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各同盟国领导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和戴高乐等人居功至伟,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和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坚定无畏和密切配合,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首的轴心国未必会战败,最起码不会在1945年就战败投降。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大和牺牲最多的一场战争,全球有6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亿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就造成了26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5000多万的人口死亡,堪称为「人类历劫」。
问题来了,作为结束这场浩劫的功臣和英雄,英国领导人丘吉尔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为何在战争刚刚胜利后就被本国民众所抛弃?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二人为何纷纷在国内选举中先后败北?
1874年11月30日,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的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是第七代公爵的直系后裔。插一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除了保留王室外,还保留着一些血统高贵的贵族阶层,直到今天依然还是如此。
凭借着非常优渥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丘吉尔自小便开始接受最先进的文化教育。不过,他的学习成绩却令人堪忧,除了痴迷于历史和美术外,其余课程都亮起了红灯。
除此之外,丘吉尔在叛逆期开始抽烟酗酒,尤其喜欢巴西雪茄和威士忌酒。同时,他骨子里的优越感和等级观使之成为了种族主义者,非常鄙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非拉国家,认为「日不落帝国」应该领导全世界。
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英国培养军事人才的重点院校,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和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全球四大军校」。以丘吉尔的成绩,连续两年都未能考入该校,直到家族运作才使得他如愿以偿,这就是人家的命!不服不行。
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期间,丘吉尔逐渐爱上了军事,凭借自身天赋和后天努力开始弯道超车。1894年12月,他从军校毕业时的成绩大幅攀升,竟然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一名成为了第二十名。
毕业后,丘吉尔正式进入英军服役,担任了第四骠骑兵团的中尉排长,又在父亲的帮助下转入情报部门工作。1900年10月,年仅26岁的他顺利当选议员进入政坛,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看来这点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自由党上台执政后,丘吉尔被首相任命为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平生第一次进入内阁,之后还改任了商务大臣和内政大臣。在1911年10月,他与麦肯纳交换职务后出任海军大臣,从此开始极力推行扩军备战的政策,坚决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
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扩张过程中已经矛盾重重,相互之间充满敌意。其中,英国倾向于支持法国和俄国,希望联合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当然,争斗的双方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基本属于「狗咬狗」吧。
当时,土耳其拥有上百万军队,装备水平也不错,希望借助德国的支持从二流国家上升为一流国家。不过,它并不敢公开与英国、俄国和法国交恶,直到丘吉尔强行征用战舰后才彻底逼入了敌对的阵营。
1914年6月,就在两派势力剑拔弩张之际,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前往萨拉热窝去故意挑衅,终于遭到了枪击后身亡。以此为借口,德国、俄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卷入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一战爆发时,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可谓意气风发,指挥着全球最强大的海军作战。不过,由于英军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时遭到了土耳其的顽强抵抗,最终使得协约国陷入被动,他遭到了多方指责。
一来,土耳其坚决对抗英军,是之前丘吉尔鲁莽行事激怒对方造成的;二来,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损失惨重,也是由于丘吉尔指挥不当所致。受此影响,他被迫辞职下台,以陆军中校的身份前赴法国前线作战。
1918年11月,以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为首的协约国勉强击败了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经过长达半年的唇枪舌战,参战各国最终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合约】,标志着一战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虽然作为战胜国,但英国的国力已经损耗殆尽,再也不复曾经「日不落帝国」的雄风,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小弟反超自己。美国在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向交战双方进行贸易,从债务国一举变为了债权国。
通过【凡尔赛合约】,英国貌似得到了许多东西,实际上却是口惠不实。因为,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已经破产,基本上无力进行赔付。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大家只能低头收拾残局。
就在欧洲各国都专注于战后重建时,丘吉尔却继续鼓吹战争理论。甚至于,他还主张干预俄国的内战,希望借此机会消灭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自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1921年,丘吉尔在巨大的争议声中被迫辞去陆军大臣,转任了殖民地事务部大臣。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经济停滞,英国民众开始抛弃自由党转而支持工党。受此影响,他所在的自由党在大选中惨败,自己也落选了议员。
经过深思熟虑,丘吉尔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观点,离开自由党后向同属右翼阵营的保守党积极靠拢。1924年,随着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他被新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之后一直都活跃于英国政坛。
1935年6月,保守党再次上台执政,丘吉尔被任命为空防委员会主席。不过,他此时已经不再是红人,担任财政大臣的张伯伦更被首相所认可。
张伯伦和丘吉尔虽然同属保守党阵营,但二人的政治观点却相去甚远。前者认为国家应该致力于经济发展,最大限度避免战争,最大限度减少军事支出;后者却坚定认为,各国矛盾重重必然会引发下一场战争,只能增加国防预算才能确保国家利益。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将军队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悍然撕毁了【凡尔赛合约】。对此挑衅,英法两国竟然只是象征性进行了抗议,丝毫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采取了显而易见的绥靖政策。
对于政府的如此软弱之举,丘吉尔简直气炸了,一次次反对绥靖政策,坚决要求回击希特勒的试探。不过,他的强硬政策没有得到议会和政府的支持,反而被视为故意刷存在感。
1937年5月,英国首相鲍德温宣布辞职引退,张伯伦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和内阁新首相。这下,丘吉尔彻底坐上了冷板凳,再也得不到任何机会展现自己强硬的一面,俨然成为了边缘人物。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底,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了实现「祸水东引」的目的,竟然秘密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制造了「慕尼黑阴谋」。从此以后,绥靖主义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欧洲各国再也没人敢遏制德国,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了上空。
1939年9月1日,准备充分的希特勒下令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至此,英国首相张伯伦如梦方醒,只得紧急征召丘吉尔进入战时内阁担任海军大臣。不过,他的这种亡羊补牢之举并没有得到民众原谅和理解。
1940年5月,张伯伦在重压之下向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辞呈,同时建议由丘吉尔接替自己组建战时内阁。不久后,前线的战局急转直下,纳粹空军大规模空袭了伦敦,英伦三岛的保卫战终于打响。
经乔治六世授权,丘吉尔正式出任首相组建战时内阁,其成员有副首相艾德礼、不管部大臣格林伍德、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和枢密院院长张伯伦。紧接着,他在下议院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胜利」,无论多么恐怖,多么艰难,也要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从此以后,丘吉尔经常出现在各个战场,而V型手势和雪茄烟也成为了英国民众的信心和力量所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45年5月8日,在希特勒畏罪自杀后,威廉·凯特尔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中的欧洲战势结束。紧接着,丘吉尔宣布解散战时内阁准备进行国内议会选举。
在丘吉尔看来,自己经过了二战的洗礼,声望一定是如日中天,高得票率顺利当选简直就是手拿把攥。对此,【泰晤士报】也在大胆预测后这样进行评论:
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还是最坚强的领袖。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国人以外,就连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
出于100%的把握,丘吉尔在大选期间甚至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拉票和演讲,直接前往德国波茨坦参加同盟国首脑会晤。在会议期间,他仅仅抽空回国参加了投票,就连随身的物品都没有带走,准备在顺利当选后回来继续使用。
可是。可是!
随着英国大选结果的公布,全世界都惊呆了!原来,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竟然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输了,输得体无完肤。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竟然在战后大胜,以无可辩驳的优势赢得了组阁权。得知自己落败,他只能遗憾地引用古罗马普鲁塔克的一句话:
对本民族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成熟的标志!
成功当选首相后,艾德礼前往波茨坦去参加余下的会议议程,而丘吉尔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参会了。1945年7月26日,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联合宣言的形式,向全世界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只不过,这份公告已经与丘吉尔没有了关系。
英国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损耗也极为惨重,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上层资产阶级和下层平民百姓都渴望做出改变,自然选择了由艾德礼领导的工党组建新内阁。
失望地搬出唐宁街10号后,丘吉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在此度过了一段平静时光。1946年3月,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邀请下访问华盛顿,更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而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51年,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卷土重来,以321票对295票的优势成功赢得大选,重新出任了英国首相。到了1955年4月,已经81岁的他才卸任首相之职,宣布离开政坛退休。
为了表彰丘吉尔的功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准备授予「伦敦公爵」的头衔。不过,他本人最终拒绝接受,避免自己的后人扛着公爵头衔只能在「上议院」任职,也避免他们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在退休十年后终因中风后遗症而病逝,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不仅打破惯例亲自出席葬礼,而且还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个国家和英联邦的姐妹国家,将永远纪念他丘吉尔的领导,纪念他的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
好了,说完了丘吉尔的故事,接下来聊一聊戴高乐。可以说,这二人同样属于二战的功臣,又同样在战争结束后遭到了本国选民的抛弃。
1890年11月22日,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出生于法国的北部,父亲是退役军人,母亲是中产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他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而且各门功课都是全优。
1909年,戴高乐不出意外地考入法国圣西尔军校,成为了「全球四大军校」的学生。期间,他偏重于军事理论学习,对于射击、摔跤、击剑和骑术等学科却并不上心,以至于总成绩只是勉强达到了及格线。
从军校毕业后,戴高乐进入法军服役,担任了驻阿拉斯第33步兵团的基层军官。非常巧合的是,他在此期间结识了日后亦敌亦友的贝当,开启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人生旅程。
一战爆发以后,戴高乐积极参战并且表现得非常英勇,甚至还在负伤后被俘。在战俘营中,他因为多次越狱而遭到严厉管控,被转移到因戈尔施塔特要塞,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释放。
随着【凡尔赛合约】的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不过,戴高乐像丘吉尔一样,认为各国的矛盾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尖锐,下一场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为了做好应对战争,戴高乐不断强调坦克和装甲车的重要性,推动法国陆军大批量装备。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机动作战的装甲理念,认为这样将极大减少人员伤亡。
戴高乐的许多理念和观点,没能引起法国军方的重视,却引起了敌对方希特勒的高度关注。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讽刺,自己的军事理念在敌方得到了高度贯彻执行。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后闪击波兰,短短28天便攻占了这个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经此证明,戴高乐之前推行的机动作战理论无比正确。
受此影响,法国政府紧急起用戴高乐,任命他担任第四装甲师师长在边境抵御德军。不过,希特勒并没有直接越过德法边境,而是继续大举东进以迷惑英国和法国。
1940年5月,希特勒诱使英法两国支援荷兰,然后集中兵力偷袭法国阿登高地,将联军围困在了敦克尔克。期间,曾被法国人自诩为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绕道而行彻底丧失了作用。
面对战局的不利,以贝当为首的法国统治者完全丧失了斗志,居然萌生了投降的念头。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贡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签署投降书,曾被视为「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竟然这样没羞没羞选择不战而降了。
对于投降派的嘴脸,戴高乐十分的蔑视和不满,故而公开反对贝当的主张,旗帜鲜明支持丘吉尔提出的「英法永久联盟」方案。插一句题外话,他和丘吉尔并非惺惺相惜的关系,二人属于相互瞧不起。
雷诺辞职后,投降派贝当元帅重新组阁新政府,宣布向德国投降。身为国防部次长,戴高乐再也无法留在巴黎,只能假装为英国代表送行时跃进机舱飞往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继续战斗。
戴高乐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支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前往英国加入「自由法兰西」。此后,他坚持对抗德国法西斯,逐渐收复了大量的非洲法属殖民地。
1944年6月,同盟国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发起了诺曼底登陆,士兵主要来源于英军、美军和「自由法兰西」。之后,他力主法国士兵自行解放本国,并且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力支持。
1944年8月25日,德军驻巴黎指挥官迪特里希·冯·乔尔蒂茨被迫投降,戴高乐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香榭丽舍大道,从凯旋门一路到圣母院,接受沿途数百万的法国民众的欢呼。之后,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积极展开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以重塑国人的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不仅完成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且还重新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可以去,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戴高乐英勇无畏,据【法国最后一个男人】记载:
法国三分之一的男人与他们的圣女去了天堂,三分之一的男人跟随他们的皇帝远征地狱,三分之一的男人死在凡尔登的战壕里。而最后一个男人,面对着废墟,紧紧攥着自己的徽章,他的名字叫戴高乐。
1946年1月,戴高乐在成功当选总理两个月后,就因为复杂的派系斗争而败北。在辞职声明中,他这样充满遗憾地表示:
我不赞成政党政治,可是它却卷土重来。除非用武力去建立独裁政治,但我不会同意。
二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只有55岁的戴高乐就这样被自己国家的民众抛弃,真是令人倍感意外。不过,新政府为了表彰他在二战中的卓越功勋,提议晋升他为元帅却被严词拒绝了。或许,这是出于他内心的气愤吧!
1958年,随着法国国内通货膨胀严峻和预算开支失衡,随着越来越多法属殖民地相继独立,随着越来越多民众的生存日益困苦,他们终于想到了那个二战功勋。就这样,戴高乐成功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从而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革新。
为了实现与中国建交,戴高乐政府同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达6次的谈判,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达成建交。之后,他一直希望能亲自访华却没能成行,直到1970年11月9日突然逝世,实在是令人遗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