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活过100岁的大军区司令员,目前仅有两位,他们分别是谁?

2024-07-23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用坚枪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自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他们的瓜分中国之旅,百年屈辱由此展开。

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员顺应时代的洪流,与西方列强,与日本,与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如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作为国家与民族的英雄,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经历了国家复兴的各个阶段。

可惜岁月不饶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永眠,能活过100岁的大军区司令员,史上更是仅有两位。

开国福将

这第一位活过100岁的大军区司令员,就是曾思玉中将。

他是江西信丰人,1911年出生的他,自小受尽了地主的盘剥,因此他更能理解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天下的道理。

1927年,年仅16岁的他就参加了革命,凭借着一腔热血,他的革命工作做得极为出色,终于在1931年正式入党,并跟随队伍走过了万里长征。

当时,曾思玉在队伍中担任通讯主任,由于脚步矫健快捷,他几次三番地在战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队友和领导们的欣赏。

然而,曾思玉的才能却远远不仅发挥在通讯工作中,他是出名的智勇双全、心志坚定,在战场上完成了无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35年,为打破蒋介石准备几路包抄,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的阴谋,1月我军准备强渡乌江。

彼时由于水流又宽又深又急促,队伍一时间被困在了岸边,而对面就是紧追不舍的敌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曾思玉主动站了出来,提出可以用竹筏渡河,而从小在江西河边长大的他最拿手的就是编竹筏了。

领导大喜过望,可随即又面露忧虑,战局如此紧促,编制竹筏的时间够吗?

但此时已经是背水一战,领导也只好让他放手去干,不要有心理负担。

与此同时,对面的敌军也发现了曾思玉等人的动作,为了扰乱进程,他们不停地用机枪对曾思玉等人进行扫射,那真是子弹嗖嗖地往他们头顶过。

不少战士都不幸死于子弹之下,可曾思玉却自始至终安然无恙,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福大命大,敌人的子弹一颗都打不到他。

他还鼓励同伴们:

「为了革命,除非被打死,否则我们的手就不能停!」

在漫天的子弹中,曾思玉带领着同伴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夜之间造出了60多个竹筏,帮助队伍成功渡河。

对于曾思玉等人的贡献,毛主席赞不绝口:

「就地取材,以筏架桥,再没有比我们的同志,更了不起的战士了!」

在曾思玉漫长的战斗生涯中,这只不过是其中平常的一件。

1937年开始在抗日战场上,他同样凭借着机敏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更多的奇迹。

1943年,为反击日军不断对我党在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大「扫荡」,曾思玉奉命于八公桥率军攻打伪军孙良辰部。

当时,孙良辰率领两万余众,抓住我军主力全面出动攻打日寇、后方空虚的机会占领了我军根据地的濮阳县地区,对整个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夺回濮阳县刻不容缓,但我军当时抽不出太多兵力,再加上敌军驻扎的围砦易守难攻,因此,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领导们经过再三思考之后,认定只有曾思玉这样智勇双全的将领,才能够担此重任。

曾思玉没有退缩,当即便带着部下火速出发,到达围砦后,他根据敌军的战力部署,制定出了特殊的作战计划——避实击虚,骑兵偷袭。

当夜大风呼啸,黄沙漫天,曾思玉亲自带领着一支队伍,冒险从悬崖峭壁出发,好就此潜入敌后方。

由于缺少工具,曾思玉只能用双手攀附着陡峭的崖壁,半个身体都在悬空状态,眼前又是漆黑一片,稍不注意就会坠落,摔得粉身碎骨。

纵使是久经沙场的士兵们,如今也不禁心惊胆战,曾思玉却是毫无惧色,手下动作不停,最终一行人都顺利地通过这段惊险的路程。

刚潜入敌军后方,曾思玉就动作敏捷地出手,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了敌军的防守人员,并趁机发出信号,顿时,八路军倾巢而出,敌军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慌乱应战。

敌军的火力装备相当充足,反应过来之后,整个敌营瞬间都笼罩在了炮火之中,曾思玉抄起枪支,顶着攻击冲在了第一线,枪枪都正中敌军,很快就打倒了一大片。

我军顿时士气大振,在他的带领下,攻击越发地勇猛,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乖乖地被我军俘虏。

此战我军死伤极少,用最少的代价夺回了失地,并俘虏了大量敌军,曾思玉也因此受到了诸多赞誉。

他绝非一位单纯崇尚武力的悍将,而是精通谋略,同时又勇猛过人,信念坚定,为革命舍生忘死,所以才能总是用最小的伤亡换取全面的胜利。

凭借着这种种功绩,1949年建国后,曾思玉被授勋为中将,大军区司令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

而是更加尽职尽责地投身到国家的事业之中,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直到1983年才退休。

神枪上将

第二位活过100岁的大军区司令员,就是上将向守志。

向守志出生于1917年,中国最动乱的时候,因此他早早地就树立了革命精神。

1934年,17岁的向守志加入了红军,由于身手矫健,很受领导们的看重,领导本打算让他直接担任排长,但他觉得自己年纪小,无法服众,自愿从战士做起。

事实证明,领导们的眼光极为精准,他的作战天赋堪称顶尖。

1938年3月,当时已经凭借战功升任368旅7团2营营长的向守志,奉命埋伏在山西潞城附近的神头岭,阻击增援黎城的日军。

这场埋伏事关黎城的安危,全营上下都严阵以待,向守志更是时刻关注着路况。

当看到日军的车队时,他毫不犹豫,率先向他们开启了第一枪,两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向守志不顾漫天的炮火,身先士卒,扛着机枪冲到了最前面,对着鬼子就是一通扫射,战士们生怕他会被击中,连忙要把他拉回来。

他却死活不肯,作为营长,他早就做好了率先牺牲的准备。

随后,他扯着嗓子大吼一声:

「兄弟们,今天我们机枪连一颗子弹都不许留,一颗子弹都不许浪费!」

在他的感染下,我军的士气越发地高涨,战士们高喊着:

「为死去的兄弟报仇,让神头岭成为鬼子的伤心岭」。

随即奋不顾身地扛起机枪,向鬼子们扫射,最终把鬼子们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据统计,此次战争中,我军共击毙了日军一千五百余人,缴获了大量的军运物资,向守志这悍不畏死的名声也彻底打了出去,山西的日军对他闻风丧胆。

当时担任山西太行分区司令的秦基伟得到消息后,激动的直拍桌:

「向守志就是我的一把利剑啊,有了他,我还怕谁!」

向守志也因此被赞为「秦基伟的机枪手」,深受秦基伟看重,在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配合默契,大放异彩。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场上,秦基伟奉命带领44师镇守上甘岭,向守志则被他派往了西方山进行防御。

西方山虽非主要阵地,但美军很可能从此处发起偷袭,毛主席和彭老总都认为西方山与上甘岭同样重要,必须守得如铁桶一般。

这个重要的任务,秦基伟只信任向守志,向守志也没有让他失望,刚到西方山就亲身上阵,率领战士们突击铸城,工具不够,他们就用自制钢钎、铁锤乃至炸弹的碎片进行施工。

向守志作为领导,并没有贪图安逸,而是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同牢,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与此同时,美军也没有闲着,久攻上甘岭不下,他们便把目光投到了西方山,对准阵地进行全面的火力覆盖,飞机日夜轮番轰炸,最多时发射量达到了惊人的1.6万枚。

面对漫天的炮火,向守志不为所动,始终贯彻着毛主席的作战方针,无论敌人怎么挑衅,都防御不出。

然而,当美军松懈之际,他就会突然发动小股进攻,打完就跑,美军猝不及防,死伤颇多,共计300余人。

等美军反应过来想要反攻之际,队伍早已返回防御工事,他们只能干瞪眼,憋了一肚子的气。

这不时的袭扰,让美军防不胜防,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上甘岭受到的压力,斩断了美军深入腹地的野望,为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战时,向守志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总是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士气,指挥战斗时。

他却是相当沉稳,从不轻举妄动,零散作战、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风格,完美地契合了毛主席的作战方针,因此才能够打赢多场重要战役。

由于在抗战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向守志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中被授以上将头衔,此后他一直奋战在为国效力的第一线,直至1990年退休。

长寿英雄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职时,他们在其位、谋其职,为国家的新生,从枪林弹雨里闯过来了。

然而,或许是革命精神的深刻骨里。

两位革命英雄退休以后,都时时刻刻地关注国家,为人民奉献。

198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大规模的洪灾,彼时曾老听说之后心痛不已,不顾自己八十高龄,快车赶到了大连的书画义卖募捐现场。

一连站了两个多小时,绘制了十多幅书画作品,并将所得的款项与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捐赠。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地人民死伤无数,年近百岁的曾老听说之后,泪如雨下。

随后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拖着病体再次拍卖了自己的墨宝,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

与对人民的大手笔相比,曾老对自己就可以说是相当「吝啬」了,多年来他一直粗茶淡饭,坚持一天最多只食一荤。

还在院子里开辟了菜地,自己亲自浇水施肥,几乎从不要花钱买菜。

清淡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给曾老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裨益,他坚挺地活到了102岁,直到2012年12月31日,在大连溘然长逝。

同为开国英雄,向老的退休后的经历和曾老极为相像。

1990年,向老退休之时,正值南京筹备慈善总会,他得知后二话不说就捐出了自己一生大半的积蓄,作为慈善会的启动资金。

随后毛主席诞辰百年之日,他又特地带着夫人赶往了毛主席的老家韶山,缅怀伟人的同时,他又捐出了3000元现金,为毛主席即将落成的铜像尽一份力。

1998年长江洪灾,向老再次慷慨解囊,将手头的现金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自己则是节衣缩食,共担国难。

其实,曾老和向老能得享高寿,与他们退休后的宁静淡然也有很大关系。

自退休开始,除了为民服务曾老很少再出现在人前,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他提起毛笔学起了书法,借此来陶冶情操。

除此之外,他还相当喜欢垂钓,有时在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悠然自得,恍若隐者。

向老也是如此,自退休就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回归了平静自然地生活,写字作画,田间耕种。

在生活中,向老将曾国藩的诗句「花未全开月未圆」作为座右铭,他认为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必将自己绷得太紧,遇事不急,不气,不怒,礼让,才能将日子过好。

向老心胸开阔,日子也过得相当规律,每日除了练字种菜完成慈善工作外,就是锻炼和散步,并保持着充足的休息。

因此,向老的寿命也是令人艳羡,他直至2017年过世,享年100岁。

不少人都奇怪,开国英雄中高寿者为何如此之多?

他们出生于最动荡的年代,忍饥挨饿,浴血沙场,不知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对身体的伤害极大。

然而别忘了,他们可是战场上的英雄,拥有着最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康长寿有何奇怪?

再说,为人民谋福祉者,应得高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