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一支国民党残军逃到金三角,成为缅甸「土皇帝」,今有6万多后代

2024-04-15历史

淮海战役胜利后,不管是国内国外,还是两党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国民党已经没有了翻盘的希望。

但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依旧妄想着能保下西南。

他在浙江奉化接见了李弥,令他重建第十三军团,并兼任第八军军长。

之后,又安排李弥进驻云南,要他想办法搞掉卢汉,控制云南。

然而,李弥到云南后,却起了自己的心思。

他不仅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来做,反而主动结好卢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入缅通道的维护上。

李弥和当时很多国民党将领一样,都不看好国民党,正忙着准备后路。

李弥的准备没有白费,在卢汉弃暗投明后,他得以抢先一步逃往台湾。

不仅如此,他的部队也因有着缅甸这条退路,没有被全歼。

而这些败逃缅甸的残军败将,也成了李弥日后东山再起的本钱。

多年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名满世界的李弥不无得意地说道:

「我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缅甸王则易如反掌」。

面对李弥的狂妄,缅甸军方非常愤怒,然而却拿他没有办法。

那么,这支东南半岛上的国民党残军,又在异国他乡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呢?

一 三千残兵搅风云

1950年2月20日,随着历时55天的滇南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在滇南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图被彻底粉碎。

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只余少量幸运儿逃出生天。

李弥则在战役打响后不久,就被召去了台湾,躲开了被俘虏的命运。

与此同时,云南佤山深处,一支疲惫不堪的残军,正在向缅甸方向逃窜。

这支残军约莫千余人,他们的脸上带着惶恐,步履匆匆。

这是刚从滇南战役中逃出生天,隶属于国民党第八军237师709团的残部。

看着即将踏入缅甸境内,身前身后没有伏兵和追兵。

走在队伍前面的团长李国辉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连日的逃亡,让他的精神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如今,终于摆脱了生死危机,也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今后的打算了。

首先,摆在李国辉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前路的问题。

一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需要一个立足之地。

李国辉让参谋取出地图,和军官们一起讨论着去何处安身。

很快,一个区域就吸引到了众人的注意,那就是金三角。

金三角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带,是缅甸、老挝、泰国的交界地带,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缘的封闭性,在这里生活的民族,与处于南部冲积平原上的民族,历史上都未能融合为一体,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直到今天,该地区依旧与三国中央政府貌合神离。

虽然金三角山峦叠嶂,交通闭塞,但土地肥沃,物种丰富,足以自给自足,这也是该地区的武装力量与中央政府长期对抗的底气所在。

这对国民党残军来说,金三角无疑是块宝地。

就在李国辉决定向金三角进军的时候,另一支从滇南战役溃逃的国民党残军也把目光投向了金三角。

这支隶属于国民党26军278团的残军,比李国辉部队的情况还要糟糕。

不仅逃出来的人更少(只有600人),而且团长也战死了,残军由其副团长谭忠率领。

两支部队在金三角汇合后不久,又遇到了原中国远征军第六军93师的200人队伍。

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了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三路人马决定抱团取暖合为一部,成立「中华民国复兴部队」。

人手最多,级别最高的李国辉,被推举为该部的最高长官。

李国辉掌控了这支部队后,对于今后该怎么办,心里也没底。

他迫切地想要与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中央取得联系,得到下一步的行动指示,至少能要来一些物质援助也是好的。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台湾方面在收到他的消息后,却只给他发来了一封六字电报:

「你部自谋出路」。

看着这则电报,李国辉的心里顿时瓦凉一片。

虽然没有要到一丝资源,前途未卜,但路终究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为了在金三角扎稳脚跟,李国辉一方面派人四处笼络逃到此处的国民党散兵,招募当地的华人入伍。

一方面,令部队加紧修筑工事,为可能到来的冲突做好准备。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支部队的武装力量就发展到了三千人。

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和武器装备都需要钱,为了能弄到大量的钱财,李国辉把主意打到了当地的「特产」上。

说到金三角举世闻名的地区「特产」,就不得不提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人殖民金三角后,发现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罂粟的生长。

于是,一切向钱看的英国人,开始在这片地区大力推广罂粟种植。

然后把罂粟制作成鸦片销往中国和世界各地,靠着鸦片生意,英国人赚得盆满钵满。

自此,毒品贸易就成了金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

当地的军阀们,靠着毒品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武装起了能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军事力量。

李国辉来到这后,也入乡随俗搞起了毒品贸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难免会因利益之争,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李国辉这头「过江龙」的强势入驻,自然会侵害到「地头蛇」的利益。

但摄于李国辉的武力,这些「地头蛇」也不敢轻易掠其锋芒,反而希望能把李国辉拉过来,共同对抗缅甸中央政府。

初来乍到的李国辉,也乐于和这些「地头蛇」打好关系,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

李国辉的行为彻底激怒了缅甸军方,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缅甸,其政权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一支武力充沛的外国军队在其境内扎根,并且还与国内的分裂势力眉来眼去,如果放任不管,导致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为此,缅甸政府给李国辉发来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信函,要求其在十天内离开缅甸。

收到信函的李国辉,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自己这些人就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的,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呢?

双方的茅盾是无法调和的,终究还是要在战场上论个高下。

同年5月,缅军国防军驻景栋军团,共计15000人,向李国辉所部包围过来。

虽然「国军」在内战中,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让人怀疑其战斗力有多少水分。

但如果对手换成了其他人,国军的表现却不会有那么不堪,甚至有时候还好颠覆人们的认知。

面对大军压境,李国辉没有放弃抵抗。

一开始,面对缅军的重武器和制空优势,残军被打得还不了手。

但在适应了战争的节奏后,残军就向缅军发动反攻。

兵法有言:「置之死地而后生」。

失去退路的残军将士,绝境中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敌我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竟把缅军打得节节败退。

不仅成功突破了缅军的包围圈,甚至还攻下了一座缅甸的重要城市,大其力。

在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军事冲突中,残军共打死打伤缅军4500余人,俘虏300多人,而自身伤亡不到千人。

战场上的失利,让缅甸政府不得不向残军妥协。

7月28日,双方在李国辉所在的指挥部展开谈判,代表缅甸政府出席谈判的,是一名少将。

他在会上向李国辉传达了缅甸政府的态度:只要残军退出大其力,并释放俘虏,将允许残军在缅甸居住。

对这个消息感到最震惊的,是身在台湾的蒋介石。

他做梦都没想到,一支被自己放弃的残军,居然能击败一国的正规军。

自从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攻大陆」。

彼时,恰逢朝鲜战争爆发,现在又收到这样一个好消息,也无怪蒋介石认为反攻的时机已至。

他连忙把李弥唤来,要他即刻奔赴缅甸掌控这支残军,并且通过泰国做中转,向残军运送了一批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

而李弥的到来,也让这支残军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金三角李弥称王

李弥逃到台湾后,生活得并不如意。

作为一名将领,他的权力来源于手上掌握的军力。

然而,他的部队都在滇南战役中,被打干净了。

蒋介石也没有再让他重组兵团,就这么一直闲置着。

在听闻缅甸还尚存着一支自己的部队时,李弥是非常开心的。

可惜,刚从大陆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很多事情都一团乱麻,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这支残军。

不过,这支部队的存在对李弥来说,却非常重要。

为此,他曾东拼西凑凑来了10万美金,汇给了残军。

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着与残军的联络。

他的投资得到了回报,当李弥来到缅甸后,很顺利地就接管了这支部队。

他先把部队的名字,改成了「云南救国军」,接着开始整编部队。

除了继续扩大毒品贸易外,他还令人兴办学校。

在李弥的苦心经营下,当地的土司们纷纷向他靠拢,不到一年的时间,李弥就控制了金三角全境,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51年,兵精粮足的李弥出兵万余叩边。

面对李弥的来犯,我边防部队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成功将其围困。

一番激战,李弥损失惨重,最后还是靠着一场大雾侥幸脱围。

经此不败后,李弥再也不敢打反攻大陆的主意,转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赚钱上。

有一次,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

一名外国记者向李弥提问道:「别人都称你为云南王,请问你什么时候回到昆明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李弥是不可能在出兵云南的,这名记者这么问,无疑是在嘲讽他害怕解放军。

对于这点,李弥也心知肚明。

但他也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反而自得于现在的成就。

因此,他回答道:「我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缅甸王则易如反掌」。

这段问答一经发布,不仅引来了缅甸政府的谴责,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

蒋介石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本来让李弥独自领军在外,就让蒋介石放不下心了。

而这些年来,李弥的阳奉阴违也让蒋介石非常不满,这次更是听到了李弥近乎直抒胸意的回答,又怎么能让蒋介石安心呢?

1953年,蒋介石命令李弥回台湾述职。

李弥刚到台湾,就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此后再无启用。

与此同时,缅甸军方趁着李弥回台,再次集结兵力,向残军发动了进攻。

缅军的这次进攻,准备得非常充分。

不仅调来了3万正规军,还召集和雇佣了8000名战力彪悍的克钦独立军,以及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4000余名印度老兵。

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激烈,缅军为了彻底摧毁残军的抵抗意志。

以非常残忍的方式处决战俘,甚至把报复对象扩散到当地华人身上。

但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有瓦解残军的抵抗意志,反而彻底点燃了残军将士的怒火。

最终,残军以主力伤亡过半的代价,击败了缅军。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在战争中印度雇佣兵的表现得最为残忍,遭到了残军的重点照顾。

最终,这4000多名印度老兵,只有300多人逃了回去。

这场战争的胜负,震动的不仅仅是缅甸,老挝和泰国也为残军所展现出的战力惊心不已。

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老挝联合缅甸和泰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出示了大量关于残军侵害周边国家主权的证据,要求台当局撤出金三角内的残军。

三国的控诉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面对汹涌的国际舆论,蒋介石答应了撤军的要求。

从1954年3月21日开始,国民党开始陆陆续续从金三角撤军。

不过要让蒋介石彻底放弃金三角显然是不可能的,他采用拖字诀,每次联合国要他撤军,他就撤个几千人做做样子。

并且,他还秘密派人去缅甸为残军补充新鲜血液。

缅甸政府也知道,想要让国民党老老实实的撤军,无异是天方夜谭。

但打了两次都没打过,又能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缅甸政府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国民党残军的问题了。

这世上,谁是国民党军最害怕的对手呢?

答案不言自明。

三 投名状残军入泰

缅甸之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不下于朝鲜半岛。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的价值就得到了突显。

在战争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占了我国所有沿海地区,企图彻底切断我国与外界的联系。

当时,我国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通道,就是滇缅公路。

国民党残军所控制的核心地区,就是缅北的掸邦和克钦邦。

这个地区因与中国接壤,历史上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移民定居于此,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都深受中国的影响。

至今,这些地方的人还以汉语为日常交流用语,学校里教授的也是关于中国的知识,用的也是人民币。

可以说,缅北就是中国向缅甸施加影响力的桥头堡。

如此重要的一个地区被国民党残军控制,是解放军不能接受的。

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协议】。

之后,应缅甸政府邀请,我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及云南边防部队入缅作战,缅甸派出5000国防军协助。

当国民党残军听闻解放军到来后,顿时不复之前的骁勇,纷纷向四周撤离。

受限于复杂的地理环境,这次代号为「湄公河行动」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彻底歼灭国民党残军,但也基本达成了战略目标。

国民党残军撤出缅北后,一路南逃,逃到了泰国边境,引得泰政府高度戒备。

事实上,局势发展到现在,这只残军对于国民党而言已没有了什么价值,反而因为这支残军的存在,国民党一直饱受着国际舆论的压力。

为此,在三国再次向联合国控诉时,蒋介石决定把所有残兵都撤回台湾。

可是,这些剩下的残军,大部分都在当地有了家室,很多人并不愿意撤离。

残军的存在,让泰国政府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面担心如果对残军发动进攻受阻,局势会朝着不可测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也担心如果放任不管,让残军做大,会影响到国土安全。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70年,当时泰国境内的一直反政府武装,袭击了一个县城,并诱捕了当地的省长。

事情一出,全国哗然。

在泰政府内部商讨如何打击这支反政府武装时,有人就提议把这个任务交给国民党残军来处理,只要处理得当,就收编国民党残军,接纳他们为泰国公民。

这个提议不可谓不精妙,对残军将士来说,他们转战二十多年,为的不就是有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家吗?

泰国国防部的这个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了残军将士的拥护。

此后,残军被泰国编为「泰北民众自卫队」,为泰国政府四处征战,打击各路反政府武装,立下赫赫战功。

后记

时至今日,这支曾在东南亚掀起一片腥风血雨的国民党残军,已成了历史的记忆。

这支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残军和他们的后代,共计60000余人,也已经成了泰国公民。

泰国人没有歧视他们,他们也很快就融入到了泰国的生活中。

这样的结局,对他们来说,应是最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这支残军在东南亚和云南边境内,做下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

也是金三角毒品贸易的推动者,把金三角的毒品贸易推向了一个高峰,之后出现的如坤沙等毒王,都深受国民党残军的影响。

更对缅甸、老挝和泰国的主权,造成了持续性的伤害。

但换一个角度去看,也能看到残军将士的无奈。

从逃入金三角后的朝不保夕,到为生存而不得不殊死一搏。

二十多年来,这群没有国籍,身处异国他乡,亦看不到未来的队伍,就在逃亡与战斗中度过。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稚嫩的少年人,变成了胡子拉渣的大叔,直到老了、累了才寻到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