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贴身警卫杨德中,比伟人保镖都厉害,他有何过人之处?

2023-12-22历史

引言:

在每一位国家领导人的身边,总会有这么一个角色,永远跟他形影不离,每当出现危险时,总是第一个站在他们的身前,这就是警卫员。编者今天要和大家说的这位警卫员叫杨德中,他是周总理的警卫员,但是他不同于其他警卫员,他是所有警卫员中军衔最高的一位,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甚至就连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都比不过他。那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能得此殊荣,下面大家就跟随编者一起走进杨德中的事件,

杨德中青年时期

1923年12月,杨德中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则是一位家庭妇女,从小他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小喜欢读书,杨德中本身就很聪明再加上学习努力刻苦,所以在思想上远超同龄的孩子,他知道读书是有用的。

1936年6月,13岁的杨德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第一中学。走出家门的杨德中视野逐渐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他看到了无数百姓生活在战火之中,看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身怀家国情怀的杨德中对国民党政府这一行为十分不满。但他现在年龄尚小,但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学校读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图书室的角落里找到了两本我党印刷的宣传册,第一次接触进步刊物的杨德中便深深地迷住了,他如饥似渴的吸收书籍里的知识,读完我党刊物,他顿时觉得如沐春风,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一个政党是可以为贫苦百姓考虑的。自此,他对我党产生了向往之情,一直想加入我党。

当年12月9日,杨德中第一次参加革命活动,他参加了西安爱国青年举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活动。在进行运动时,他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从那里他了解到很多我党的思想。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山河破碎,国家飘零的场景,杨德中深知拿着笔杆子救中国,不如拿起枪杆子把外敌赶出中华大地。

1938年9月,年仅15岁的杨德中如愿加入我党, 因为他出生得比较晚,所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什么辉煌的表现。但作为一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

在解放战争时,他也曾参加数次战役,多次在战场上的死里逃生,这让他不光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而且善于观察学习的他,还练就了一双可以敏锐发现危险的眼睛。正是因为这双可以发现危险的眼睛,他还曾经把中南海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后来他选择了留在后方从事政治工作。踏实肯干的他,工作突出,历任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等职。

加入中央警卫团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陆军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我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保卫中央领导机关安全的需要,成立了中央警卫团。杨德中放弃自己师级干部身份,主动报名参加,有幸被选中,担任中央警卫团的政治委员。

在中央警卫团建设初期,杨德中任劳任怨,经常深入研究调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加强完善警卫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开创了和平时期警卫工作的新局面。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警卫团的建设很上心,毛主席曾经在中南海亲自接见杨德中等警卫团干部,并亲自给杨德中他们上课。受毛主席的影响,警卫团的官兵们展开了学习文化的热潮。杨德中等人经常安排成员回省探亲,在探亲的过程中调查当地工作,将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交给毛主席。

1964年,周恩来亲自挑选杨德中负责国家领导人安全警卫工作,同年四月,杨德中开始负责周恩来总理的警卫工作,同时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委员。

此后他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近十年,自从杨德中成为周总理的保镖后,无论周总理身在何方,身边必有杨德中的身影,他就像一个影子一样,无时无刻都陪伴在周总理的身边。

特殊岁月

1966年5月,我国进入非常时期,当时国家领导人安全的警卫团工作也面临着无比艰难的境地。杨德中和警卫团其他领导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保证警卫团的稳定,进而保证每一位领导人们的安全,做好最后一道防线。

贺龙 1

当时为了保护贺龙元帅夫妇,周恩来曾几次为他们转换住所,作为周恩来的警卫员,杨德中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杨德中一跃成为周总理与贺龙夫妇之间的联络员,多次受总理委托去看望贺龙夫妇。每次去贺龙家中,他都做好准备工作,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生怕身后有尾随之敌。

贺龙夫妻 1

杨德中一直忙碌地保护着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安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巨变突然发生,周总理得到消息,有些人要到陈云家进去破坏。周总理连忙带着杨德中二人连夜去陈云住处,带陈云去往安全地带,并加强了陈云的安全警卫工作。

随着非常时期局面的愈加混乱,当年8月,召开了对陈毅的商讨大会,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带杨德中赶往现场。在路上,周恩来叮嘱杨德中:「一定要保护好陈毅的安全。」

「您请放心,无论谁想伤害陈毅长官都必须先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当周总理两人赶往现场后发现,现场早已贴起了大标语。周总理见状极其愤怒。他带着杨德中立即闯入会场。当着底下无数听审的人陪同陈毅退场。

危急时候,杨德中指挥警卫团战士上前保护,用人墙拉起一条保护带,即便他们遭到了人群的殴打,也咬紧牙关,绝不后退。他们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陈毅的撤退提供了有力保障,直到二人安全离开后,杨德中才带领自己手底下的士兵们撤退。

由于需要保护四位领导人的安全,当时的杨德中早已分身乏术,恨不得自己像生出三头六臂。在这忙碌关头,周总理由于连日工作,身体早已不堪负荷,心脏病发作得越来越厉害。

看到周总理身体每况日下,杨德中的心里十分焦急,他立即带领警卫团干部,针对服务保健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措施和意见,同时对周恩来总理的安全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方案。

在此之后,杨德中每次同周总理访问期间,他必定特别关注周总理的身体。他的做法也得到了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的赞赏,后来邓颖超一直把他视为自己最信任人,她在自己临死前留下的一封未公开遗言里也提过自己的全部身后事由杨德中全权负责,邓颖超未公开遗嘱如下:

委托下列几位同志办我身后事

由杨德中、李琦、赵炜、张佐良、高振普、周秉德组成小组,请杨德中同志负责主持,赵炜同志协助。

尼克松访华期间

1972年,尼克松带领美国官员和部分工作人员来我国访问,杨德中负责管理外宾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当时尼克松随行的工作人员就有389人,并且出席了二十多场活动,有的活动场地周围环境极其复杂,不易控制。

当时时间很紧,任务极重,为了确保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安全问题,杨德中和其他同志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工作,得益于他们的调度得当,中美双方的会谈有了良好的氛围。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到达过中国杭州,上海等地,乘坐的都是周总理的专机。因此飞机里预备了很多档次很高招待用品,比如云南的高级牙膏,贵州的名酒茅台,景德镇的瓷器,苏州刺绣,食物等在尼克松访问期间已经吃完,但是这些生活用品就留在了飞机里。

当尼克松离开上海去日本后,周恩来返回北京,叫来杨德中,问他:

「飞机上的东西,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周总理的话音刚落,杨德中就不假思索地说道:

「飞机上的东西应该还给国家,我们谁都不应该拿,不能开国家之慨。」

他的话语得到了周总理的赞赏,自此,更得周总理的信任。

北京饭店新东楼扩建

1973年春天,北京饭店新东楼开始扩建,自尼克松访华后,我国开始着力扩展外交政策,首都机场等都在施工,但是北京饭店是我国接待外宾的重要地点,代表的是我国的形象,所以对于他的重建工作,周总理十分重视。

施工队伍夜以继日的工作,新东楼便以一星期一层楼的速度逐渐增高。在当年国庆节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十三层的施工。得知施工工作已进行到白热化的周总理十分高兴,便派自己的警卫员杨德中去帮忙检查。

抵达新东楼的杨德中正在四处视察,看到建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封顶之日指日可待,杨德中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周总理对新东楼扩建很是上心,就想回去告诉周总理这个好消息,旁边两位工作人员的闲聊突然引起了他的注意。

「张镈,你知道这新东楼哪个方向的房间好吗?」 一位工程人员问道。

「这我哪知道啊。」

「哈哈,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西向的房间好,因为晴天时你从窗边极目远眺,外面景致极美,远处你可以看见西山的朦胧山色,近处你还能看到故宫,这是最美的一处。」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德中听到两个人的对话,顿时感到脊背一凉,冷汗瞬间就上了脑门。因为在这远景与近景,西山与故宫之间正夹着我国最敏感的地方——中南海,那住的全都是国家领导人。

当时张镈听到这句话后也感到心中一惊,因为前几年建的和平门附近的水利部办公楼不过五层楼,约十八米。就被要求工作人员不得上楼顶,偶尔有工人到楼顶检查,中南海那边就会立即打来电话询问。

张镈和杨德中两人对视了一眼,两个人眼中都是无尽的恐惧。杨德中急忙让张镈想好解决方案,而他则立即回去报给周总理。

随后,张镈想到一个补救办法,他向北京饭店的负责人提议,把新东楼西侧公共设施全都用压花或者磨砂的,挡住西边的视线,并且不要安排外国人居住,以防止他们窥视中南海。但是这种补救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从新东楼紧急跑回中南海的杨德中,便和周总理说起了这个事情。周总理也说起他夜间在中南海就看到了施工的灯火,感觉新东楼已经对中南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必须立即处理。

过了两天,杨德中又一次来到了新东楼的施工现场。他这次就是受周总理委托,来到工地了解情况,搜集相关资料,商讨解决对策。

在商讨过程中,有人提议可以将故宫的午门提高,起遮挡作用。杨德中心想这不妥,故宫午门是文物,不能破坏文物啊。商讨结束后,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也表示:一不能破坏文物;二我们不能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

10月29日,杨德中召集北京饭店新东楼扩建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开会,会刚开始,杨德中就开门见山:

「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主要解决楼层过高,威胁中南海安全的问题。」

但是当时建筑工程队不肯放弃自己的艺术成就,同时北京饭店作为接待外宾的场所,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如果草草封顶,会影响国际形象。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大家协商统一,新东楼必须在14层立即封顶。

但是会议结束后,杨德中依然觉得不妥,他便一层楼一层楼的走下,从每一个屋子的窗户往下看,越看越觉得心惊,他发现即便在第14层封顶也仍有危险。因为在第十层就可以看到中南海的全景了,虽然有树木遮挡,看起来较为模糊,但是一旦天气晴朗,中南海内部的景象就会一目了然。

他决定必须压低高度,即便把已建好的部分拆除,也不能初次纰漏。他再次找来设计院方面的人员开会,最后决定十层以上的房间都做另做用途,向西的窗户全部封上做成实心儿遮阳墙,遮住向西向北的视线。他们的决议最终报到了周总理的那里,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杨德中凭借自己对领导人安危的敏感性,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巨大危害。

特殊时期离开工作岗位

1974年2月,特殊时期里,杨德中被下派到陕西咸阳军分区任第二政治委员。临走之前,周恩来夫妇还特意在中南海设宴款待,为他饯行。宴后,周总理和杨德中两个人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谈话。

通过这次和周总理的谈话,杨德中明白了自己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处于怎么样的境地,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阴雨弥漫的岁月终究会过去,黎明前的曙光终究会到来。

到达陕西后的杨德中兢兢业业的工作,即使身处陕西,依旧像以前一样夜以继日的工作。但令他没想到,他与周总理此次一别就是终生。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病逝,消息传到陕西时,杨德中悲痛万分。但是当时北京的政治气候恶劣,他无法前去北京为总理送行,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此时的他站在屋内,猛地跪在地上,朝北京的方向长跪不起。一个一尺八的男孩儿站在客厅里嚎啕大哭,在这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一夜滴水未进。

重回北京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德中终于得以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后的杨德中激动得热泪盈眶。抵达北京后,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也没有去找以往的朋友们交流感情,甚至他没有见任何人,他在回京后的第一时间奔往了周总理的家中。

他站在周总理家的门前,看着熟悉的景物,久久不能回神,他回忆起了自己在周总理身后看着他的那一段岁月,但此时来到这里,总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1979年他开始调查中央办公厅警卫局里,在动乱时期犯错误的干部,以及对一些遭迫害的干部进行平反。他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作了积极的处理,做好了当时中央警卫部队的稳定工作。

1994年,71岁高龄的杨德中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上将军衔的杨德中,在走出人民大会堂后。他又一次地走到了周总理的家门前,站立良久。

2020年11月12日,杨德中上将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杨德中临死之前曾令自己儿子公布自己的遗愿,疫情期间,一不愿打扰大家,二不做告别仪式,三不往家里吊唁。纵观杨德中的一生,他忠肝义胆,不图名利,心甘情愿做领导人背后的安全保障,他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必将影响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