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别山失利原因到底是啥?粟裕独自背锅,替麾下大将扛下所有指责

2023-12-21历史
1947年,为了粉碎国民党战略意图,并一举打通去往解放区的通道,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刘邓大军决定千里挺进大别山。彼时白崇禧部一直在我军后方穷追猛打,刘邓大军更是被打出了十战九负的战绩。以至于一些国民党的部队笑称,他们的一个团能打刘邓大军的一个纵队。
在1947年年底,确山战役的彻底失败,使得粟裕、陈赓想逼近武汉,促使白崇禧从大别山抽调主力的愿望彻底落空。此时,一向对人和善的刘伯承,当即用极为严厉的口吻向华野发出电报,指责华野陈塘兵团顾头不顾尾,使得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计划遭到严重的阻隔。
陈塘是华野的的高级将领,刘伯承这么一说,岂不是有点针对华野的粟裕和陈毅?由此可见,当时的中野已经危急到了关乎存亡的时刻,要不然刘帅也不会如此大动肝火,朝着华野的陈塘发火。
中野的刘邓大军到底遇到了什么境况?其实在出征大别山之前,参谋长邓公就已经对此次大别山之行做出了三种推断:第一中野根本去不了大别山,更别提之后的战略安排;第二中野就算去了大别山,也守不住部队千辛万苦打下的地盘;第三中野顺顺利利挺进大别山,并在大别山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第一种可能几乎微乎其微,中野、华野等几大野战区都在旁边紧锣密鼓的周旋,要是中野最后连大别山都去不了,不是辜负了中央的一片苦心吗?第二种可能性极大,老蒋的部队一直在后方穷追不舍,要想守住极为不易,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大别山一带发挥我军打游击的特色;第三种可能性也有,当然一切都需要建立在部队的能力、战略层面上来讲。
然而在行军路上,一切的艰辛比预想中更为艰难。首先就是从鲁西南转战大别山,千里之遥的路途,部队本就是被一路追击,还要同时身兼迁移的方针,这对战士的身心素质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其次,大别山环境恶劣,黄泛区千里渺无人烟,脚底下都是大片的淤泥,这对于机动性极差的我军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此时部队还要面临后勤补给为零,冬季挨饿受冻的境况。中野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将士们更是直言,这次千里挺进大别山之行远比长征更为艰难。据数据统计,中野在出发的时候还有十二万的士兵,等走出大别山的时候连一半都剩不下了。
刘伯承在将所有过错归咎于陈塘时,陈毅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他亲自跑到陈塘面前又是教育又是鼓励,自己手下的兵自己最清楚,没必要上纲上线死揪着不放。而一军之帅的粟裕此时却独自扛下了所有,他没有向刘邓解释此事,而是默默承担下指挥不力的责任。毛主席得知后,连续催促陈毅粟裕前往鲁西南指挥,借此希望粟裕能挑起大梁,并一举扭转当前溃败的局势。
1947年8月30日,华野粟裕再次下达了作战命令,在结合之前错误的战略意识后,粟裕完成了歼灭五十七师的大胜利,击毙敌人两千余人,俘虏七千余人,此次战役也有效的威慑到老蒋的援军,并提高了中野的斗志,改变了整个华北地区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