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二战期间,希特勒多恨犹太人?三万犹太难民逃上海,仍然不肯放过

2024-05-09历史

1933年1月30日,在德国军方和右派势力的支持下,时任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并在他的办公室里面为希特勒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就职仪式。

仅仅过了两个月,希特勒通过暴力手段先后签署了【国会纵火法令】和【授权法案】,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德国的第一大政党。

随着【国会纵火法令】和【授权法案】的签署,希特勒所在的政府成为了事实上的法律专制政府,他也彻底成为了一个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独裁者。

保罗·冯·兴登堡去世之后,希特勒颁布了将内阁总理和国家总统职务合二为一的法令,正式成为了德国元首和德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希特勒

希特勒刚一掌握德国的军政大权,他就开始对德国人民灌输种族歧视和家国仇恨的思想,还在街头到处张贴反对犹太人的各种标语。

面对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的一系列压迫行动,犹太人为了活命,纷纷选择外逃避难。

逐渐,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痛恨愈发强烈,对犹太人的屠杀愈加疯狂,甚至已经到了种族灭绝的程度。

1938年7月中旬,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三十二个国家齐聚法国的埃维昂,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主要谈论这些犹太人的收容问题。

然而,参加会议的三十二个国家都害怕德国的报复,纷纷表态拒绝收容犹太人。

一位犹太人难民在向其他国家申请庇护的时候,有个官员拿出地球仪给他看,几乎都是拒绝让他入境的国家。

这位犹太人难民绝望地问道:「还有没有其他的地球仪?」

于是,官员不再理会,转身离开。

就在这位犹太人难民陷入绝望之时,他发现,有一个国家正在免费向大批犹太人发放签证,允许他们入境避难。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当时负责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正是国民政府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何凤山,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何凤山

在希特勒的高压政策之下,何凤山亲眼目睹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他对当地的犹太教会和慈善机构说道:「从人道主义出发,我感到帮助犹太人难民义不容辞,其它国家不发放签证,我们中国向他们发放。」

很快,这个消息就在犹太人难民当中广泛传开。

一时间,国民政府驻维也纳领事馆的大门前,从早到晚挤满了犹太人,他们都希望早日拿到前往中国的签证,这是他们唯一能够生存下去的途径。

这一年的11月9日夜里,德国法西斯分子发起了一次疯狂的打砸抢烧行动,范围波及到了整个德国全境,凡是犹太人的住宅、商店和教堂,均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毁坏,被称为「水晶之夜」。

当时的犹太人

在这场「水晶之夜」惨案中,共造成36名犹太人被杀害,267座犹太人的教堂被焚毁,7500余家商店被破坏,还有3万余名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等待他们的下场就是被屠戮。

随着「水晶之夜」惨案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逃向中国避难。

何凤山免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的消息,传到了希特勒的耳朵里,随即派人没收了国民政府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房子。

于是,何凤山自己掏钱,把领事馆搬到了一处很小的房子里面,继续向犹太人发放签证。

犹太人来到上海以后,上海犹太移民援助会等慈善机构还给他们每人提供了五十美元至一百五十美元的捐款,可以暂时让他们不受挨饿。

不仅如此,上海还建立了多个犹太人难民收容所,确保他们能够吃上一日三餐。

根据后来的统计,自从1933年开始,从奥地利或者其他欧洲国家涌入上海的犹太人难民,大约共有三万人。

侵华日军占领上海以后,致使上海的经济困窘不堪,尽管人们的生活已经苦不堪言,但依然对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继续伸出援助之手。

当时身在上海的犹太人莎逊,是一位房地产商人,他果断捐赠出了一栋拥有数百个房间的大楼,用来收容这批犹太人难民。

犹太人在上海的居住证

解决了吃和住这两个基本的生存保障之后,犹太人开始利用各自的一技之长,自谋出路。

有人制作和销售食品、服装和鞋帽,有人凑钱开办酒吧、饭店和咖啡厅,还有人沿街叫卖报纸、糖粥、豆腐花。

没过多久,上海的虹口提篮桥地区就成了犹太人最大的聚集区,堪称「东方的小维也纳」。

虽然这些犹太人在上海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希特勒并不打算放过他们,时刻想要把他们置于死地。

然而,当时上海的虹口提篮桥地区处于美国、英国和日本共同控制的公共租界内,远在德国的希特勒只能暂时隐忍下来。

犹太人在上海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军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上海的公共租界就完全成为了日本的势力范围,虹口提篮桥地区则被日军控制。

希特勒认为,可以借助法西斯盟友日本的手,彻底除掉身在上海的犹太人。

于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之下,一个企图除掉上海的犹太人的秘密计划诞生了,被称为「梅辛格计划」。

「梅辛格计划」是由当时的德国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辛格提出的,具体内容为:「在1942年9月1日犹太新年这天,犹太人会集中前去教堂祈祷,由日本出兵包围上海的十七个犹太人教堂,将上海的犹太人一网打尽,或被扔到海里喂鱼,或被带去充当劳工,或被关进集中营当试验品。」

犹太人在上海

眼看实施「梅辛格计划」的日子越来越近,日军却突然中止了。

原来,就在「梅辛格计划」将要实施的前几天,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和日军驻上海宪兵总部,同时接到了日本外务省发来的一份特急密电,内容中写道:

「从帝国目前与长远利益考虑,对逃亡上海的犹太人暂时不宜采取有可能导致「敌人反面宣传」的任何行动,即使在迎合德国盟友时,日本部队和宪兵也不要参与「最后解决方案」。」

其实,日军之所以不参与实施「梅辛格计划」,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完全出于战争的需要。

对于日军来说,只要在上海的犹太人安然无恙,就是一笔巨额财富。

犹太人在上海

早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当中,由于俄国实施的「反犹排犹」政策,激起了犹太人的一致愤慨,犹太人雅各布·希夫开设的银行贷款给日本两千万美元,从而帮助日本打败俄国。

从此以后,日本的高层官员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犹太人,甚至幻想利用犹太人的经济财力,帮助日本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当时,日本计划在日军控制下的「伪满洲国」或者上海设立一处「犹太人居留地」,让身在美国的犹太人投资,借机改善与美国、英国的关系。

所以,日本并不想消灭这批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反而想要对他们加以利用。

犹太人在上海

除此之外,在上海避难的三万犹太人当中,其中有五千人已经取得了苏联国籍,若是帮助德国实施「梅辛格计划」,必然会惹怒苏联,这是日本最不希望看到的。

由于日本外务省的及时制止,才得以让上海的三万犹太人幸免于难。

然而,德国对于日本的行为非常震怒,这让日本倍感压力!

1943年2月18日,迫于德国的压力,日军被迫在上海虹口设立了「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将犹太人驱赶到几条狭窄的过道和弄堂,总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

就连犹太人历尽艰辛在上海创办的307家企业,也被日军强制接管。

在「无国籍难民隔离区」里面,犹太人居住着简陋的破屋,吃着最为劣质的食物,生存变得尤为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慈善机构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募集钱款和食物,与日军交涉之后,把募集到的钱款和食物分批送进「无国籍难民隔离区」,才让犹太人能够维持温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犹太人饱含热泪说道:「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都是靠着中国的老百姓,靠着上海的老百姓。」

当时的犹太人难民莉莉·芬克尔斯坦在后来的回忆录当中这样写道:

「我发现,我们的中国邻居非常的友好,他们知道我们的处境有多困难,但他们并没有利用我们的困境牟利。不要忘记,他们也是最贫困的老百姓,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犹太人在上海

就这样,犹太人在上海虹口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艰难生存了两年半的时间。

直到1945年9月3日,也就是日本政府在「密苏里号」舰上签署投降签字仪式的第二天,在上海虹口饱受煎熬的犹太人终于获得自由,迎来新生。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逃到上海避难的三万名犹太人难民,除了1581人自然死亡以外,剩下的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上海的犹太人陆续离开中国,有的前往以色列,有的前往美国,有的前往加拿大,有的前往澳大利亚等国。

到了1958年,继续留在上海生活的犹太人,已经不到百人。

在最为困难的时候,三万名犹太人逃到上海避难,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即使后来离开上海以后,他们也始终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对他们的救助之恩。

1986年,曾经在上海避难的一部分犹太人再次来到上海,并提出要在虹口的难民所旧址设立纪念碑,碑文如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地区曾有来自纳粹德国的两万多难民幸存下来,谨以本碑献给所有幸存者,以及施以援助的、热情友好的、宽宏大量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