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杀的曹氏宗亲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后代宗亲,他们其实跟曹操家没有亲属关系,而且司马懿做这件事的时候师出有名,曹楷没有理由管。至于,曹楷到底是不是魏国皇帝曹芳的亲生父亲,这件事还有待考证。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高平陵之变开始讲起。
公元前239年,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去世了,曹叡去世前留下了一封遗诏,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因为曹芳太过年幼,曹叡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幼的曹芳处理国家大事。
皇帝年幼辅政大臣自然要代替皇帝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这个时候辅政大臣就等同于掌握了皇帝的实权。
那么曹叡为什么会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两个同时具有军事能力的人共同掌握辅政大权呢?
曹爽的爷爷秦邵原来是曹操手下的将军,和曹操关系很好,后来秦邵在为曹操招兵买马的时候,不幸被人杀害,曹操深感愧疚,于是将曹爽的父亲曹真守卫养子,亲自抚养。曹真长大之后,跟着曹操四处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因病去世。
曹真去世后,他的儿子曹爽继续从军,为曹操家打仗。这样一算,曹爽家和曹操家就是三代人的交情了。曹真爷孙三个都是魏国的将军,军功卓著,忠心耿耿,劳苦功劳,深得曹操家三代人的信任,曹叡自然信任曹真的能力和忠心,所以才将放心的儿子和国家大事都托付给曹爽。
而司马懿是从曹操在世的时候就一直追随的老臣,有勇有谋,老成持重,所以曹叡也很放心。
但是在曹叡的心里司马懿和曹爽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曹爽家和自己家有三代人的交情,所以在曹叡的心里,曹爽就和自己家人一样,相比之下,曹叡和司马懿则是单纯的君臣关系。
因为曹爽深得曹家的信任,所以在魏国朝中的地位也更高一些。
魏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还商量着来,但是时间久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曹爽仗着自己在朝中更受皇帝和朝臣们的倚重,渐渐猖狂起来,而司马懿看到曹爽渐渐膨胀,非常开心,要知道想要将一个人毁掉最好的办法,就需要捧杀他,让他不自觉的犯错,才能让他跌落云端。
所以司马懿决定放纵曹爽,并且对曹爽恭恭敬敬的,这样曹爽就会认为,司马懿怕他,这样一来曹爽就更加猖狂了。
曹爽是怎么膨胀的呢?
曹爽将司马懿从太尉改封为太傅,夺取司马懿的实权;之后又重用自己的亲信和兄弟,用来维护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同时曹爽担心年幼的皇帝受到郭太后的控制,将郭太后软禁起来,不让郭太后和皇帝接触。
更猖狂的是,曹爽到了后期的时候吃喝,穿衣服,坐车经常比照着皇帝的样子,甚至还将先帝的几个妃子抢过来享用,饮酒作乐,非常奢靡。
在这期间司马懿就一直隐忍着,直到八年之后,皇帝曹芳渐渐长大已经能够明白一些道理了,司马懿将曹爽的罪证收集在一起,告到了皇帝的面前。
这些年司马懿虽然不掌握军权和政权,到时司马懿的手里有一支先帝留给他的军队和司马懿这些年自己的人马,为了一举干掉曹爽,司马懿做了万全的准备。
这时的皇帝曹芳也受尽了曹爽的欺凌,于是同意将曹爽免职。
为了让曹爽放松警惕,司马懿在举报曹爽之前特意装病,做出一副快要死掉的样子,迷惑曹爽。
虽然皇帝曹芳下令将曹爽免职,但是免职对于司马懿来讲,还是太轻了,要想避免死灰复燃,最好的办法就是浇一盆水过去,将火彻底熄灭,连个火星子都不要留。
所以曹芳下了什么命令不重要,司马懿是一定要将曹爽置于死地的,毕竟这些年曹爽家的人盘踞在朝中各各要职,没了曹爽,再来个曹爽的兄弟,一样都是司马懿的政敌。
所以,司马懿假意遵从了皇帝曹芳的命令,派手下人通知曹爽,皇帝曹芳只是将免职,让曹芳最好自己投降。
曹芳接到了这个命令之后信以为真,真的要投降,但是曹芳当时手底下有个机智的桓范,识破了司马懿的缓兵之计,建议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爽不信也不敢,于是真的投降了。
司马懿却在曹爽投降了之后,给曹爽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欺瞒皇帝曹芳,趁机将曹爽全族五千多人都给杀了,赶尽杀绝。
因为曹爽这些年在朝中手握大权,作威作福,得罪了以皇帝曹芳为代表的曹家人,所以曹家的皇室宗亲也没有对此提出反对意见。
而且司马懿在除掉曹芳的同时,控制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皇室曹家想要反抗也没有能力。
因为先皇魏明帝去世的时候太过年轻,所以后世人猜测皇帝曹芳是过继来的,他的父亲是曹操的儿子曹楷,但是这件事只是猜测,在史书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而且曹楷当时早就被迁离了政治中心的洛阳,在河南做河南王,兵力不足以和司马懿抗衡。
经过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彻底掌握了魏国政权,随后开始在魏国培植自己的心腹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