的常妃在洪武十一年离世后,按理说,继妃该从徐达家其他女儿中挑一个,可长女徐仪华(或说是徐妙云)早在洪武九年就做了燕王妃,这选择就窄了呀。
朱元璋在为子择媳时,居然未先向许徐家求亲,实乃一失。而后为长子续弦,又选了曾远朝为官的吕家女,此举更是令人费解,显得极不靠谱。此等选择,实在令人难以捉摸其用意。
若朱标的太子妃为徐达长女,诞下皇太孙,即便朱棣心生不轨,那些昔日跟随徐达征战沙场的军官们,也必将挺身而出,与他抗争到底。他们与徐达情同手足,怎会容忍朱棣的叛乱之举?
朱元璋一世英明,却在为子择伴僧与媳妇时犯下大错。明知四子朱标骁勇善战,却在他身边安置了只「病虎」;明知军队之重,却让太子一脉与军方疏离。这些失误,如同隐患,潜藏在朱元璋的辉煌背后。
朱标,仁厚之名远扬,然皇家情薄,仁厚有时反成觊觎者之助。朱元璋或许未曾察觉,大明初建之际,隐患暗藏,那便是太子身体欠安,此忧如暗流涌动,亟待关注。
朱家「太子多病」,似乎成了藩王们跃跃欲试的导火索。就连以靖难闻名的朱棣,也曾为朱高炽的肥胖而苦恼。朱高煦则一直在暗中观望,莫非是因为大哥那身肥肉,让他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机会?
洪武年间风云变幻,细究其中,诸多谜团浮现。皇权之下,父子兄弟之情脆弱不堪。然而,老朱对诸子却怀有无尽呵护与信任。除太子外,诸子多握重兵,此等偏爱,也为日后骨肉相残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坚守建文帝朱允炆的阵营,但朱允炆却对他心存疑虑。他命令徐辉祖率领军队支援山东,成功在齐眉山击败燕兵,使燕人大惊。然而,朱允炆突然召回徐辉祖,致使诸将孤立无援,接连失利。
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堪称朱棣在南京城的秘密使者。建文帝疑虑燕王谋反,曾向增寿探询。增寿却坚决摇头:「燕王与先帝同胞,荣华已至极,怎会反!」然而,当燕王起兵,他却频频将京师虚实密报燕王。
靖难之役,老朱的儿媳选择失误,其后果逐渐浮现,这让读者不禁陷入沉思:倘若朱标未早逝,顺利登基,那谋划已久的四弟朱棣会甘心做藩王吗?若朱棣决意反叛,挑战兄长,他又有几分胜算?
我认为,若朱标登基,削藩之举或可避免,即便行之,亦无需剑拔弩张。在皇城多筑王府,邀众弟归来共饮,何等惬意。然此愿或许过于理想,有姚广孝这般智囊,朱棣岂会缺少「靖难」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