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改了电报里的4个字,粟裕事后赞叹:真是神来之笔

2024-01-29历史

一九九八年十月,一个美国军队代表团抵达徐州,他们不是为了参观风景名胜,而是为了探访三个村庄,寻找一个未解之谜的答案。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这三个地方,和中国数十万座村庄一样普通,但却在中国战争史中赫赫有名。

五十年前,一支由美式战机、坦克、大炮组成的八十万大军,就在这三个村庄全军覆没,让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为之惊讶。

要想解开这个历史的难题,必须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

传统上,中国人习惯将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东起黄海,西至陕西潼关这片区域称为中原。

这里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如果能掌握这片土地,就能掌控整个中国的命运。

最主要的是,这里可以产生一种压倒性的气势。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中原是国家、王朝、政权的代称。那些在历史上对中原失去控制的国家,很快都没落了。

蒋介石虽然屡战屡败,但只要占领了中原,他就有复兴「党国」的希望。因此,他在长江以北部署了70%的军队。在他看来,除了中原,什么都可以放弃。

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有记录以来已经打了400多场战斗的地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又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战争,参战的部队达到了140万。

两军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说得很明白:得中原者得天下。

一九四八年夏天,蒋介石在南京,毛主席在西柏坡,都在谋划着怎样在中原之战中,把对方置于死地。

毛主席在国内战争爆发后,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潜入铁扇公主腹中的情节,先后指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进军中原,深入蒋政权的腹地,达到了东慑南京、西迫武汉、南扼长江、扰乱敌统治核心的战略意图。

但三大战略部队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战力大打折扣。毛主席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如何扭转中原的局势。

毛主席在深山中思索着南京城中的蒋介石,南京城中的蒋介石也在没日没夜地思索着深山里毛主席。

一九四八年夏天,在南京举行的军事检讨会议上,蒋介石为遏制我军的机动作战,把原先零散的198万正规部队编成11个实力较强的进剿兵团,以及若干个负责驻地守备的绥靖区,其中中原地区放七个精锐兵团。

这些兵团施行步坦炮合成军编制,所有的装备都是机械化的,因此,他们可以迅速机动,以快打快,迫使解放军提前与之决战。

可以说,蒋介石正在用毛主席的方法来对付毛主席。

毛主席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好像向后退了一步。

他说,蒋介石在中原组织了大量的机动部队,欲与我决战,但是,我并不急着与他们打,只是让华野和中野紧密配合,先消灭敌人约40个旅,待时机成熟再说

一名美国记者曾对蒋介石和毛主席有一个有趣的描写:

蒋介石像一根铁棍,有点僵硬,与谨遵条令的士兵更为相似;

毛主席就象湖南湘竹,轻盈中带着几分轻灵,宛如一名洒脱的诗人。

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在军事上体现出来,蒋介石在用兵上拘谨保守,战法单一;毛主席却是信手拈来,不拘一格。

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为取得中原战争的主动,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让常胜将军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的10万兵力,渡长江南下,深入蒋介石的腹地,调动委员长麾下20到30个旅的兵力,减轻中原我军压力。

但是,两个月之后,粟裕就以个人名义发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让毛主席大为吃惊。

粟裕在电报中提出,三个纵队暂时不要渡江,因为十万人去了敌占区,总兵力起码要减员一半,不足以对敌人构成重大威胁。

而在中原,部队在损失五万人的情况下,最少也能歼灭三到五个军。

毛主席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他的决定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电令陈毅和粟裕马上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去,亲自向他报告情况。

粟裕心里忐忑不安,却没有在城南庄见到他所担忧的情形。毛主席极少出门迎接下属,但粟裕一来,他却破了例,亲自走出家门口,握着粟裕的手,连声赞叹。

上一位享受这种「待遇」的人,是林彪。

从这一天开始,毛主席主动放弃了他本人提出的「虎穴掏心」方案,而是采用了粟裕的「断其右臂」战术。

在战争时期,毛主席最欣赏的将军,常常是敢于和他「叫板」的人。

不想渡江的粟裕,一定要向他证明,江北还有一场大仗要打。他率领华野横扫豫东,拳打济南,在四个月之内,歼灭了二十三万敌军。

济南的战火还没有熄灭,一份著名的电报就摆在毛主席的办公桌上:粟裕在1948年9月24日提出了在徐州附近打歼灭战的建议。

确切地说,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就是要全歼蒋军的黄百韬兵团,占领淮阴、淮安、海州,消灭敌人十多个旅。因此,才有了「淮海战役」这个名字。

此时,我军还没计划和蒋军的八十万大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毛主席请中野出兵,与华野紧密配合。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古称彭城,是中原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末,刘邦和项羽在这里一战,决定了中国第二个大一统政权的诞生。而在2000年之后的1948年,这里再次发生了一次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

战争迫在眉睫,蒋介石信心十足。他一生征战中原四场战役,头三次分别是北伐战争,蒋冯阎之战,中日台儿庄之战,皆是大获全胜;

但是,他身上的负担太重,让他每一次做出决策,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方面,他希望用运动战对付运动战,摒弃旧有的固守大城市的战略;

但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如果太早放弃大城市,会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让美国人对他失去兴趣。

他在军事上的优柔寡断,给许多国民党将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蒋介石办公室的电话班班长王正元,在晚年曾经说过:「蒋总统经常临时起意,每想一次就要打一个电话,一个小时内,他至少要打10个电话。」

蒋介石为集中力量对付人民解放军,把「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合并起来,由一个人统一指挥。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白崇禧,这个人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号称「小诸葛」。

但白崇禧是桂系的人,和蒋介石有很深的矛盾,他不愿意为老蒋做嫁衣,借故推脱,蒋介石只得让刘峙镇守徐州。

刘峙,国民党二级上将,江西吉安人,早年曾在黄埔军校当一名战术教官。他最擅长的是时刻以蒋校长马首是瞻。

他经常说:「我是按照校长的意愿行事,校长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他统兵打仗一窍不通,但平步青云,在蒋军中享有「福将」之称。

蒋介石也知道战争不是闹着玩的,所以他决定让杜聿明出任徐州「剿总」的副总指挥,并兼任前敌总指挥。

杜聿明是一位务实的将军,他一上任就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战略,以夺取中原的主动权——佯攻济宁,真攻济南,打通津浦路。

这件事不成,是蒋介石的问题。由于东北局势严峻,卫立煌拒绝实行蒋介石的东西对进、收复锦州的政策,蒋介石只好让杜聿明出马。

蒋介石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中旬,乘飞机抵达徐州,杜聿明和刘峙去看望他,一上了飞机,蒋介石就把杜聿明给留了下来。

这让刘峙手忙脚乱,驻扎在徐州的蒋军一动不动,浪费了宝贵的战斗时间。

我军党已经准备了四十多天,毛主席和前线的将军们打了几十次电报,终于决定了:

华野派出三十五万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十五万人,以二十万兵力吸引邱清泉和李弥的兵团,待机歼灭。中野则在邱李兵团离开徐州后攻占蚌埠和宿县,切断徐州国民党军退路。

华东野战军于十一月四日正式下令发动进攻。这一天,蒋介石在东北战场上已经筋疲力尽,他急忙命令参谋总长顾祝同赶往徐州,准备迎战。

面对撤守淮河与守卫徐州两个方案,黄百韬、邱清泉、李弥等兵团司令官撤守淮河认为时机已晚,且敌前撤退最为不利,不如在徐州决一死战。

在激烈争吵之下,刘峙和他们三人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将部队撤回徐州,以备不时之需。

这时,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六十万人已经从山东和河南发起进攻,华野向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中野向刘峙部队的后路宿县发起进攻。

但是,毛主席及其将领没有想到,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很快就从新安镇撤往徐州。

中国人讲究一件事情就是「开门红」,而淮海战役的第一战,却是一座空城。

更要紧的是,黄百韬第七兵团若撤至徐州,与第2、第13、16兵团汇合,便可在淮海大战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一进一退,从装备和距离来看,华野的进攻部队应该是无功而返,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黄百韬兵团白白浪费了3天生死攸关的时间。

在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这三天,决定着十五万大军的生死存亡。

毛主席在开战之前,修改了粟裕的作战方案,命令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发动战争时,不能一前一后,而是要同时发动。

「一先一后」变成了「同时发起」,这就造成了国民党军同时受到解放军进攻,让敌人搞不清楚我军要进攻的方向和重点。

这一战术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居然让几十万蒋军的军队陷入了4天的混乱。

战斗已经进行了4天,蒋介石和国防部都被敌人的紧急电报弄得手足无措,搞不清楚共产党要从哪里进攻。等黄百韬已经被包围后,蒋介石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粟裕在建国后写了一篇回忆文章,称赞道:「主席这四个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刘峙果然中计了,把原本应该互相掩护的后撤,变成一片混乱的大溃退。

黄百韬的部队在新安镇驻扎,距徐州一百多公里。按蒋介石的指示,6号开始撤退,4天内就能顺利到达徐州。

不过,刘峙的命令是,让黄百韬在海州接应44军撤退,让他耽搁了两日的时间。而在黄百韬背后李弥的兵团则先行撤退,徐州与新安镇的一片区域成了空白。

黄百韬曾经是军阀李纯的勤务兵,他三次易主,最终归顺蒋介石,曾在豫东战役中以中将的身份率领部队冲锋陷阵,获得了「青天白日」奖章。

黄百韬认为,这场国共之战,就像是项羽和刘邦在徐州交手的翻版。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这位曾经被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将军,终于下定效忠「总裁」的决心。

五十年前,在一个寒冷的晚上,他把蒋介石派遣到前线视察的李以劻叫醒,对这位老友倾诉自己的心事:「请您记住,总统对我黄某的照顾,我一定会报答他的恩情。」

然而战争赋予将军的任务决不仅仅是以死尽忠,黄百韬在这两天的等待中,却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忘记了在京杭大运河上架设一座桥梁。

李以劻

那时,邳县附近仅有一条京杭运河的铁路桥。黄百韬兵团7日开始撤退,他的十五万军队和商人、地主、学生和职员的马车、马车、行李挤成了一团,排起了连绵几十里的长蛇阵。

黄百韬立感危急,命令一百军架浮桥,让63军向窑湾镇进发。

对防御者而言,运河本来阻挡敌人的大杀器,但黄百韬却让它成了自己的拦路虎。过了河之后,他又没有布置炸桥。

正是这种军事常识的丧失,才导致了他未来的惨剧。

黄百韬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向西撤退70多公里,抵达碾庄。华野进攻部队刚从山东抵达江苏境内,「慷慨」地把一天的行程交给了黄百韬,让他有机会安全地抵达徐州。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改变了历史。台儿庄、贾汪地区的张克侠、何基洋三个半师,共计23000多人,宣告了起义。

贾汪起义打开了徐州北方的大门,我军可以直接向徐州进发,同时也可以从北阻止黄百韬向西撤退。

十一月九日,在淮海战役中又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日,贾汪起义、黄百韬兵团危在旦夕,蒋介石不顾自己的颜面,写信给美国总统杜鲁门,请求美国政府拨出十亿美金,派遣一个军事顾问团,并宣布支持国民政府。

这一天,毛主席没有请外援,也没有指望得到外国援助,他在报头上打了四个A的特急电报,指示粟裕、张震:「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军主力,勿使南窜」。

毛主席此前并未下定决心在徐蚌一带对八十万蒋军队展开战略决战,原因在于中原的战况与东北战争前的情况有所不同。

东北我军兵力、装备、态势均占优势,全面歼灭敌人的决心早在辽沈战役开始前的大半年里就已决定。

中原的情况截然相反,就像是一口尚未煮熟的米饭,难以消化。

直至十一月九日,粟裕向毛主席汇报敌军总有撤退的征兆之后,毛主席才觉得主动权已经转到我军这边,最后决定采取战略决战,彻底消灭他们。

从此,「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徐州的「剿总」总指挥刘峙,也是在这一日,听说贾汪「叛变」,生怕我军趁势进攻徐州。

他不顾蒋介石要他去支援黄百韬的旨意,却命令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迅速向徐州进发,让黄百韬彻底失去了屏障。

就在这天,黄百韬不知怎么地,竟在距徐州五十多公里的碾庄停下了脚步,使一直发愁追不上黄百韬的粟裕大喜过望。

黄百韬听说自己的先头部队已经在曹八集和大许家和解放军先头部队开战了,于是他决定一边前进,一边整顿军队,穿过碾庄,进入曹八集和大许家,消灭解放军的前锋。

这个战法在指挥上是没问题的,可没想到64军军长刘镇湘却不同意。

刘镇湘是黄百韬兵团主力军长,他性格高傲,喜欢讨价还价。他说,他的阵地已经建好了,突然离开太可惜。而且土山镇是关羽被迫向曹操投降的地方,给人一种不详的感觉。

黄百韬的四位军长正在争吵,忽然接到了国防部的命令,命令黄百韬独断专行,如果有必要,可以在碾庄打退敌军。

黄百韬看了看自己的部队,已经死伤了两万多人,只有64军还算完整,他知道自己以后打仗必须要依靠64军,便答应了刘镇湘的要求,在碾庄驻扎。

粟裕抓住这唯一的时机,率领军队向敌人发起进攻。华野一纵和九纵总算赶上敌人,将黄百韬兵团的63军在窑湾包围起来。

一纵奔袭窑湾

那时,由于京杭运河大桥阻塞,63军不能通过,只好转入窑湾,强行渡过。谁知人民解放军迅速赶来,双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63军全军覆没,陈章腹部中弹,投江自尽。

黄百韬刚停下来,华野7纵13纵利用贾汪起义的空隙,从北方向曹八集和大许家发起进攻,一举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第44师,并于十一月十日截击黄百韬。

蒋军统帅部这才回过神来——解放军真正目标是黄百韬!蒋介石此时想起杜聿明。

十一月十日下午,杜聿明率领蒋介石在东北前线的十万部队从葫芦岛撤离后被匆忙召集到南京,参加一次紧急的军事会议。

杜聿明很清楚地知道,我军的部队并没有进攻徐州的企图,而是集中了主力,对黄百韬兵团进行了围攻。

他还预测:中原野战军主力很有可能向北进发,以阻挡向徐州支援的黄维兵团。

蒋介石见势不妙,连夜命令杜聿明乘飞机前往徐州,以扭转局势。

杜聿明一到,就立刻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以压倒性的力量,一举歼灭中野的主力部队,再以最快的速度,将黄百韬的部队救出来。

这是一招狠招,邱李两个兵团从北面包抄,刘汝明和李延年两个兵团从南面包抄,三十万人的兵力,不但我军的中野岌岌可危,就连包围黄百韬的华野也要分头去支援。

刘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招的杀机,他觉得这不是校长想要的,刘峙认为必须执行校长的命令,解围黄百韬,而不是南辕北辙,跑去打中野。

所以刘峙坚决反对,最终决定让邱清泉和李弥率领一支主力兵团,增援黄百韬。

粟裕在包围了黄百韬以后,根据战前的安排,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阻击,一个是进攻:

以3个纵队在前,5个纵队在两翼和侧后阻击邱李兵团,以4、6、8、9、13纵5个纵队,特纵协同,日夜不停地向黄百韬发起攻击。

但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可不是一支杂牌军。他敢于驻足碾庄,要与我军一战,必然是有着绝对的信心。

这个重型部队配备了美国的武器,经过严格的训练,并且在作战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华野第八纵队的两个团,对一个村子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消灭了64师的两个营,而自己则损失了一千五百人。

在这两天里,华野进攻部队遭到了不小的挫折。

十一月十二日,刘峙和杜聿明亲自率领邱清泉和李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40公里开外赶来。

蒋军在杜聿明的安排下,孙元良兵团镇守徐州,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都去支援黄百韬,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则迅速地向徐州推进。

杜聿明命令邱李兵团从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在空中和大炮的掩护下,向华野阻击部队全线进攻。

一场在热兵器时代比垓下之战不知激烈多少倍的中原大战已全面展开。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早上九点,猛烈的炮火在徐州东部邓楼到团山一线一带交火。杜聿明的军队,第一天就推进六七公里,最短的也有四五公里。

杜聿明估算了一下,一周之内,他就能抵达碾庄。

邱清泉比较乐观,他给黄百韬发了一封电报,说:「二天内,我就能和你汇合,消灭敌人。」

邱清泉

粟裕万万没有料到,黄百韬已经形同死人,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却奋不顾身地赶来救援,而黄维的兵团也在向他逼近。

华野的主力部队陷入了被敌人反攻的危险境地。

粟裕坐不住了,这才发觉,部队从广袤平原猛打猛冲,一下子变成了村落攻坚战,以前百用百灵的「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已失去作用。。

黄百韬利用层层设防、错落有致的堡垒阵地,形成一张威力巨大的交叉火力网,以静制动,扼制了华野拿手的运动战。

从15日清晨起,碾庄连绵不绝的炮火轰鸣渐渐平息,我军士兵们开始挖掘地道,从地面上一寸一寸地向守军推进。

黄百韬的末日即将来临,蒋介石是真的慌了。他每天都要给杜聿明写几封亲启电报,让他在碾庄和黄百韬汇合。

杜聿明打定主意,给在前线寸步难行的邱清泉下了四民工。邱清泉被逼得走投无路,他派了一队人马从侧翼包抄过来,打算给我军侧后方致命一击,断我军的后路。

孟良崮之战后重建的74军承担了此次突击任务,邱维达是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的中将,于十一月十五日早晨率领部队启程。

同样熟读中国兵法的军人们,有时也会做出令人惊讶的相同动作。

粟裕于十四日收到西柏坡的一封电报,毛主席怕邱清泉掉头就跑,下令速派韦国清兵团连夜绕到敌军的后方,截断邱清泉的退路。

在中原激战的时候,一幅神奇的画面发生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徐州东南十里外的潘塘,被载入了战史。

16号凌晨3时,两支部队在同一条公路上急行军,撞在了一起,一场完全出乎意料的战斗就此展开。

一开始,两位统帅都犯了一个错误。我军以为敌人只是一群土匪,而敌人却以为我军只是民兵游击队,所以双方都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让他们不要恋战,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去。

两支军队擦肩而过,却发现敌人漫无边际,这让他们更加紧张,潘塘也变得混乱不堪。

到了黎明时分,双方的将军们都是一脸的震惊,方圆十里之内,敌人和我的军队已经混战在了一起。

消息传到邱清泉耳中,他立刻意识到,我军这一举动和他不谋而合:一旦潘塘陷落,他的后路就会彻底断绝。

危急关头,邱清泉顾不得多想,立刻命令第70军第96师和第32师撤出狼山,支援74军。同时通知徐州空军迅速派出大量飞机进行轰炸和射击支援。

而我军的统帅韦国清,则是下令七万大军前仆后继地进攻潘塘。

十万大军,就这么被粘在了一起。粟裕知道,这样打下去是不可能的,用兵要「奇」,敌人已经看出了他的杀手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他命令部队停止迂回,转而寻找新的机会。

18号清晨,我军后撤。这一次仓促的交手,以平局收场。

一时间,蒋军大大小小的报刊上都出现了「庆祝徐州胜利」的新闻。上峰的嘉奖,各省的贺信纷至沓来,徐州市更是鞭炮齐鸣,彩旗飞舞。

粟裕现在是进退维谷: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让支援的敌人尽可能地远离包围圈;但援军离徐州老窝太近,我军事前制定的诱敌计划也不会成功。

若放任敌军靠近,将敌军与徐州拉开距离,我军打围歼战的机会确实是增加了,但由于敌人距离碾庄太近,黄百韬被解围的机会成倍增加。

在战争中,危险和希望是并存的。粟裕决定暂时停止对碾庄的进攻,八个打援的纵队也同时后撤,把邱李兵团的兵力引到东面,等消灭了黄百韬,再进行包抄。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计划,一旦敌军抓住我军的退路,发动全面的攻势,撤退的部队往往无力抵挡。一旦敌人突破防线和黄百韬会合,那么华野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了。

然而最大的冒险往往能把力量使用到极限。

刘峙和杜聿明一看我军撤退,还真以为粟裕已经输了。他们兴奋得不得了,命令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四个兵团同时出击。

邱李兵团在17号占领了距离碾庄20公里的大许家。其潘塘守军在攻击中,将我军的一些士兵俘虏。

蒋军的空中部队亦报给南京统帅部,解放军昨夜有百多辆车东行,碾庄整夜未战,华野数万人成群结队东进。

蒋军总司令因此作出了结论,认为共军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刘峙越来越迷糊,不断地给蒋介石和各省送去胜利的电报,说碾庄前面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鲜血,共产党的军队被杀了二十万。

这一刻,蒋介石更高兴了。国民党军队的一系列失败使美国政府失去了信心。

「潘塘大捷」对蒋介石来说是个绝佳的时机,他要把这个消息编成一个更好的未来,让美国人民相信蒋军有打败共产党的力量,而今天的军队支援很快就会给他们带来鼓舞。

于是蒋介石在庆功会上宣布:「特批邱清泉一枚青天白日奖章,黄百韬一枚,刘峙全军上下奖励一百万。」

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作出了回应。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中国的军事援助将尽快到位。

西柏坡毛主席彻夜未眠,战局的真实状况大大出乎他最初的预料。

这些日子里,毛主席的卧室里整夜都是灯火通明,每天都呆在屋里,以便随时了解战争的消息。

黄百韬兵团的命运,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蒋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乘飞机前往黄百韬兵团,告诉他,支援部队已在四十公里之外,正向他们逼近。黄百韬高声宣布,要为「党国」争光。

一名通信科长从飞机上跳了下去,打开了南京和空军的电话。这就意味着我军进攻会受到敌人更加密集和精确的空中打击。

黄百韬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上天的恩赐。」

仗还没打,黄百韬就先占一利。碾庄是华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子,只有两百多人,但自从卷入了这场战争之后,就成了赵子龙在长坂坡的赫赫有名。

因为多年的洪水,这里的村子都在这里建了一个「台子」。每一个村子都有几个平台,里面有一个水塘,外面有围墙和外沟。

李弥在碾庄的时候,就是根据松山的地形,建立了一个类似于蜘蛛网的圆形防御阵型。无论攻击者从哪个角度攻击,都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十一月十一日晚上,碾庄城外的重头戏开始了,我军的部队确实被重重枪林弹雨拦住了。

由于大部分弹孔都是贴着地面的,所以很难被发现。即使是爬行,也会死伤惨重。

有几个碉堡建有前后两个射击孔,我军的军队一冲进去,就被敌人一排排的子弹打在后背上。

华野的士兵,感觉到了眼前的敌人,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与此同时,华野的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因为部队长途追击,他们的补给并没有及时赶到。在这场恶战中,不仅弹药耗尽,而且食物短缺。

士兵们都是饥肠辘辘地在战场上厮杀。粟裕被迫停止进攻,急忙给军委报告:「速送粮食和炮弹。」

战争进行到此时,毛主席已经下定决心,要和蒋介石决一死战。

他于十四日电告诸将军:「此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十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

这份电报使粟裕摆脱了困境。由于攻势迟缓,死伤惨重,有些单位的领导,怕牺牲太多,意志动摇,建议不要再战。毛主席给这场战争的伤亡人数估算了一下,大家心里都有数。

十一月十五日,蒋介石既高兴,也悲伤,就在他为华野进攻停止而感到高兴的时候,宿县这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上,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炮火声。

宿县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徐州南部重镇。徐州「剿总」以这里为据点,囤积了大量的军需。这是刘峙大军唯一的后路。

蒋介石及其下属不能相信,共产党竟然在数万人的包围下,突袭宿县,欲一举歼灭徐州数十万国民党军。

这个想法,是刘邓首长进军大别山以后,中原野战军的另一场好戏。宿县的丢失,让刘峙集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随着这场战争的不断扩大,长江以北的蒋军的重兵兵团和我军华野、中野两个主力,在战略上形成了一场决战。

华野与中野的战斗,事实上已经联合起来,在淮海平原上,形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这不但要在兵力运用、指挥关系、相互配合上进行协调,而且还要考虑到饮食问题。

十一月十六日,毛主席对两大野战军说,据他估计,不但要三、五个月才能打完仗,而且要准备养活六十万人的粮食。

因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了淮海战役的总前委,邓小平是总前委的书记,负责两个野战军的协调工作。

正是在这一天,毛主席一改内战早期的「歼灭敌人,保全自身」的口号,改为「不惜一 切代价牺牲,力图大战取胜」。

但是,总前委一成立,却建议毛主席改变原来同时消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的计划。

总前委认为,碾庄是一个狭窄的地方,敌人很多,很难集中兵力。我军五个纵队打四个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

战斗进行到第十六天,情况变得更糟了。我军原以为三天内就能全歼的黄百韬兵团,现在却在碾庄坚守。

原本的「奇袭」计划,在潘塘遭遇战之后就被打乱了,陷入了僵持之中。

这对于拥有远不如对方的火力和机动能力的我方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中野要同时面对敌人三路援军,不仅无法执行作战指令,还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战场上的情况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计划是多么的贪心,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对方吞噬。

跟粟裕的建议一样,毛主席也同意了。原本拟定的作战方案被改变,华野没有再继续诱杀邱清泉和李弥,而是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黄百韬身上。

中野负责拖住黄维和李延年的援军,让他们无法向北方发起攻击。

这时,华野收回五指,握拳,朝着碾庄打了过去。华野的士兵在调整和补给后,再次扑向目标,场面之惨烈,令人瞠目结舌。

蒋军第150师师长赵壁光在数十年后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印象深刻:「枪林弹雨,硝烟熏人。尸体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黄百韬被逼到了墙角,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好消息。十一月十七日,顾祝同参谋总长又一次飞过碾庄,与地面长官进行了谈话。

他安慰了黄百韬几句,说援军已经被拦住了,不能再往前走了。黄百韬明白,他已经没有指望了。

人们无法知道,这位天天被告之援军马上就到,而苦苦支撑了八天的将军,却又被突然告之援军来不了,只有他自己去面对死亡时,那一刻的内心感受。

所有人都注意到,他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我会为总长做最后的牺牲。」

黄百韬已经下定了决心,对自己的手下说道:「既然是死路一条,那就别想着突围了,反正都是死路一条,给黄埔的同学们看看,让他们以后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

这位绝望的指挥官打算用自己的性命来给奄奄一息的蒋家做一个典范。

华野又派了一批重型火炮和装甲车,发动了更加凶猛的进攻。而南京统帅部则是一天十二块令牌,催促着三支援军,以最快的速度往前推进。

人民解放军在徐州实施战略包围,可以说是一次天才的行动,但是各方面的压力都没有减少。

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浩浩荡荡地直扑宿县。

为了吸引邱和李两个兵团,我军在徐州东部退至大许家,阻击部队更加吃力。

7纵和11纵的伤亡都超过了三千人,粟裕下令不许他们向大许家撤退,但是邱清泉却把我军的战线往后推进了五公里。

十一月十八日,敌军距离碾庄只有15公里,即将与黄百韬会合。

我军的三个纵队在紧急情况下,也在竭尽全力地反击。失去了阵地又夺回来。

危急关头,粟裕紧急调来华野一纵支援,这才勉强稳定下来。

碾庄战役已经进行到第九天,粟裕面前的作战地图上,蒋军三路的庞大箭头,如三把冰冷的长剑,正向他逼近。

此时每一分每一秒的延缓,都是以阻击部队官兵的生命为代价。现在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黄百韬的部队打趴下。

西柏坡的人忧心忡忡,总前委也忧心忡忡,对粟裕的期望和压力都很大。粟裕打定主意,十一月十九日对碾庄发动总攻。

黄百韬很清楚共产党30分钟炮火准备意味着什么,他立即下令仅存的两个团去支援碾庄,并下令火炮用全部的炮火进行反击。

我的进攻部队在两道坪墙的空地上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而且还受到了连续不断的反击。好在我的援军及时赶到,这才稳住了阵脚。

四个钟头后,第二道坪墙被攻破,我军总算在碾庄的开始巷作战中取得了胜利。对方的阵型已经被打乱了。

粟裕没有诸葛亮的「假借东风」的绝技,但他有诸葛亮的好运,那就是连续的大雾,让天上的敌人失去了制空权,让地上的敌人的视线变得模糊。

国民党军的据点不断被攻破。黄百韬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通知了刘镇湘,让他独自逃出重围。

此时他远眺徐州,仅有的40公里的距离曾是他生的希望,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越过。

到了傍晚,蒋军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刘镇湘、杨廷宴两人带着黄百韬向西逃去,却被我军追上。黄百韬已经绝望了,他抬起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就一枪。

当时,杨廷宴正在一具尸体旁边哭泣,一名解放军士兵走了进来,向他问话。杨廷宴说:「我是厨子,我弟弟战死了。」

这位士兵很有同情心,帮忙把黄百韬的遗体给埋了。

这名再也找不到名字的战士,或许这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曾经错过了一次天大的功劳。

杨廷宴逃过一劫,返回南京后,将黄百韬「自杀成仁」的消息告诉了蒋介石。

我军部队在战后立即撤退,黄百韬的行踪未寻。蒋军在一个月后返回碾庄,发现了黄百韬的遗体。

黄百韬遗体返回南京后,蒋介石率领一批高级将领,亲自迎接,并追赠他为上将。

黄百韬的儿子黄效先在台湾犯了罪,蒋介石则因为他的父亲黄百韬「为党而死」而赦免了他的死刑。

黄百韬墓

粟裕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上过床,一听到黄百韬全军覆没的消息,「哦」了一声,就晕了过去。

这一夜,毛主席寝室里的灯光,在西柏坡已经亮了大半个月,最后,它熄灭了。凭直觉,这场战争已经胜利了。

在这一次极其艰难的战役中,我军消灭了十七万八千名敌人,同时也牺牲了四万九千多人。

就是这样一支牺牲惨重的队伍,在和强敌的殊死搏斗中,撑到了最后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