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印之战后,毛主席下一指令无人看懂,如今看实在高明

2024-07-26历史

1962 年 10 月,我国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被印度断然拒绝。随后,印度宣称要「怎样怎样」,还特别狂妄地放话「要跟中国打到剩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面对印度的嚣张跋扈、步步紧逼,中央领导一直以来在相关问题上都很克制,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安全,创造双方和平谈判的条件,决定对入侵的印军进行自卫反击。

到了这会儿,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正式开始了。

当年 10 月 20 号战役开打,到 11 月 21 号我方宣布全线停火,解放军只用了一个月,就让印军懂得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这话到底啥意思。

战役结束以后,咱解放军作战部队按照中央的指示,不但把战俘放了,还把缴获的大批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都还给印军了。但奇怪的是,交还缴获的汽车时,咱解放军不光给车加满油,还特意重新刷了漆。

释放俘虏先不提,为啥还要给敌人的汽车加满油、重新涂了色再交还给人家呢?其实啊,这看起来挺怪的做法,背后藏着毛主席目光长远的大智谋。

有人可能会讲,给敌人的汽车加满油再还给人家,这里面咋还藏着大智慧呢?别急,咱们慢慢道来。

【一、】

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和印度都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过去这两国彼此扶持、互相帮助,结下了特别深厚的情谊。

不过,印度独立以后,他们的总理尼赫鲁居然开始飘了。

他言之凿凿地拿着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说我国藏区的领土得归他们,而且还妄图把这变成现实。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尼赫鲁可没少搞小动作。

甚至,它居然公开说,要把 12.2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印度,面对这种没道理的要求,咱们国家当然坚决拒绝了。

但就是那种给了啥却不要啥,咱国家拒绝之后,印度换个法子,开始侵占我国领土,这期间,还多次伤到咱们的边防官兵。

对于这事儿,咱国家一开始是按照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姿态特别包容,想着能和平处理这个问题,可印度却把咱国家的这种想法,当成是软弱好欺负。

结果呢,印度这家伙越来越张狂,从 1961 年起,竟然在咱们国家边境地区先后弄了 43 个军事据点。

中国有句老话说,这能忍那还有啥不能忍的!面对印度一次又一次地蹬鼻子上脸,毛主席最后拍板,「人家来挑衅,咱们不回应不行,既然尼赫鲁非要打,那咱们就陪着打!」

毛主席一声令下,边防部队马上整装待命。当时担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将军,还向毛主席保证:「咱们肯定能打赢!」

说起张国华将军在对印战役里的那些事儿,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就是他带着咱的官兵,克服了像高原、寒冷、山高、谷深这些难题,最后取得了绝对胜利,打赢了这场仗。

然而,没多少人清楚,张国华将军能获胜,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特殊战略小组,在给这场战役帮忙想办法。

这支战略小组到底有多特殊呀?先不提别的,就光说小组成员,随便列举几个,大概就能体会到一些了。

那时候,这个小组可不是淮海战役时总前委那样的直接指挥机构,它更像是个学术组织,组长呢,是已经 67 岁的刘伯承元帅。

另外,小组的副组长是徐向前和罗瑞卿,组员有粟裕、刘亚楼等等。

单看这阵容,就能明白这个小组有多牛,他们的任务呢,是负责钻研国际战略形势,然后把研究出来的结果和提出的建议递交给军委还有各个有关部门。

说到这呢,可能有人就会问了,这个小组对当时那场战役能有啥帮助?其实啊,帮助可大了去了。

先来讲在具体的战略部署和指挥方面,小组向前线给出了详细又有针对性的建议。

那时候,刘伯承元帅针对张国华将军在具体战役方面,给出了极具远见的指示,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提议:

第一,得拿出「雄狮扑鸡」的劲头去打。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挺容易懂的,说啥「雄狮搏鸡」,其实就是让官兵做好一定能胜的思想准备。

第二点,得准备强行进攻,要有打难仗、啃难骨头的心理准备。

就这一点来讲,刘帅那是相当有远见,一边鼓励官兵,一边嘱咐可不能大意,思想上得做好十足的准备。

第三点呢,就是要集中优势的力量,直接攻击敌人的关键部位,千万不能分散。

这三点,是当时刘帅给张国华将军的交代,从后来具体的战役情形来看,果真证明了刘帅的想法没错,所以,「军神」这称呼真是当之无愧。

不只是战前的规划和部署方面刘帅给出了有前瞻性的提议,战役开始后,刘帅还凭借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想出了一个能直捣敌人要害的策略。

在对印作战的第一阶段取得胜利后,好多人都特别高兴,可刘帅却皱着眉头紧盯着地图,他当时研究的,是印军可能反扑的方向。

果不其然,就像刘帅想到的那样,印军没过多久就集结了更多人手,又发起了进攻。

而且,这回印军弄出个「一字长蛇阵」,还为了不被打,把整个阵型摆得特别紧凑,反正看上去好像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过被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元帅,一下子就发现了敌人的弱点。

他当时就讲,「敌人的部署属于‘钢头、锡尾、背紧、腹松’,因此,朝敌人的‘肚子’动手,是最管用的招儿。」

在前线的张国华将军,按照刘伯承元帅的提议,弄出了「打头、击背、剖腹、切尾」的方案,印军根本没想到自家战阵的弱点被我军看穿,没多久就被打败了。

就在这场战斗里,咱军出了庞国兴这么个孤胆英雄。他跟另外俩战士弄了个三人战斗小组,主动去打敌人。最后这三人靠着特牛的勇气,钻进敌军深处 15 公里,前后打了 5 回,不光占了 2 个炮兵阵地,还打死不少敌军,又弄来好些火炮和汽车。

在咱们军队持续的打击当中,印军完全被打垮了,咱们军队获得了了不起的胜利。

【二、】

1962 年 11 月 21 日,毛主席下达了主动停火的命令。我军边防部队接到这一命令后,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接着就有序往后撤了。

当年 12 月 1 号的时候,我军着手释放作战时俘虏的敌人,一共 3900 名印军战俘被放了。

不光是战俘,就连作战时我军缴获的好多装备,也在当年 12 月 1 日以后,陆续归还给印方了。

这里边,单单缴获的印军汽车就有 437 辆,至于飞机、坦克还有各种各样制式的武器那就多得数不清了。

可在把物资交还给对方的时候,我军的一个做法,让好多人都搞不懂。

当时,把对方汽车交还的时候,咱这边做了两件事儿。一是给这些车全加满油,二是给经历过战火的这些车辆重新刷漆上色,让它们变得跟新的一样。

为啥要这么干呢?有好多相关的讲法,其中有一种是觉得,这是我国为了显示出大国的气派。

啥意思呢?大概就是说,边境那块儿挺冷的,要是被放的战俘坐的车没汽油,那肯定得冻死在回家的道儿上。

所以啊,咱们军队把对方的汽车加满油,还修好了再还给人家,就是为了展现咱大国的风范。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认真来讲,是有点道理的。但是,要是就觉得我军这么干只是为了显示风度,那就太片面啦。

而中央和毛主席下达这个指令的真正目的,考虑的东西可要深远得多。

要是真想弄明白毛主席这么干的心思,咱可以先瞅瞅两个历史上的小故事,等把这俩故事看完,就能对毛主席的想法大概清楚了。

先来讲第一个,这事儿出在唐朝刚建立那会。

大概在唐武德三年(公元 620 年)那阵子,占据江陵的南梁萧铣政权打算攻打唐朝的峡州地区,为了把这个地方割据的政权彻底消灭掉,唐高祖李渊让李靖带着军队去把它平定了。

随后,李渊组织兵力向萧铣发动攻击,还连连取胜,把萧铣死死地困在江陵城里没法动弹。

可萧铣在南方经营了好些年,当地不少势力跟他都有交情,也乐意发兵帮他。所以,就算萧铣被唐军围着,只要援军一来,就能跟他一块对唐军内外夹击。到那时,唐军肯定得陷入苦战,说不定还会被「包饺子」呢。

毕竟,唐军孤军深入打仗,最怕的就是前后都被攻击。

这时候,李靖干了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他让士兵把先前从萧铣那儿缴获的大大小小的舟舰都搁到江里,还任由这些舟舰顺着江水随便漂走。

对于这事儿,大家都搞不懂,有人就发问了,有这么多不错的舟舰,明明是攻打敌人的好时机,为啥不但不用,还全都给扔了、散了呢?

这时候,李靖解释道,舟舰确实能用上,可要是敌人的援军都聚来了,咱们就会里里外外都有麻烦。要是把舟舰搁江里让它们随便漂走,下游的援军就会觉得江陵城已经被攻破了,到了那时候,他们肯定会对到底来不来救援这事拿不准。

可事实真就跟李靖想的一样,在长江下游的萧铣的援兵,一瞅见江里漂过来好多舟舰,就都觉得江陵城让唐军给攻破了,所以一个个心里犯嘀咕不敢往前,甚至还有觉得萧铣已经输了,干脆直接向唐军投降算了。

就这么着,没了援军的江陵城,完完全全被唐军攻占了。

这是头一个故事,那第二个故事呢,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一次有名的历史事件,叫「十三壮士归玉门」。

故事的主角叫耿恭,那时候他和手下被匈奴的大部队围在了城里,不但粮食没了,就连能喝的水都难找到。

在这种情形下,匈奴的大批军队就盼着把耿恭等汉军困死在城里,耿恭这边一边拼命抵抗,一边还让军士在城中到处挖井,盼着能找到点水源。

万幸的是,耿恭还真就找着了一口小井,水不算多,不过能将就用上一两天。

早就口干得不行的耿恭,在刚找到井的时候,并没让士兵们马上痛饮,而是叫了个士兵,打了好几桶水抬到城楼上,当着城外匈奴大军的面,把这些水一勺一勺地泼到城墙上。

这是啥操作?简单来讲,就是故意把敌人给弄迷糊,让敌人觉得自己这边水源多得很,根本不缺水。

果不其然,城外的匈奴大军瞅见这情形,觉得汉军东西多,而且汉军还占着城,短时间根本打不下来,最后只好带着军队撤了。

上面这两个故事,正好证明了兵法里讲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这句话。那咱们再转头瞅瞅我军放走俘虏还把对方汽车油加满的这个做法,是不是就有点明白了?

【三、】

当时咱国家的状况是,得稳住国内外的环境,赶紧抓时间搞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大目标和大前提之下,毛主席考虑的,可不只是一场战争的胜败,放走俘虏还给对方汽车加满油,这是因为三个原因。

首先,就像那两个小故事讲的,那时候咱国家物质上确实挺缺的,可咱还是不要那些战利品,大大方方还回去。这能让对方觉得,咱不稀罕这些东西,而且还能给对方一种印象,就是咱不怕打仗,就算你接着打,最后输的还是你。

简单讲,我这次能放了你,把东西还给你,下次照样能再俘虏你,缴获你的东西。

这只是第一层意思,另外啊,还有能把敌人斗志弄垮的作用,咋弄垮呢?容易得很,靠着优待俘虏,还有把缴获的装备还回去这类做法,那些参战的印军士兵会咋想?下回再碰上这样的对手,是打呢还是直接投降?

常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就是这么个理儿,别小瞧了这个,解放战争那会,咱军队在这方面成功可大了,这就是正义之师的能耐。

最后一层意思,而且是最为关键的。

大家都知道,到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也就才十几年,在国际上,新中国就跟一个刚创立的品牌似的,正处在得树立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时候。

而优待战俘和归还缴获这些举动,能让全世界都晓得,新中国既爱好和平又民主,还特别有人道主义精神。

那这对咱国家有啥好处,这还用多说吗?

总之啊,可别小瞧优待印军俘虏和归还缴获这种好像挺奇怪的做法,这其实是毛主席还有中央领导仔细琢磨之后的远见卓识。毛主席做事,一直都是从大局考虑,挑对咱们国家最有利的方向和办法。而且从历史事实来看,毛主席的眼光那是相当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