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建文帝下落之谜被解开?后世争议数百余年,其实朱棣心中早有答案

2024-05-19历史

建文帝下落之谜被解开?后世争议数百余年,其实朱棣心中早有答案

前言

「傻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公元104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正对着一具,已经被大火烧的面目全非的尸体痛哭流涕。许多人说,被烧死的正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子朱标的儿子、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也是燕王朱棣的侄子。

但朱棣的泪水,绝不会是为侄子丧命而感到伤心流下的,因为正是他一手炮制了「靖难之变」,成功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

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归宿,史学界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有自焚说、逃跑出家说、还有移民说等等,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在朱棣的心中,应该早就有了答案。

爱子去世,皇孙继位

作为大明王朝建立者的朱元璋,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一定也是十分谨慎和认真。

朱标是朱元璋与挚爱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自然而然成为了太子的第一人选。

他的出生让当时正在前线打仗的朱元璋欣喜若狂,不仅当场刻石纪念,还决心要好好培养儿子,朱标因此很早就成为了大儒宋濂的学生。

几年后,学有所成的朱标在洪武元年,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朱元璋专门从功勋人物中挑选了几位,让他们为朱标解惑答疑,传授政治经验,李善长和徐达都在其中。

从小就接受到良好教育的朱标,在性格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了和父亲相反的一面。朱元璋杀伐果决,手段强硬,朱标则因为受到儒家影响影响,认为不宜过多苛责严酷,要多行仁政。

老师宋濂在胡惟庸案中受到了牵连,正是有朱标的担保与劝谏,才得以保住性命。

从洪武四年开始,22岁的朱标就以储君的身份监国理政了,即使与自己的理念多有不同,朱元璋还是依旧十分喜爱这个才能出众的儿子,对他抱有了非常大的期望。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当了20多年太子的朱标 没能等到自己真正君临天下的日子。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不幸病逝。

风烛残年的朱元璋痛心不已的同时,另择储君的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是让其它儿子继位?还是让太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皇孙继位呢?

最终,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至于为什么是次子,原因就是朱标的长子朱雄也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朱允炆和父亲十分相像,同样的宽仁厚爱,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朱元璋虽然也很喜欢这位细心孝顺的孙子,但是当把朱允炆立为太子后,他的心中总是有点担心。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顾虑是对的。

新君上位,下落成谜

1399年,朱元璋去世后,21岁的朱允炆顺利地继承了大统,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从小生活在宫闱中,身边也常有儒生相伴,这使他的心中充满着对「仁政」的向往,但是,温和的性格与过于理想化的追求,让本就缺乏政治经验的他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

建文帝继位后,没有继续信任爷爷的老臣,反而重用了他的三位儒学师傅。

这三人侃侃而谈,讲学释经自然是得心应手,可终究只懂得读死书的呆子罢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他们并不比年轻的建文帝成熟多少。

就这样,一位理想化的帝王,领着一批同样盲目热血激情的大臣,开始了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的重大改革。

首先就是削藩。朱允炆虽然当了皇帝,却每一天都吃不好,睡不稳,感觉如芒在刺、如鲠在喉。

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那些被分封在各地的叔叔们,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皇位虎视眈眈。

朱元璋在生前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为了避免发生变故,让权力交接平稳运行,特意下了一道遗诏,吩咐在外的诸王不必返回南京吊唁。

可是单纯这一份遗嘱的力量未免有些单薄,燕王朱棣就没把父亲的话放在眼里,他在接到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径直前往南京。

建文帝见状,赶紧下诏要求朱棣返回,两个人拉拉扯扯几个回合后,朱棣才不情愿地返回了北平(今北京),心中也由此记了建文帝一笔。

朱棣是众皇子中军事和智谋都非常出众的一位,当时朱元璋不是没想过立他为太子,所以建文帝继位后,请求削弱燕王实力的呼声逐渐多了起来。

于是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先对另外五位实力较小,并且犯有错误的藩王下手,燕王见事态不对,就称病在家观察事态发展。

随着周王、齐王等被废黜,剩余的藩王们也都开始变得人心惶惶,而作为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朱棣,家里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大家都想让他成为藩王首领,反抗朝廷。

朱棣在得知自己被监视之后,也明白了他与侄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了,所以他一边装疯卖傻,一边暗地里调兵遣将,终于在1399年7月正式起兵。

虽然场面上中央军的数量和实力要强于朱棣的手下,但是朱棣凭借着自己的指挥,反而是连连得胜。

这与朱元璋清除功臣也脱不开干系,建文帝面对大兵压境,竟然发现无人可用。在战斗的后半程,甚至不得不重新起用年近七十的老将耿炳文。

但是枯木难支,朱棣的大军终究还是到了南京城外,守城的李景隆见大势已去,索性直接打开城门迎接燕军。

朱棣进城后不久,皇宫便燃起了大火,他赶紧派人寻找侄子,结果却一无所获,建文帝的下落也由此成为了千古之谜。

尾声

古人篡权,不管假不假,总要美化一下自己,朱棣想要找到建文帝,也是想逼迫他禅位给自己,好让自己的皇位在明面上显得名正言顺。

但是如今人不在了,朱棣就硬指着马皇后的尸体说那是建文帝,一边上前握住她的手,还一边哭着说:「傻小子,何苦如此。」一副正面人物的形象。

因为这次起兵反抗,朱棣喊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靖国难」,朱元璋为帝时,曾经下过一道祖训,意思是如果朝廷中有奸臣,各藩王要承担起诛灭恶人的责任。

朱棣就借用这条规定,把建文帝重用的那三位大儒认定为奸臣,发兵前来解救危难(既「靖难」)。

进入南京没几天,朱棣就以天子之礼为建文帝办了一场下葬仪式,但是其真正的下落,依旧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在那场大火中丧生,而是从暗道逃出,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僧人;有的说他乘船出逃去了国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但这些传说的盛行,离不开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快速发展的帮助,民间对那位命运曲折的年轻天子十分怀念和怜惜,所以不由得产生了许多美好与传奇的幻想。

但是,无论建文帝当时是否存活下来,在朱棣的眼中,他都已经不在人世,朱棣无论如何也会坚持这个立场,为了他的皇位,为了他的天下,为了他的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