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傅作义邵力子坐客中南海,却不进门,主席:客不进主先进了

2023-12-30历史

前言

1950年夏,华东防汛部向中央发来了一条急电。看着手中的电报,毛泽东眉头紧锁了起来,他用铅笔重重的在报告上划下了一条条横线,眼泪突然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秘书田家英看到毛泽东这幅样子,不禁吓了一跳,是什么事能让意志顽强的毛主席这般泪如雨下呢!

毛泽东痛心地说道:「家英啊,淮河来电报了,惨得很哪!」他向田家英一字一句地哽咽着念着电报,泪水再一次忍不住掉落了下来。

片刻,毛泽东突然将电报往桌子上一拍,铿锵有力地留下一句话:「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淮河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发源于河南,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全长1000公里,是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我国第三大河。

追根溯源,淮河水系原本是比较完整的,泄水也很通畅。南宋期间,黄河决堤,洪流东下,经多地至淮阴夺淮,东注黄海,经历了661个年头。

由于黄河南迁,淮河失去入海的出路,被迫向东南改道经长江入海,不但使洪水泄量受限制,还威胁着苏北的安全,造成了上壅下塞易发生水灾的局面。

本就危害深重,蒋介石却偏偏又在雪上加了一把霜。1938年,他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洪水泛滥,淮域水系变得紊乱,多数淤塞,淮河的水患灾害也成了两岸群众苦难的祸根。

10余年间,老百姓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叫苦连天,「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也成了人民生活的常态,对此中央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之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结束了战乱,老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当家做了主人,生活也变得相对安定了起来。但是在河南、安徽等地却依旧还存在这种难以消除的水患灾害。

1950年夏,一场滂沱大雨降落在了安徽、河南交界地区,一下便是半个多月。 暴雨引发了罕见的大洪水,洪水顺着淮河河道溢满塘堰,使得河水猛涨,刚解放不久的淮北地区一下子就被泡到了洪水里。

7月,中共安徽省委将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的机要文件送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上: 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可能超过1931年最高洪水水位。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办公室废寝忘食地忙碌着新中国百废待兴、中朝边境战事等各种问题,忙得不可开交,看到这份灾情报告,毛泽东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焦急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思绪飞速旋转,想着制服天灾、解救人民的方案。良久,毛泽东提笔把电报转批给周恩来: 除目前防救外,需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免去明年水患。

会议上,毛泽东不仅要求各级党委猪呢功夫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抗灾救灾,更要求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努力保证群众的吃住,并多次亲自批示安排调配。

然而暴雨越下越大,仅河南和安徽两地受灾的耕地就达到了4000多亩,受灾群众更是多达1300多万,受灾之惨,可谓是百年来未有。没多久,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又传来灾情急件: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翻船而死者......」「......沿淮群众闻声相望攀树登屋,哭声震野......电话、公路交通断绝,有些村庄仅见树顶......」

看着这些惊心触目的字眼,毛泽东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惨象寰生的场面,妇女老人的哀嚎声、儿童的哭泣声仿佛已经传到了他的耳边。

摸了摸发酸的鼻子,毛泽东缓慢的提起笔,在「村庄沉没」「毒蛇咬死」等字眼上重重的划下了一道道醒目的横线。

他紧紧地咬着牙,握着笔的手因为过于用力已经有些发青,渐渐地眼睛模糊了起来,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的落在了电文上,沾湿了他的衣襟。

听到主席屋内的声音,田家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赶忙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看着主席泪如雨下的样子,田家英被吓了一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让主席如此伤心呢?

察觉到有人来了,毛泽东稍微将自己的情绪克制了,长长地缓了一口气后,他将手中的报告举了举,痛心地开口说道: 「家英啊,淮河又来电报了,惨得很哪!」

意识到事情有些严重,田家英小心翼翼地走到毛泽东跟前。刚想要开口询问,只见毛泽东颤颤巍巍的将电报举了起来,哽咽的开始一字一句的向他念着电报上的内容。

念到那些惊人的字眼,毛泽东的声音又开始颤抖,眼眶又开始变得模糊,他强烈地掩饰着自己的悲痛,但还是控制不住,泪水又流了下来,他也念不下去了。

(图|田家英)

一旁的田家英已经泪流满面,此刻的他已经没法管控自己的情绪,更安慰不了毛泽东。

许久,毛泽东终于平复了自己的心情,他重重的将报告往桌子上一拍,铿锵有力地说道: 「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紧接着,他给周恩来下了批示: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虽然毛泽东在批示中依旧用的是商量的口气,但是字里行间却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急切心情,紧接着,周恩来便开始迫不及待的抓紧治淮方案的具体部署。

客不进,只有主先进了

(图|毛泽东 傅作义)

深秋的一天,毛泽东特意邀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到中南海他的住处,征求两位专家的对于治淮的意见。

准时到达中南海时,毛泽东已经等了许久。见傅作义扶着邵力子下了车,毛泽东神采奕奕地迎了上来,热情的一一和他们握手,开口说道:「欢迎欢迎,先生和将军都很准时呵!」

邵力子回答:「主席是很珍惜时间的人。」傅作义紧接着说道:「军人第一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是以时间的准确为生命。」

毛泽东闻言,笑眯眯地说道: 「那就让我们只争朝夕的进屋吧!」 谈话间,三人已经走到了客厅门口,毛泽东抬了抬手示意让二人先进,但是邵力子和傅作义却谦让着让毛泽东先进。

毛泽东见三人互相谦让,谁也不先进,爽朗一笑: 「客不进,只有主先进了」 ,说完便带头先走了进去。

(图|邵力子)

跟随毛泽东进了屋,邵力子发现桌子上的文房四宝还摆在那没收拾,写好的字幅上的墨迹也还是半干的状态,便询问道:「主席正在写字?」

毛泽东突然神秘地一笑:「是呵。」入了座,毛泽东继续说道:「刚才做了个谜,想请你这位清朝巨人给解一下。」

话毕,毛泽东将桌子上的宣纸拿过来递给了邵力子:「邵先生,这可是个续字谜啊!」邵力子接过宣纸,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展现在纸上「治淮」。

邵力子认真的思索着,毛泽东则慢悠悠的点燃一支烟,抽了起来,悠然的吸了一口后,看见邵力子依旧是一副纳闷的样子,他忍不住爽朗的笑了起来:「邵先生,我这续字谜只有两个字。」

说完,毛泽东用手指了指放满文房四宝的书桌,邵力子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笑了起来:「方案!」毛泽东笑着说道: 「对呵!今天请二位来,就是为治理淮河的方案,听听你们的意见。」

紧接着毛泽东又风趣地向邵力子说道:「先生当年做过西京王,记得我们红军已到陕北就听到老百姓美传先生是大禹治水......陕西的老百姓至今还在流传当年先生当年治水的故事。」

邵力子谦虚地答道:「主席您过奖了,当时是国民党执政,我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怎能与今天共产党和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相提并论,不足挂齿矣。」

毛泽东又说道: 「先生在那时的作为,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嘛!今天请先生来,一是想听听先生的意见,二是如先生能离京去实地考察,那是最好不过。这便是我那续谜的谜底。」

邵力子连连点头,应承了下来:「行,行,可以去考察。」

(图|傅作义)

肯定的点了点头,毛泽东又转过头向傅作义说道: 「将军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虽说带兵打仗几十年,但将军博学水利工程,对我国的水利情况是了解的,请将军你定一个全面的兴修水利方案。」

傅作义连连点了点头,继续听毛泽东说下去: 「要想改变我国的贫困面貌,看来首先要大兴水利建设,能把几千年的水害化害为利,那可是造福于民啊!」 「对!对!」傅作义连连点头应答。

8月底,毛泽东阅读了最后一份治淮材料,经过慎重的思考,毛泽东批示周恩来: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早日告诉他们。

紧接着,在周恩来、傅作义等的带领下,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整个淮河流域,人们欢呼雀跃,很多人都纷纷请缨参战。

工程技术人员们风餐露宿,加紧勘察设计,工人们则组织起来打石备料,造船运输,做准备工作,党政干部、医务工作者、数百万民工浩浩荡荡,都身背行李,扛起铁锹,奔赴在了治淮的第一线,只为能早日开工。

看到这治淮盛况的报告,毛泽东的心情好得不得了,他激动的举着报告,连连向田家英说道: 「你看看,多好的人民,多好的人民啊!」

见时机已到,毛泽东趁热打铁,立刻就给周恩来下了批示: 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1月,为保证治淮工程按时开工,政务院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

1950年冬,在各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80万民工投入到了治淮工地上,简单地搭建了一些房屋后,他们便投入到了治淮劳动中。 仅仅80多天的时间,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就建立了起来。

1951年春,治淮工地又招来了数十万民工,投入到了第二阶段的治淮工程中。应水利部长傅作义的提议,毛泽东亲自为治淮工程题了8个洒脱遒劲的大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治淮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毛泽东也时时刻刻密切地关注着工作的进度,看着工地上传来的一份份捷报,毛泽东的心里也多了一丝慰藉。

5月,毛泽东决定成立一个「中央治淮视察团」,检查治淮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也鼓舞治淮大军的士气。

他委派邵力子为团长,率领各民主党派及中央有关各部委负责人共32人,分别赶赴皖北、河南、苏北三省工地和南京、上海、海宁等地视察。

带着印有毛泽东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的锦旗,邵力子轰轰烈烈地上了路。每到一处,他都将中央治淮慰问团的慰问信和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的锦旗授予各省治淮指挥部,向他们表达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

他真诚地说道: 「毛主席、周总理非常关心治淮工程,特派我来看望你们,并代表他们和中央人民政府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敬意!」

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跋山涉水,奉毛泽东之命行程6783公里,历时52天,踏遍淮河两岸的山山水水,大城小巷,将中央的关怀带给了每一位辛劳的工作者。

回到北京,邵力子就立刻给毛泽东写了份报告,毛泽东亲自给邵力子打了电话表示了感谢,并说道: 「先生的报告拜读了,觉得很好,也符合实际,中央已研究决定,先向淮河水患宣战。」

毛泽东和中央政府的关心,给治淮员工们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虽然吃的是粗粮咸菜,住的是简陋的蓬草,但他们却从没有计较过报酬得失,只是竭尽全力的为治淮工程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3年,毛泽东又派傅作义为代表去治淮工程中最大的水闸三河水闸工地慰问建闸员工,在中央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学子都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治淮事业中。

到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在人们的努力之下总算是基本完成。 八年来,河南、淮北、苏北等共计投入了人力几百万,治理大小河道175条。

修建了九座水库,且库容量达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的防洪防泄能力,「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也基本实现。

会议上,毛泽东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也强调要在几年内做出更显著的成绩。

1975年,由于连降暴雨,河南南部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工作人员向毛泽东汇报:「......解放军救援队伍赶到现场已有几十名群众丧生」时,毛泽东抽泣了起来。

那时候毛泽东刚做完眼部手术,工作人员怕感染,赶忙用消毒毛巾毛泽东擦掉了眼泪,毛泽东自言自语道: 「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

到现在,淮河两岸已经征服了淮河水害,结束了那段「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艰难历史,毛泽东为中国水患所付出的心血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结果,至今仍在惠泽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千里长淮,滔滔流水,伟人们的心血、智慧、深情历史没有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