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曾为周恩来开20年专机的张瑞霭,晚年回忆起周总理说了这8个字

2024-07-28历史

不同于毛主席出行爱坐火车,周总理出行最喜欢也最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飞机 ,一来速度快、效率高,符合他一贯的行事作风,二来他的身体竟出奇地适应飞机,飞机上不恐高、不失眠、不害怕,遇到强气流一般人都会心跳加快,他却主动拉开挡板去欣赏窗外暴风雨,这种强大心理素质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周总理常常要飞国外参加外事活动,为了安全党中央便给他配备了专机,一来用着方便二来也更安全,有了专机之后,下一步就是挑选飞机驾驶员,这个人选是非常关键的,不仅要求飞行技术过硬,还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人人都想给周总理开飞机,因为这将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最终 张瑞霭 成为了这个幸运儿。

从1954年到1974年,张瑞霭给周总理开了20年的飞机,不仅见证了周总理为了新中国日夜操劳的20年,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民航20年的高速发展史。

他确实是太幸运,不过,这种幸运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为了等来这个运气,他经历了父母双亡,经历了战争的考验,经历了残酷的淘汰,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肯定的是张瑞霭值得这个荣誉。

一、来自山东的农村娃

张瑞霭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这是一个有名的织布县,张瑞霭的爸爸、爷爷、太爷爷连续三代都以织布为生,不过他们虽然日夜劳作省吃俭用,但在当时的封建时代,被剥削阶级很难有翻身的一天,所以他们家里始终很穷,等到张瑞霭出生后,其父母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送儿子上学,争取以后别再当穷人。

张瑞霭的父亲每天除了织布还兼着种地,偶尔还帮别人抬棺材贴补家用,可以说几乎每天都在辛苦赚钱;而张瑞霭的母亲也和中国广大的传统女性一样,勤劳善良内敛,悉心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

本以为日子终究会慢慢好起来,可命运与他们开了个大玩笑,1929年张瑞霭不到4岁时,父亲身体突然垮掉了,之后没几天便不幸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剧变让母子二人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很长一段时间母子二人都无法接受,他们日子过得更苦了,几年时间里张瑞霭没吃过几顿饱饭,不过即便如此,张瑞霭母亲依然不愿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在张瑞霭6岁时,她东拼西凑送他上了私塾,这在当时农村其实是很少见的,张瑞霭母亲无疑是在破釜沉舟。

送走儿子后,张瑞霭母亲更加没日没夜地织布、种地,希望尽可能多赚些钱留给儿子,可没曾想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丈夫刚去世没几年,她又病倒了,而且是极严重的病,她甚至连去医院买药的钱都舍不得花,甘愿躺在床上等死。

得知母亲病危之后,张瑞霭像疯了一样往家里跑,他趴在母亲的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哭着祈求她不要死,而他母亲当时已经说不出话,只能满含热泪盯着眼前8岁的儿子,即使内心充满不舍,最终依然躲不过死神的召唤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的死给张瑞霭造成了沉痛的心理打击,似乎一夜之间他便长大了,他很清楚父母都是因为没钱治病才死的,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于是小小的张瑞霭立志以后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人,给父母争气。之后,他在叔叔、奶奶的接济下勉强又上了几年学校后,便无奈辍学回家了,从此过上了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

二、农村娃当了大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瑞霭的家乡山东高青县成了抗日根据地,村子里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军装的八路军,他们帮村民挑水、扫院子、喂猪,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张瑞霭更是八路军的小迷弟,他常常跟在八路军屁股后面跑,想和他们一起扛枪打仗,一起杀鬼子,这仿佛成了他的终极梦想。

从1937年到1941年,张瑞霭凭借着身上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儿,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主动给八路军当交通员传递信息,如此一来便受到了驻地部队一些领导的关注。

他们主动找到张瑞霭,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共产党当八路军,张瑞霭几乎是一秒钟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8岁就没了爹妈,这些年过得都是什么样的苦日子只有自己清楚,如今能加入共产党这个大家庭是他最渴望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共产党是代表穷人的,是为穷人说话的,他张瑞霭是穷人,所以他加入共产党是绝对正确的。

于是在1941年7月,年仅16岁的张瑞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又如愿成为了一名八路军。

昔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心里比谁都高兴,在八路军部队里,他干最苦的活,打仗冲在最前面,很快便从副班长升到连指导员,之后又从连升到营级干部,真得当上了父母梦寐以求的大官。

消息传来村里炸开了锅,谁会想到这个从小失去父母,真正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最后能有这样大的出息,张瑞霭一时成了村里的名人。

不过发生在张瑞霭身上的奇迹还远没有结束,就在他当上了副营级干部后,竟又「摇身一变」去学开飞机了,这一次不止村里老乡不相信,就连他自己也完全没料到。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开始组建空军,这第一步便是培养飞行员,为此他在全国各个部队里挑选了几万名官兵,从体检到训练到考核,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三四百名,很幸运张瑞霭成为了其中一员,1950年的夏天,他正式告别陆军的生活,踏上了成为一名优秀空军的道路。

三、正式成为飞行员

1950年8月,年仅25岁的张瑞霭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冰城」哈尔滨,在这里他度过了痛苦而又难忘的两年,完成了从陆军到空军的完美转变。

记得刚进哈尔滨第一航校的时候,和其他学员一样,张瑞霭几乎什么都看不懂,公式看不懂、定律读不懂,就连教练的话都听不懂(因为是苏联教练),所有人都非常受挫,可以说第一个星期便淘汰了好几百号人,好在张瑞霭坚持下来了,因为他有个伟大梦想,他想像雄鹰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

有了信念之后,张瑞霭克服了前期对理论知识的恐惧,一个公式一个公式背,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那两年时间里他写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每天第一个起床的是张瑞霭,每天最后一个睡觉的也是张瑞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战胜了这些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考试,成功走到了真实的飞机的面前。

第一次上飞机的时候,张瑞霭激动地在飞机上左摸摸又摸摸,恨不得马上飞上天,教练似乎也看出了他的心思,有意鼓励他说,只要好好学,你很快就能拥有自己的飞机。

然后,在教练手把手地指导下,从如何操纵起飞、如何降落、如何投弹、如何处置险情,张瑞霭学得比任何人都要更认真、刻苦,无数人熬不过这个坎都选择回连队,张瑞霭却没喊过一个难字,他凭借自身努力顺利通过航校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种飞机考试,顺利成长了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1952年6月,张瑞霭顺利从航校毕业,被分到了空军驻四川某部担任运输机飞行员,本以为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工作调动,没想到这次四川之行,让他收获了一个美丽的成都姑娘,最终与她结为伴侣。

初到四川他非常不适应当地气候,先是肠胃炎后是泪囊炎,不到一个月跑了四五次医院,本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可没想到他遇见了同样因鼻炎住院的某部文工团演员 王琼瑶

这个女孩穿着一身陆军军装,气质非常好,长相也很漂亮,张瑞霭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她就喜欢上了,他主动和王琼瑶套近乎,当时张瑞霭已经27岁了,心里十分渴望找到一个终身伴侣。

他们年龄相仿,又同在部队工作,20岁的王琼瑶对飞行员也非常崇敬,很快他们便互生爱意,出院后也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

然而就在他们陷入热恋的时候,一纸调令让他们被迫分隔两地,1953年秋张瑞霭被调到了北京,而王琼瑶则继续留在四川。张瑞霭被授命组建中国第一支飞行大队,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没曾想张瑞霭却无法高兴起来,因为他心爱的姑娘远在异乡。

后来思来想去,张瑞霭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在到北京后不久,主动将自己的恋爱情况报告给了上级,直接恳求了组织帮助自己解决婚姻大事。

因为对方也是军人所以这事情其实很好办,张瑞霭所在的民航局很快便联系到了王琼瑶所在的部队,直接讨论是否可以将王琼瑶调任北京。

这一次上天也十分眷顾张瑞霭,他喜爱的姑娘很快便来到了自己的身边,1954年6月两人在北京举行了正式婚礼,之后他们相守了一生。

四、给总理开飞机

1954年注定是张瑞霭一生难忘的年份,先是在这一年6月与心爱的姑娘步入婚姻殿堂,后又在这一年底遇见了此后半生的贵人—— 周恩来

1954年底,张瑞霭从空军大队调任总理专机机长,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份责任深重的担子。

记得初次见面,张瑞霭非常紧张,总理问一句他答一句,握手的时候掌心全是汗,周总理却一脸轻松,他看着眼前这个山东大汉说,你放心开,以后我就把性命交给你了!很多年后张瑞霭再回忆起这句话时,仍然觉得心里暖暖的,正是周总理的无限信任才让他更有信心和勇气。

从1954年到1974年,张瑞霭给周总理开了20年的飞机,其中发生过无数次令人难忘的事件,其中最难忘的便是第一次带着周总理进行国际远洋飞行,这不仅是他飞行技术的证明,更是国家实力强大的证明,时间大概是1965年6月。

在1965年之前,因为国际政治关系,很多国家没有和中国建交,自然也就没有开通国际航线,因此张瑞霭平常只能开一些近的国际航线,比如泰国、印度之类的,而周总理如果想要去远一些的国家,都只能租用别国的飞机,由此总面临一定的风险,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袭击事件。

1955年,8名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人在此次事件中遇难(飞机被安装定时炸弹后爆炸坠海),不仅震惊了国际,更加震惊和警醒了中国民航部队,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正是因为中国自己的飞机无法担负远洋飞行,才给了恐怖分子可乘之机。

中国民航什么时候才能独自承担远洋飞行任务?周总理什么时候能乘坐我们自己的飞机远洋飞行?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就像是一记警钟,让张瑞霭更加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任务。

在那之后他们更加刻苦地训练,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证明自己,10年之后他们终于等到了,1965年中国国际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中国民航飞行员也已经足够成熟,他们终于迎来了首次国际远洋飞行,目的地是非洲。

为了这次飞行,张瑞霭和其他机组人员进行了无数次推演、试飞,准备无数个应急预案,才彻底放心载着周总理飞上蓝天。

这是张瑞霭成为飞行员以来,飞得最远的一次,历时14天,飞行超44361公里,途径12个国家,在8个机场起降,很多年之后,当张瑞霭再回想起这次飞行时,他依然无法忘怀周总理在起飞前对所有人说的话: 「我们一定要飞出去,我跟你们一起来实践!」

从那以后,周总理无论飞多远的国家,都只乘坐我们自己飞行员开的飞机,而张瑞霭总是其中周总理最信赖的飞行员,途中无论遇到多么颠簸的气流,他都保持气定神闲毫不慌张,因为他相信张瑞霭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正是他的这份信任让张瑞霭无怨无悔地跟着周总理「走南闯北」。

再后来当张瑞霭退休后,曾有很多与航空有关的部门,邀请他做顾问并允诺了高额的报酬,但张瑞霭都一口回绝,他说我不能做有失晚节的事情, 钱财事小,责任事大 ,这个是他从周总理身上学来的,他一辈子都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