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恩来火化前,乔冠华大声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2023-12-30历史

1976 1 8 日晚,备受人们敬爱的周总理突然辞世。次日凌晨,新华社向社会宣布了这一沉痛消息,北京各单位纷纷降半旗致哀。

周总理的后事安排将按计划在北京医院的太平间、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分别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吊唁仪式和追悼会。随后,成千上万的人纷纷前来现场悼念,以此表达他们的哀思。



乔冠华应该算是所有前来悼念周总理的人中最为动情的一个,他完全放下了平日的庄重,反而趴在周总理的棺椁上哭得泣不成声。

一个哲学博士足以匹敌两个装甲师。

在当年的离别仪式上,许多周总理的老战友纷纷前来送别他,其中包括朱德同志。朱德同志已经年迈行动不便,但他坚持要亲自送别逝去的朋友。整个过程中,他眼中闪烁着泪花,无论谁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痛。

临别之际,朱德的腿脚依然无法移动,最终他向老战友庄重地行了最后的军礼,作为告别。



郭沫若也在场,当时他也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情绪难以自制。回到家后,他书写了一首诗: 民族的威严永不会消逝,辉煌的业绩长存不朽。真诚与阳光同样闪耀,天空无法消失,大地难以掩埋。

蔡畅同志也在那时紧紧地抱着邓大姐,泣不成声。另外一些曾受到周总理爱护的同志也在呼唤着周总理。

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 1 11 日下午四点三十分结束,随后他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人们纷纷涌上前来,在那一刻,他们希望再次看到周总理最后一眼。



就在那时,有人在人群中哭喊起来,一个男人紧紧抓住周总理的棺椁,一边哭泣着,一边说: 总理,您没有子女,就让我来当您的儿子,我来送您最后一程! 这个人便是著名外交家乔冠华。

乔冠华并非人们所陌生的人物,他那张著名的【乔的笑】照片长期以来一直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同时,作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参与者,他凭借这一贡献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乔冠华对周总理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却是出人意料的。



周总理与乔冠华实际上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自建国以来,我国涌现了三位最具特色的外交家:第一位是周总理,他以儒雅的风度著称;第二位是陈毅,他是具有大将气魄的外交家;第三位则是乔冠华,他是一个才气横溢的外交家。

乔冠华生于 1913 年,出生在了江苏盐城县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由于家境富裕,少年时期的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后在私塾和正规的高小就读。

乔冠华因为聪明好学且勤奋努力,所以他的学业成绩非常出色。通过多次跳级和插班,他仅仅在十六岁时就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同届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乔冠华毕业后,先后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仅用一年时间,他便成功取得了德国哲学博士学位。毫无疑问,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没有人能够轻易取得成就。乔冠华后来的成就直接受益于早年的教育。

到了这一步,情况就变得非常有趣了,乔冠华作为一个哲学博士,是如何转变成外交家的呢?

提到抗日战争,就必须提及乔冠华了。正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位怀着强烈爱国热情的乔冠华毅然决定放弃在德国追求学术梦想的计划,选择回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乔冠华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 乔木 ,每天写社论,并在【时事晚报】上发表。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百多篇共计五十多万字的文章,其尖锐犀利的文风深受人们喜爱。



毛主席在延安也看到了乔木的文章,并对周围的人说: 你们有没有读过乔木的文章?此人写作非常有气势,就像千军万马在奔腾一样。我认为他的文章比得上两个坦克师。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毛主席的言论有些言过其实,一个刚刚开始读书的普通人,又不是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和两个装甲师相提并论呢?然而,仅需一个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1940 年,纳粹德国对法国发动了闪电战,全世界都对号称 世界陆军第一 的法国寄予厚望。然而,唯独乔冠华预言: 法国将在三天后投降!



这句话可以说是令人大开眼界,让许多人直接笑了起来,而一些外国同事则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认为乔冠华一定是疯了。

乔冠华的判断被证实是正确的,果然三天后法国不战而降,这一事件也让他名声大噪于新闻界。由此可见,有时知识分子的洞察力并不逊色于武器的威力。

二、 乔老爷 的外交生涯

周总理等人自然很希望能争取乔冠华加入到红色阵营来,因为毛主席已经给予他如此高度的评价。



乔冠华并非一厢情愿,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他非常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直接去找了驻香港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廖承志,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党的意愿。周总理得知这个消息后批复说: 如果我们能够让乔冠华加入党,就等于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在廖承志的引荐下,乔冠华很快加入了党组织,并立即面临了一次重大挑战。

1941 12 月,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攻占了香港。这导致大批民主人士和爱国志士需要紧急转移。乔冠华担负起这一重任,昼夜不停地工作,最终成功协助上百名知识分子撤离了香港。



乔冠华完成任务后,前往了重庆,并在那里的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总理见面。当时,周总理非常诚挚地赞扬了他的工作表现,称赞他在香港的工作出色,任务完成得很好。周总理还表示: 你所讲述的情况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真是辛苦你了。

乔冠华备受周总理的认可,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于是请求周总理再次分配任务。然而,周总理考虑到乔冠华最近患上了肠胃病,所以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而是建议他先好好养病。

乔冠华在重庆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才得到周总理的安排,成为了【新华日报】的编辑。起初,乔冠华与周总理只是在工作上相识,但随后他便深切感激周总理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使得乔冠华不得不感谢周总理的恩德。

龚澎是周总理身边的英文秘书,她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个知识渊博的女性。由于长时间的工作接触,乔冠华对龚澎产生了好感。



其实,龚澎的背景相当不凡。她的父亲是辛亥革命的先辈,而她母亲的姐夫则是革命先驱黄兴。此外,她还是燕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

龚澎自然也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她早年就参加了一 · 二九运动,并在其中担任 敢死队员 ,对抗反动军警,这与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乔冠华对这位才气横溢、真诚率性的姑娘早已心生倾慕,却一直羞于启齿。然而,周总理早已洞悉了乔冠华的心意,比当事人还急切地希望促成两人的交往。



乔冠华与龚澎同时出现在周总理办公室的一天上午,周总理故意问道: 你们打算拖到何时呢?

乔冠华的内心被这句话击中了,他腼腆地笑了笑,然后伸手进口袋准备拿出一根香烟来缓解紧张。但当他抬起头时,看到了周总理桌上的 禁止吸烟 标志,于是又空手放了下来。

周总理看到这一切,开玩笑地说: 我这里只是规定禁止吸烟,而没有规定禁止结婚,你们赶紧商量一下吧。 他话音刚落,两人都脸红心跳,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周总理并非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提出这个想法,因为龚澎也不会轻易同意。考虑到他们的家世、学识、职业、追求和年龄等方面都完美契合,这桩婚事可以办成了。

乔冠华与龚澎最终坦露了彼此的心意,并于 1943 11 月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当时,周总理也给予了他们许多帮助,甚至安排了他们的婚房。

乔冠华结婚两年后,正值日本宣布投降,十四年抗战画上了胜利的句号。对于乔冠华来说,这一刻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吧,新婚喜事与国家理想的实现齐聚一堂,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呢?



乔冠华在抗战胜利后继续跟随周总理从事工作,先后担任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和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主要负责处理外交事务,而他的直接领导是周总理。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的妻子龚澎以及她的姐姐龚普生和姐夫章汉夫都就职于外交部门。值得一提的是,龚普生是中国首任驻爱尔兰大使,也是中国驻外大使中唯一一位女性。

乔冠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事件,即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当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提议双方进行谈判,周恩来指定李克农和乔冠华主持此事,这一决定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周总理在两人临行之前还送行,他说: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答谢世民书】,强调要审时度势,及时行动,遇到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要果断停止。

在乔冠华加入谈判时,美国不同意将三八线作为停火线,因为他们认为这一线路没有展现出他们在海空军方面的优势,并要求我们撤离。乔冠华向周总理报告了美方的要求后,周总理批示说: 坚决驳回这种荒谬的提议!

在接到周总理的指示后,乔冠华在随后的谈判中态度坚定,他提出: 我承认你们在海空上具有优势,但仅凭陆军就将你们击退至三八线,还有什么值得商谈的呢?



美国方面毫不妥协,导致双方继续就此进行激烈交锋,最终未能取得任何谈判进展,战事再度爆发。尽管如此,美军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并未获得什么实质性好处,最终还是回到了谈判桌前。这一次,他们最终接受了李克农和乔冠华提出的条件,使得谈判得以顺利结束。

乔冠华在朝鲜停战后并未回国,而是选择留在朝鲜,并于次年与周总理一同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至此,乔冠华已成为中国除周总理外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官之一,备受许多国际友人赞赏,其中基辛格曾评价他为 头脑机敏、才华过人的卓越外交家

乔冠华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著称,正是由于这一点,当中国准备重新加入联合国时,毛主席曾说: 「‘ 乔老爷 擅长多国语言,文笔出色,口才也不俗,我觉得任务就交给他吧。



周总理为毛主席送行,乔冠华再次奔赴联合国开展外交使命。大家对这次外交任务的结果都相当熟悉,乔冠华不负重托,最终促成了联合国通过 2758 号决议,从而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随后,尼克松访华,乔冠华身为外交部副部长也承担了重要任务,在机场与周总理一起迎接了尼克松。随后,他与美国代表团就建交公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次,乔冠华直面基辛格展开辩论,两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各自就问题逐字逐句地反复争论,场面曾一度异常激烈。



基辛格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乔冠华的建议,他在返程时甚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苦笑着说: 乔冠华很难对付。

随着中美建交公报的细节敲定,周总理出席了公报定稿的谈判会,并正式确定了其中的内容。在公报发表后,乔冠华松了口气,好像卸下了肩上沉重的担子。

然而,必须承认,乔冠华的辛勤付出对于减轻周总理的工作压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总理对他的贡献心怀感激,这也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牢固。



三、与挚友的最后离别

令人伤感的是,中美建交公报发布后,周总理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然而在这个艰难时刻,陪伴着他的只有邓颖超和一些工作人员,因为周总理并没有子女。

周总理年轻时与邓颖超结为夫妇,但邓颖超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在未经总理同意的情况下选择了终止怀孕,导致她以后很难生育。虽然周总理对妻子极为温柔和宽容,但没有子嗣一直是他们的遗憾之一。



1974 年,总理因为长期为国家工作而身心俱疲,工作已经力不从心。不久后,乔冠华成为外交部长,而周总理作为他人生的引路人则住进了医院。

乔冠华虽然升官了,但他并没有感到高兴。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一直心情沮丧。龚澎在 1970 年就去世了,而周总理长期患病,这让他深感悲伤。

最终,乔冠华不愿面对的悲剧降临了,听到周总理辞世的消息,乔冠华几乎难以置信,泪如泉涌。在周总理火化的当天,乔冠华情绪崩溃,跪倒在周总理的棺木前,痛苦地哭泣着。



鉴于乔冠华已经年过六旬,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下去。最终,两名壮汉费尽力气将他拉开,周总理的遗体才得以上灵车。在火化场,当周总理的遗体消失在火化炉中时,乔冠华再次情绪失控,泣不成声。

周总理的骨灰盒被放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后,乔冠华完全抛下了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每天都为周总理守灵。



他作为外交部长本不必这样做,然而他总是坚持到最后。能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如此激动并全神贯注,足以显示周总理的人格魅力,也足以展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周总理离世后,乔冠华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患上了癌症,病情相当严重,甚至一度需要颁发临终通知书。

经过一年多与疾病的顽强抗争,乔冠华于 1983 年的九月离开了我们,成为又一个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周总理对乔冠华的影响可谓深远,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人。在周总理的领导下,乔冠华逐步融入外交领域,并在主席和总理的信任下屡次完成艰巨任务,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载入史册。

拥有一位如此引路者与良师益友,对人生而言实在是件幸事,所以乔冠华在葬礼上流露出那样的悲伤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