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日记揭秘:想起洁如前事,只觉痛恨不堪几乎晕倒,是何事?

2023-12-24历史

蒋介石日记揭秘:想起洁如前事,只觉痛恨不堪几乎晕倒,是何事?

人们对历史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乎「爱恨情仇」的故事,总让人琢磨真相。

蒋介石作为历史人物,其日记成了后人深挖的宝藏。1925年6月28日的日记中,他写下了一段令人瞩目的文字:清晨6点,他忽然想起陈洁如的往事,心头涌上一阵痛恨,几乎让他昏厥……

原因是他未能成功迎接前任夫人陈洁如,引发了他内心的强烈情感波动,他告诫自己不能再容忍到这种地步。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明确说出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心理变化,看来是关乎他与陈洁如之间不愿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往事。

那么,我们来追溯一下,陈洁如是谁?为何要在她的名字前面加上「前任夫人」?她和蒋介石之间发生了什么?

第一章:纠缠的爱情与婚姻陈洁如,生于1905年,乳名阿凤,从小与父母居住在上海,家境虽不豪富却无忧无虑。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以售卖手工艺品为生。母亲则来自苏州,对陈洁如的教育极为严格,早早地提醒她不可轻信男人。

12岁时,陈洁如被送入上海女子中学读书,结识了一位名叫朱逸民的姐姐。朱逸民比她大5岁,对她照顾有加。

然而,命运的安排让朱逸民不得不嫁给富商张静江,成为他的继室,一下子成了五个孩子的继母。陈洁如为朱逸民的遭遇感到痛心,但却无法改变她的命运,只能常常去张家探望朱逸民。

有一天,蒋介石正在陪同孙中山探访张静江,偶然遇到了陈洁如。当时13岁的陈洁如,清秀可人、谦和有礼,瞬间俘获了蒋介石的心。

他在张家门口等候,拦住了陈洁如,询问她的详细住址。陈洁如心中不安,眨巴着眼睛,突然灵光一现,给了蒋介石一个虚假地址。

32岁的蒋介石在那个虚假的地址周围徘徊了无数次,期待与心上人的相遇,却屡屡失望。渐渐察觉到不对劲的蒋介石采用特殊手段,找到了陈洁如真正的住处,开始向她展开追求。

年幼的陈洁如在蒋介石强势的「攻势」下软化了心,同意与他约会。然而,心怀不轨的蒋介石将她带到一家旅店,陈洁如感觉不妙的时候果断地破门而出,再也不肯搭理蒋介石。

蒋介石却不愿放弃,他想尽办法再次约到了陈洁如。这一次,他老老实实向她坦白自己的身份,并承诺:「我将用我的真诚为你书写一份永不违背的爱情誓言。」

陈洁如深感蒋介石展现的「决绝」和「疯狂」令人畏惧,迫不及待地制止了他试图掏刀的举动,并迅速答应了他的求爱。这一突如其来的关系使陈洁如的父母感到极度不安,对女儿与蒋介石的交往持强烈反对态度。

1921年,陈洁如的父亲因心脏病猝然去世,导致陈家财政状况急转直下。蒋介石趁机出现,巧妙地说服了张静江夫妇站出来,代表他向陈母提亲,最终成功与陈洁如订下婚约。

随后的一天,蒋介石和陈洁如在一家甜品店相会,他向她说:「阿凤是你的乳名,不太适合别人称呼。我为你选了一个新名字,叫洁如,寓意纯洁无瑕。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适合你,你喜欢吗?」

陈洁如低头思索片刻,随即点头应允。从此,这个由蒋介石亲自起的名字将贯穿她的一生。

一般说来,陈洁如似乎是蒋介石毕生的挚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果她确实是蒋介石的「真爱」,那么他为何会为陈洁如安排一场真假难辨的婚礼呢?

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1921年12月5日,她与蒋介石在上海共度婚礼,证婚人竟然是张静江。

然而奇怪的是,蒋介石的日记中从未记载他与陈洁如的婚礼。事实上,在所谓的「结婚」当天,蒋介石并不在上海,而是在老家照顾生病的妾室姚冶诚。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1921年后,陈洁如确实以蒋介石夫人的身份示人。蒋介石和李宗仁的请帖上,清楚地写着「妻陈洁如」。

在东征北伐期间,陈洁如和宋庆龄以「蒋夫人」和「孙夫人」的身份为军士提供慰问。同时,蒋介石向自己的家人介绍了陈洁如,并委托她照顾蒋经国。

1924年,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陈洁如一直未能有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从广州医院领养了一名华侨家庭不想要的女孩,蒋介石为她取名「陪陪」,全名叫「瑶光」。

尽管当时陈洁如独享「蒋夫人」的荣光,却并不知晓她的婚姻已经步入危机四伏的阶段。

02,独自思索:孑然一身的命运与旧情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缘分始于1922年,他默默地追求宋美龄,却对陈洁如隐瞒了许久。1926年,应宋霭龄之邀,蒋介石巧妙地安排了陈洁如与宋美龄的相遇,当时的陈洁如并不察觉眼前这位贵族小姐竟心怀「取而代之」的打算。

1927年8月,面对宋家强势的蒋介石,他正式向陈洁如坦白,表示为了赢得西方支持,他将与宋美龄结婚。

得知真相的陈洁如当场惊愕得说不出话。蒋介石继续劝说陈洁如,请求她暂时出国留学五年,并承诺:在这五年内,他必定会与陈洁如重新订婚,若违背誓言,则允许南京政府彻底瓦解。如果他在20年内未能履行此誓言,将永远流亡于中国之外,无法回到故土。

深知无法改变蒋介石的决定,陈洁如无奈选择「相信」蒋介石,顺从他的安排,独自启程前往美国。

后来的许多人以此为证,宣称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约实质上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他真正的爱情在于陈洁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蒋介石真的深爱陈洁如,他怎么会在与陈洁如建立婚姻关系后转而追求宋美龄呢?这表明那些花心老男人的「甜言蜜语」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陈洁如顺从地登上轮船,途经日本时,当地报纸竟然刊登了「蒋夫人赴美」的报道。然而,几天后,一则关于蒋介石家事的声明通过无线广播传到陈洁如的耳中。

蒋介石说:「我已与原配毛氏解除婚约,至于其余两位,则本就与我无婚约关系,现在也与我无关……」

原来,在蒋介石的心中,他们的婚约从未被看成真实的承诺。受到这个「真相」打击的陈洁如几度想要寻死,但都被旁人阻止。她抵达美国后,摆脱了缠扰她的记者,凭借杜月笙赠予的巨款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陈洁如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学会了英语和园艺。1933年,依然是单身的陈洁如回到上海,继续过着宁静的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洁如在顾祝同的安排下抵达重庆,住在蒋介石附近。传言称,当时蒋介石经常与陈洁如在松林坡私会,两人的旧情再度复燃,甜蜜非凡。

不久后,宋美龄通过孔令伟得知了这一情况,趁着蒋介石外出的时机,私自前往陈洁如的住所。一见面,贵夫人怒火中烧地给了陈洁如一记耳光,开始哭诉自己的不幸。

陈洁如反驳:「当初明明是你插足我和他之间,你才是第三者……」

宋美龄神色大变,孔令伟立即拔出枪支,指着陈洁如说:「姨妈,何必与她废话,我直接送她去见阎王吧。」

宋美龄赶紧制止孔令伟,叹了口气说:「她不能在重庆死。」

接着,孔令伟命令手下大肆破坏了陈洁如的住所,与宋美龄扬长而去。蒋介石回来后,与宋美龄大吵了一架,最终被花瓶砸破了脑袋。而陈洁如则重新选择了寂静,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抗战胜利后,陈洁如告别蒋介石,独自一人返回上海。

在20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怀着收复台湾的雄心找到了陈洁如,并邀请她移居香港,以促进与台湾的沟通。陈洁如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并通过唐士煊将自己在香港的消息传达给台湾。

蒋经国得知情报后,立即秘密前往香港与陈洁如见面。在这次会面中,他避免谈论国家大事,而是全力照顾陈洁如的生活。据传言,根据陈洁如的遗产数量,有人猜测蒋介石可能曾秘密派人到香港资助陈洁如。

然而,尽管蒋介石可能对陈洁如难以忘怀,两人之间再也没有重新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陈洁如似乎也未能忘怀与蒋介石之间的旧情,保持着单身状态直至生命最后。

在1964年左右,一本回忆录涉及到蒋介石和陈洁如的往事,这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家美国纽约的出版社透露,陈洁如计划发表一篇英文回忆录,记录她与蒋介石的过往。

台湾外交部得知此事后,立即通知驻美官员江易生采取措施阻止。然而,咨询美国律师的江易生告诉台湾外交部,「美国有出版自由,即便打官司,赢的几率也不大」。

台湾外交部只能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蒋经国。蒋经国随即上报蒋介石,父子二人秘密展开调查,发现陈洁如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撰写回忆录,并在当年1月与美国商人希尔签署了一份授权委托书,委托他在四个月内出版这份手稿。

然而,希尔遗失了初稿后消失无踪。陈洁如感到无奈和不甘心,于是寻求唐德刚的帮助。唐德刚,一个不参与政治斗争的人,拒绝了她的请求。

最终,陈洁如与两位广东兄弟达成交易,委托他们代笔完成回忆录。这两兄弟曾是蒋介石的家庭教师,但又遭到他的遗弃,因此对蒋介石怀有深深的憎恶。借助陈洁如的口吻,他们虚构了许多负面内容,严重损害了蒋介石的声誉,迫使原本打算置之不理的蒋介石无奈采纳陈立夫等人的建议,派人到香港与陈洁如进行面对面的谈话。

陈立夫所保存的历史档案显示,蒋介石曾支付巨额金钱给陈洁如,以换取她的承诺「不再出版书籍」。

1971年正月,黄锦龄夫妇和管国华夫妇拜访陈洁如家,但门铃久久未得回应。他们急忙请周安琪前来,周安琪与陈瑶光有着交情,成功打开门却发现陈洁如横卧在地,已经离世。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陈瑶光前往香港处理母亲的后事。然而,陈洁如的具体死因以及逝世的确切时间却因为周黄等人不敢报警而成为永远的谜团。

据传言,陈洁如在临终前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表明她多年来一直为蒋介石的声誉默默承受屈辱,从未被他人利用。

四年后,蒋介石在台北病逝,应验了昔日对陈洁如的承诺,至死未能回到故土。

原本,蒋陈二人的事情应该在这里结束,然而陈洁如的回忆录在她去世二十多年后重新见天日,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争端。

1992年,一本名为【传纪文学】的台湾杂志突然开始连载陈洁如的回忆录。编辑声称,他一年前收到了这份手稿,寄信人未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知道信是从南洋寄出的。

同时,投稿者表示他已经复印了三份手稿,分别送交了英美某大学和南半球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而原件则保留在他手中。

他原本不想发表这些内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担心外国人可能会胡乱翻译,于是决定再印一份寄到台湾。毕竟,这本回忆录不仅涉及陈洁如的私人事务,还包含了蒋介石与民国名人、苏联顾问之间的往事,可以称为「改写民国历史的书」。

果然,回忆录一经连载,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和台湾政界的关注和热议。有人坚信其中的内容全部属实,是多年来隐藏的秘密;而有人则批评陈洁如在胡说八道,认为这本书完全不值一读。

同年,一位名叫郑会欣的香港文人受到张宪文和易劳逸两位教授的委托,给陈瑶光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同意出版陈洁如的回忆录。

陈瑶光的次子陈晓人代表母亲与郑会欣联系,告诉他,台湾连载的陈洁如回忆录与他们母子无关,也从未征求过陈瑶光的同意。此外,从内容来看,回忆录的叙述风格基本不符合陈洁如本人的说话习惯。

他表示,只有郑会欣等人能够确认那份回忆录是由陈洁如亲自撰写的,他和母亲才会考虑再谈及出版问题。

未能取得任何进展的郑会欣在向两位教授报告情况后,对此事再未表现出兴趣。

在接下来的4月,他接到陈晓人的邀请,遗憾的是由于工作繁忙,郑会欣未能及时回应,因此错失了与陈晓人再次见面的机会。

随着陈瑶光和陈晓人相继离世,有关陈洁如回忆录真实性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关于其中陈述的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这常常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回顾陈洁如的一生,难免让人猜测,她是否一直难以忘怀蒋介石。因为自从离开蒋介石后,她一直保持独身,并与蒋介石保持秘密联系,记录了她与蒋介石往事的回忆录。如果不是出于深情,她又为何这样做呢?

然而,就像陈洁如的死亡真相一样,旧情是否难以割舍,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陈洁如一个人知晓。

往事随着时间飘逝,陈洁如的离世、以及有关她回忆录出版真相的所有问题,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永远沉寂在地下。

陈洁如(1905—1971),出生于宁波,成长在上海的小商人家庭。在经历过蒋介石的追求后,她与蒋介石结合,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