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8年,毛主席批评程子华:你给杨成武的电令均与军委的规定冲突

2024-05-09历史

那是1948年底,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在平津一线,我军上下正遭遇着一场艰难的较量。面对国民党军残余力量的顽强抵抗,毛主席和林彪两位睿智的军事家,早已暗暗部署了一个出其不意的"上屋抽梯"大计。

眼见傅作义的主力集团已被我军层层包围,唯恐他们临阵脱逃,毛主席决定让几路兵团在张家口、宣化一带切断他们的撤退通道。由此,一场围而不打、困而不解的消耗战拉开了序幕。

东线负责切断退路的,正是程子华率领的东野先遣兵团。他手下有着黄永胜的顽强十一纵队和吴克华的老谋深算四纵队,都是过硬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只需沿途加快步伐,在敌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堵死平张线上的出口即可。

可谁也没料到,一场小小的意外,竟然彻底打乱了毛主席的部署。12月初,十一纵抵达密云附近时,适逢有七千国军渔翁得利,试图突破重围逃之夭夭。眼见肥肉已然入嘴,程子华难免心生趋炎附势之念,恰恰忘了"小火伺候"的训诲,擅自决定先攻打密云城。

这一决定,简直就是"给小辫子捆了个大辫子",彻底惊动了傅作义。原本被层层围困的国军大营,仿佛受到了"皇天后土"的力挺,喘了口大气。更糟糕的是,这一拖延了将近两天的时间,致使毛主席的"上屋抽梯"计划赫然落空。杨成武的华北三兵团在西线失守张家口防线,杨得志的二兵团也因电台故障等原因未能及时就位。就这样,第35军竟然大摇大摆地穿过了我军的围堵,顺利东逃。

毛主席简直急得就要跳起来了!他是何等精明干练的老militarist啊,怎能遭此大辱。于是,一连串霹雳般的斥责电文,狠狠抨击了程子华的唐莽鲁莽。"几次给杨电令均与军委隔断敌联的规定冲突""不应该让先头部队打密云,而耽搁了时间",毛主席怒其不争,数落了一通。程子华读后无地自容,只能暗暗发愿早日将功补过,重赢主席的信任...

事实上,程子华心中也明白,这一次的决策失误确实出乎意料。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当然深知在这样关键的时候,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不过,话说回来,程老帅当时之所以做出那样的决定,也不完全是一时糊涂了。毕竟密云城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着潮白两河的咽喉要道,放任敌人占据其中,未来我军的进程定会受阻。再者,当时敌人仅有一个保安团的兵力把守,拿下密云似乎是小菜一碟。可谁料,古北口的七千敌兵竟也在同一时间窜了进去,使得局面顷刻间变得棘手异常。

尽管如此,程老帅依然应该慎重行事,坚持执行毛主席的整体部署。他年过花甲,阅历丰富,本不应轻易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双眼。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恐怕是被一时的征服欲和胜利的馋涎所迷惑了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毛主席这一次的狠狠教训,程老帅终于引以为戒。从此他狠狠克制住了自己的贪馋之心,专注于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果不其然,在后来的战斗中,他果敢的决心和卓越的指挥,为我军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时候,一个人最宝贵的教训,往往就来自于亲身经历的狼狈和挫折。对于任何一名将领来说,无论德高望重,都难免会在某个时刻犯下或大或小的过错。关键是从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在以后的征途中再接再厉,发扬光大。

正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与家",程老帅这番表现,正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肯吃亏也要维护大局"的军人本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学习。

回顾这段插曲,我们不禁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和果断手腕肃然起敬。作为一代军事奇才,他始终能够保持高度的战略眼光,洞察全局。正是凭借这份睿智,他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精准的判断和部署,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同时,毛主席也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宽阔胸怀。尽管对程子华的过失大为震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味责难和惩处,而是及时做出纠正,并给予程子华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宽容和睿智。他虽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威严,但更多的是用真知灼见和人格力量感化身边的部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可以说,正是有了毛主席这样的领导核心,才使整个解放战争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终取得彻底胜利。他对大局的高度重视,对细节的精心谋划,对部属的宽厚包容,无一不是当代军人和领导者应该学习的典范。

而程子华这次虽然犯下了错误,但也因此深有体会。在随后的作战中,他矫正了之前的缺陷,全力以赴完成了毛主席交付的重任。由此可见,作为部队指挥官,能够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汲取养分。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经典折射出的,不仅是一段曲折动人的战役佳话,更蕴含着宝贵的领导智慧和人生哲理。它告诫我们,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秉持远见卓识和高尚操守,在保持理性判断的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包容,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阔步前行,赢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