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3年毛主席单独接见上海市公安局长,嘱咐:往后多多照顾一下子珍

2024-01-25历史

53年毛主席单独接见上海市公安局长,嘱咐:往后多多照顾一下子珍

开篇1925年,年仅16岁的贺子珍踏入了革命的征程,拉开了她崇高的革命生涯序幕。三年后的1928年,在井冈山,她与毛主席喜结连理,从而开始了一段共同在革命战线上浴血奋战的岁月。然而,1937年末,贺子珍却选择了远赴苏联,逐渐远离了革命的浩荡潮流。

显而易见,贺子珍的革命历程中,绝大部分时光都与毛主席紧密相连,毛主席亲历了她的革命征程。

若问,谁对贺子珍的革命经历了解最为深刻,谁最能领略她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坎坷?毫无疑问,这个人非毛主席莫属。

1947年,贺子珍自苏联回国。此后,毛主席对她的关怀一直延续至生命的终点。

毛主席之所以对贺子珍格外关心,一方面是出于对他们十年「夫妻」情谊的牵挂,另一方面则是对昔日「革命战友」贺子珍怀有深沉的同情之情。

1953年,毛主席在与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会面时,感慨万分地说:「子珍同志走了一条充满艰辛的路,16岁投身革命,17岁宣誓入党......她不畏艰险,跋涉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确实是一个吃过苦头的革命者。」

贺子珍,一个年方16岁的少女,迎来了她人生中特别而激动人心的一年——1925年。在这一年,她以充满光荣的姿态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正式踏入了革命组织的大门。

数十载过去,如今已是年迈的贺子珍回首往事,依然深感入团的激动之情。她情深款款地回忆道:

如今的入团、入党都充满仪式感,在团旗、党旗下郑重宣誓。然而当年,我入团、入党却是秘密进行的。没有繁文缛节的团、党申请书,只是口头表达,通过介绍人私下谈话,传达支部的决定。与党组织的联系也是单线的,由党组织指定专人向我传达支部的决议,并布置相关工作任务。

贺子珍说这段话的时候,仿佛穿越回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岁月的沧桑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仍然透着昔日的朝气蓬勃。

随着时间的推移,1926年,贺子珍由共青团员转变为共产党员。刚刚踏入党的大门,她便投身于家乡江西永新县的政治夜校学习,以适应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在那个时候,贺子珍白天埋头学习文化知识,夜晚则在夜校学习政治理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早出晚归。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总是紧随在她身后,无论姐姐在干什么,她都会跟着干,姐妹俩形影不离,共同度过昼夜。

然而,贺子珍的父亲贺焕文和母亲温吐秀每天都无法见到两个女儿的身影,久而久之,心中不禁升起一种不安的预感,担心女儿们在外从事革命,可能会一不小心被抓起来,生命安危难保。

有一天,当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陷入黑暗,而贺子珍、贺怡仍未归家时,贺焕文和温吐秀的心情一直紧张不安。

待姐妹俩终于敲响家门,贺家父母这才松了口气,却焦急地将心中长久藏匿的担忧说了出来:「你们不能再这样了,最好趁早出嫁。」

贺子珍以平和的心态向父母解释道:

革命的成功是注定的!在我们的县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行动,而全国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豪绅军阀又岂能挡得住我们?到那个时候,我们将迎来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时光!

年仅17岁的贺子珍表达着坚定的信念,仿佛对「革命终将胜利」一事毫不怀疑。当时,她坚信只要紧握心中的信念,不回头地向前走,就一定能看到革命的曙光。

在贺家父母看来,女儿贺子珍一直是个有主见、坚强而坦荡的人。他们愿意相信女儿选择的道路,也坚信女儿投身的革命事业必将成功。

因此,贺焕文和温吐秀点点头,赞许地注视着贺子珍。看到父母如此开明,贺子珍耐心地灌输革命思想,试图将他们引入革命队伍:「支持革命,人人都有责任,你们也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贺焕文和温吐秀牢记了女儿的话。

1926年7月,贺子珍接到通知,要她参加永新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地点在龙家祠。抵达后,她惊讶地发现妹妹贺怡和哥哥贺敏学也在参会,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早就悄悄地加入了共产党。

从那时起,贺家的三兄妹在革命的风雨中并肩作战。

1927年,贺子珍随着农民自卫军来到井冈山。而在同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带领幸存的队伍也登上了井冈山。在这里,他们命运般地相遇了。

相识久了,接触多了,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位对革命充满热情的人,心越来越近。

有一天,毛主席向贺子珍表露心声:「你是个出色的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通过几个月的了解,毛主席展现出的革命者勇气和成熟深深地吸引了贺子珍。

1928年5月,毛主席和贺子珍喜结良缘。

在红军中,贺子珍是三位女军事指挥员之一。

结婚后,贺子珍负责照顾毛主席的生活,担任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

同时,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的重要文件也由贺子珍保管。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在卧室的两口铁箱里,这些文件成为她与敌人抗争的武器。

曾经,贺子珍一直活跃在战斗前线,与敌人激烈厮杀,被人们誉为「双枪女将」。如今,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贺子珍放下了武器,每天在办公室处理各类文件。曾经威风凛凛的指挥员离她越来越远了。

贺子珍在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时,内心常常经历着挣扎和斗争。然而,每当她感到沮丧时,毛主席总是以耐心的语言开导她:

"不要认为只有上前线才是锻炼,上学才是提高。搞后勤工作同样是对人的一种磨练。我没有上过大学,我们军队的许多领导干部也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但他们在带兵打仗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这番话让贺子珍心中的纠结逐渐消散。

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整理文件,贺子珍还肩负搜集报纸的任务。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要获取外界讯息相当困难。为了确保毛主席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新闻,贺子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时,井冈山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通常是通过上山的小贩购买的,而小贩们上井冈山需要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因此,愿意冒险的小贩相对较少。

贺子珍想方设法与那些前来井冈山的小贩建立联系,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她请求他们多带一些报纸上山,并告诉他们:「各种报纸都可以,如果带来【申报】、【大公报】,我会付更高的价钱。」

【申报】、【大公报】是当时全国影响力较大的两家报纸,毛主席能够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贺子珍购得报纸后,第一时间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一看到报纸,眼中闪烁着热烈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他常常一边浏览一边感叹:「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天下大事尽收眼底呀。」

每当看到毛主席专注地研读报纸的情景,贺子珍都会面露开心的笑容,感到自己获得了丰富的回报。这种回报给予她极大的满足感。

毛主席正是依靠报纸上的信息以及其他渠道获取的消息,策划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决策,而其中贺子珍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28年至1933年期间,贺子珍一直致力于整理文件、搜集报纸等日常工作。在井冈山时期,她负责收存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的文件;而在中央苏区时期,她也负责保存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文件。此外,贺子珍一直是毛主席的生活照料者。

在那个时期,贺子珍和其他战友一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寄托了理想和追求,为革命事业付出了赤诚的努力。

然而,到了1934年,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时,坏消息接连传来,敌人占领了清流,连城、石城、宁都、兴国相继失守,中央苏区根据地不断受到攻击,地盘日益缩小。 在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毛主席一直处于孤立状态。然而,在红军面临严峻形势、战局危急之际,毛主席却患上了疟疾,病倒了。在病中,毛主席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痛苦,还为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前途感到焦虑。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贺子珍始终守在毛主席身边,彻夜照顾他,用湿毛巾降低他的高烧。在贺子珍不眠不休的悉心照顾下,毛主席的高烧逐渐退去,身体也慢慢好转。

有一天,毛主席终于有了一些力气,坐起身来。他注意到贺子珍脸色不好,深知她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毛主席关切地说:「这些天把你弄得很辛苦了。」

贺子珍微笑着回答:「只要您康复了,我就很高兴。」

毛主席感激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然后他询问贺子珍是否吃了东西,得知她为了照顾自己几天没好好吃饭,毛主席要求弄点粥给他喝。

在享用粥的时候,毛主席还关心前线的战况,询问是否有新的文件和电报。贺子珍劝告道:「您刚刚康复,先养两天吧,别太操心这些事了。」

毛主席知道她的担心,但还是下床查看办公桌上的文件。贺子珍拗不过他,只好说:「您躺下休息,我读文件给您听吧。」

于是,贺子珍开始给毛主席读文件。毛主席专心聆听,面对前线的形势,他的脸上透露出深沉的忧虑。

读完文件后,毛主席沉痛地叹了口气,合上双眼。贺子珍以为他已经睡着,为了让他能安稳入眠,轻步走出房间。

过了几小时,贺子珍心中始终挂念着毛主席,决定去看看他是否已经醒来。走进房间,她惊讶地发现毛主席虽然身体虚弱,却坐在办公桌前专注地研究地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匆忙走过去,贺子珍责备道:「你这是不顾生命了吗?今天才开始喝一点粥,就又投入工作。」毛主席见她有些生气,便放下地图,躺到床上,眉头紧锁地说:「战局如此,我实在难以安心!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中央根据地可能会失守,我一直在寻找挽回败局的方法。」

没过多久,形势已经变得极为危急。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得知这个消息后,贺子珍感到既意外又心痛。眼前的中央苏区,是许多人为之付出千辛万苦、甚至牺牲生命建立起来的。

如今,红军不得不离开这片土地,寻找下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地。他们将再次在敌人的追捕中厮杀,经历饥饿和艰难的转战,前方未知的困境将成为他们的考验。贺子珍忍不住泪如雨下,心情难以言表。

不久后,毛主席被调到军委纵队,而怀有身孕的贺子珍被安排到休养连,两人分别从江西于都和瑞金出发,开始了他们漫长的长征之路。

几天后,毛主席和贺子珍终于再次相聚。

一天,贺子珍去探望毛主席。看到他俯身在简陋的木板办公桌前研究文件,既像在思考,又像在为某个难题而发愁。

贺子珍深知毛主席的坚韧性格,明白无论置身何种恶劣环境,无论遭遇多少困难,他都不会埋怨、不会气馁,更不会被击倒。这一幕让贺子珍为毛主席的精神所感动。

然而下一刻,她垂下眼帘,凝视着毛主席,心中怅然。她想到毛主席在红军中虽然失去了发言权,但依然在默默为红军的生死存亡谋划着。

到了这一刻,贺子珍的心情变得复杂,不禁涌上心头的是一股酸楚之感,眼眶也有些发热。她并没有过多打扰毛主席,只是简单地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然后默默地回到了休养连。

为了扭转红军的命运,在长征的途中,毛主席积极与同志们交流,详细阐述自己的军事观点,争取获得大家的支持。

毛主席的观点是:面对敌人采用的堡垒政策,红军最好避免直接与其硬碰硬,战术应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以达到歼敌的目的。

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贺子珍说道:

我并非军事专家,对战争毫无了解,只是常听毛主席强调,战争就是一场充满谋略的游戏,要以虚实相结合、真假难辨的战术让敌人疑虑重重,不得其法。相较于执行王明路线的人,他们固守一方,不肯回头,甚至对于稍有迂回都感到不符合革命队伍的风采,这样的战争方式,又怎能不以失败告终呢?

在那段时光里,毛主席与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都进行了深入的交心谈话,同样也与一批中级军队和政工干部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1935年,红军抵达遵义,随后遵义会议召开,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领导地位,贺子珍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地表示:「如今,我们党终于看到了希望。」

在遵义会议后,红军离开遵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穿越草地。贺子珍当时虽然刚刚康复,但她的同志们担心她的身体可能难以承受,纷纷提出要将她背出草地,然而贺子珍坚决不同意。她看到战友们因疲劳和饥饿而步履艰难,不愿给他们增加麻烦。

草地上几乎整天都在下雨,泥水四溅。在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的脚天天浸泡在水中,双脚肿得厉害,每一步都带来剧烈的疼痛。然而,他们以超人的毅力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在过草地的日子里,贺子珍准备了一块相当大的遮雨布,召集同行的同志们一起撑着雨布艰难前行。

有一天,红军需要渡过一条深水河,几乎淹到腰部。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紧紧牵着手,相互搀扶着穿过河流。一旦到达河的另一侧,他们挥舞着手臂,为还在河这一侧的同志们加油打气。

考虑到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她躺在担架上,由他们轮流抬着过河,然而贺子珍强烈反对。一位同志自告奋勇说:「我来背着你过去吧!」但贺子珍也不答应:「我自己能走,为什么要加重你们的负担呢?」

于是,贺子珍向河边走去,跟随同志们一同踏入寒冷刺骨的河水。伤口在这时隐隐作痛,但贺子珍强忍着痛楚,艰难前行。

毛主席在河的对岸一直以欣赏、关切和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贺子珍。他和周恩来等人用坚定而有力的声音鼓舞过河的同志,不断呼喊着:「坚持过了草地,我们就胜利了。」他们的声音穿过河水传到这一侧,给过河的同志们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最终,毛主席、贺子珍成功走过了布满泥沼、无人烟的草地,双脚踩在了坚实的土地上。

长征过后,许多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自遵义会议结束以来,毛主席变得越发从容、干练和通达。

1936年10月,红军抵达陕北。

1937年秋,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

1947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国。自那时起,毛主席一直在竭尽所能地关心贺子珍。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定居在上海,当时由陈毅担任市长。毛主席曾向陈毅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稿费来承担贺子珍的日常开支。陈毅回应:「上海这么大,难道养不起对革命有贡献的贺子珍吗?」

1953年春,上海市公安局长许建国在北京参加会议,毛主席特地单独会见他,递交预先准备好的款项和生活用品,并嘱咐说:「作为上海市公安局长,回去后请将这些物品交给子珍,以后请多关照她。」

1954年,贺子珍生病,毛主席非常挂念,亲自写信交给女儿李敏转交给贺子珍。在信中,毛主席关切地表示:「苏医生是一位好同志,杨医生也很不错,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之后的岁月里,毛主席一直非常关心贺子珍。

1973年,李讷面临生活困难,向毛主席请求贴补。毛主席为李讷送去8000元,同时也给李敏送去8000元,身在上海的贺子珍也同样收到了这份关怀。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病情恶化,李敏前往中南海探望父亲。

见到女儿,毛主席用虚弱的手在李敏的掌心画了个「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辞世。

当时李敏对这个手势感到困惑,后来她领悟到,这是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母亲的小名是「桂圆」……

岁月匆匆,唯有真挚情感永存。

穿越数十载光阴,毛主席对贺子珍怀抱深沉的情义,其身上散发着一道重厚的真挚光芒。人们在这段时光中感受到了那份最为珍贵的人间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