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为何自杀的都是乖孩子?低认知父母是如何进入奴役式教育陷阱的?

2024-09-18育儿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2年,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一位年仅14岁的小姑娘,留下了一封3页长的遗书,随后从高楼上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遗书上稚嫩的笔迹,与鲜血淋漓的惨痛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在遗书的结尾,小女孩还懂事地嘱托父母,要擦干净自己踩过的榻榻米。

小女孩的选择,令无数人感到痛心:如此乖巧懂事的一个孩子,为何会如此「想不开」,甚至选择自我了断呢?

但实际上,选择自杀的,基本都是生活中的「乖孩子」。

为什么「乖孩子」更容易自杀

很多时候,孩子们表现得「乖」,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所谓的「乖」,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想要满足父母、老师、社会的愿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压抑。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武志红曾经说过,「家长眼中的‘乖巧懂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2019年,有这样一部名为【阳光普照】的台湾电影,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

电影的主角,是一位育有两个儿子的父亲。主角自己在一家驾校当教练,妻子则是一名理发师,家境虽然算不上优渥,但也过得不错。

家中的小儿子,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少年」: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也经常跟别人打架,回到家中后,对父母更是没有什么好脸色。

相比之下,大儿子不仅学习成绩好,性格温和,在家里也十分乖巧懂事。

主角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然对大儿子更加偏心,以至于驾校学员问他家庭情况时,他的回答都是:「我只有一个儿子。」

他将小儿子视若「弃子」,对大儿子则寄予厚望。高考后,大儿子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他也鼓励大儿子复读一年,再考一次。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父亲给了大儿子一个笔记本,上面印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八个大字。

递过笔记本的父亲满脸期待,可收到笔记本的大儿子面无表情。接过笔记本后,他把笔记本放到了旁边的一摞上,同样的笔记本,父亲每年都会送他一个。

父亲的期望,逐渐转化成了他心中的绝望。

这一天晚上,大儿子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洗了澡、叠好了衣服,随后拿起手机清除了所有信息,便打开了窗,从楼上一跃而下,重重地摔到了地面上。

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人发现大儿子状态的异常,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乖巧听话、温和懂事。

大儿子为何选择自我了断?其实答案,就藏在父亲对待小儿子的态度上。

不听话、成绩不好的小儿子,对于父亲来说是一枚「弃子」。父亲不仅对其进行殴打、责骂,甚至小儿子因伤人上了法庭,父亲还对法官表态,希望能把小儿子关进监狱。

对大儿子来说,这是一把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如果我不努力,父母会抛弃我」、「如果我不懂事,父母会惩罚我」……怀揣着这些想法,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他的内心,早已坠入没有希望的深渊。

真正让这些「乖孩子」们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的,究竟是什么呢?

「奴役式教育」,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在教育学上,有这样一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奴役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通常表现为教育者对孩子的独立人格进行批判、打压,甚至通过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等强制性手段,来「逼迫」孩子达到他们的预期状态。

这种教育方式,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剥夺孩子们的自主性,致使孩子们产生长期的心理压力,甚至形成心理创伤。

但不幸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在我国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此前,有一家媒体曾对此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有高达88%的人都曾经遭受过父母的「打压」。

也就是说,在10个人里,有9个人都曾经从家长那里受到过「奴役式教育」的迫害。

可见,「奴役式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体系中的一颗毒瘤。

那么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中国家长,为何如此热衷于对孩子进行「奴役式教育」。

有人说,「中国家长不善于表达爱,但十分擅长诉说自己的苦难」,诚然如此。这种「诉说苦难」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来讲,便是一种「奴役」的方式。

父母们通过讲述自己养孩子过得多么苦、多么不容易,来夸大自己的奉献,进而试图让孩子们产生一种愧疚感。

家长们觉得,这种行为能让孩子养成一颗「感恩的心」,却全然没有想到,这种愧疚感,对孩子来讲是多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想吃好吃的,会想到父母说自己赚钱不容易;孩子学习累了想休息,会想到父母说自己工作多累;孩子想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会想到这样给父母添麻烦……

长此以往,孩子难免变得束手束脚,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但许多家长会以此自豪,觉得孩子「懂事」。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们,的确懂得父母的心思,可唯独不懂自己的心愿。

长大以后,他们又会在父母的「指导」下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才感觉终于「活成了自己」。

对许多人来说,来自父母的压力,犹如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让他们在虚无与绝望中痛苦挣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乖孩子」选择自杀,实在是有迹可循。

但对孩子实施「奴役式教育」的父母,很多时候也并不是不爱孩子,他们的行为,根本上来源于他们的「低认知」。

拒绝「低认知教育」

很多父母面对他人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指责,总会理直气壮地脱口而出:「我们那一代人,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嘛!」

这便足以说明,尽管经历过跟孩子同样的伤痛,尽管在社会上活了这么多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没有得到丝毫提高。

这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深深植根在他们的脑海中,不仅贻害当代,而且后患无穷。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隐藏的绝望」中脱离出来,作为家长,就必须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有没有对孩子寄托过重的期望?在言谈间,有没有利用自己的苦难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唯有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摒弃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才能真正杜绝类似的悲剧,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上演。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近9成的人曾受过打压式教育,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中华网:苦难式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喜剧背后的社会反思

中国教育新闻网:「打击羞辱式教育」是一种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