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对于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有什么效果?

2023-12-12养生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脑卒中,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有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等高危因素。

还有以下几点因素如生物分子因素指自身性激素、血清胆红素等发生改变造成脑卒中,血液高凝状态指女性处于孕期或产褥期自身身体机能发生的改变, 基因多态性因素指不明病因的脑卒中的发生尤其在青年患者中,具有倾向于脑卒中发病趋势。

中风后肢体麻木属于脑卒中感觉障碍中的表现, 其发病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状态改变、 栓子形成堵塞脑血管,脑血管供血异常,脑组织受损坏死,损害了感觉传导通路。

从而表现出各种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感觉减退、错位等。 感觉指由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受某种因素刺激所产生的主观映像。

感觉的产生需要人体感受器即神经末梢和各种特化附属结构接受刺激信号传导给各级中枢神经,经过各级中枢神经信息处理后形成 。感觉形成过程称为感觉传导通路,都由三级神经元构成且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感觉又分为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皮质型

当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受损时,常出现对侧感觉障碍,由于皮质感觉区范围广, 当某部分区域受到损害时,出现单肢体感觉障碍。

脑干型

当脑干感觉中枢受损时,分离性感觉障碍主要特点表现为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交叉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的浅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侧躯干感觉的消失。

西医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西医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除治疗原发病灶, 如调控血压、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还要对症处理,积极改善病人感觉障碍。

治疗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运用经颅脑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训练, 采用FMA感觉评分测定,经治疗后评分改善明显,说明经颅脑直流电刺激结合感觉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脑卒中后感觉障碍。

运用石蜡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 本体感觉障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等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表明运用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 可以提高本体感觉灵敏度,增强感觉信号,从而改善患者感觉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采取低频电刺激法治疗,治疗后患者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收效颇佳。

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障碍患者运用作业疗法,通过在生活中刻意地训练某种行为, 刺激患者肢体感觉使患者感觉得到正确反馈,来达到改善患者感觉障碍的目的。

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风后肢体麻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脑卒中后感觉障碍 ,经查阅资料后发现,古代典籍未有明确对应的病名,可归属于「不仁」、「麻木」等范畴。

中风后肢体麻木属于中风病的并发症,中风病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由此可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 中脏腑,辩证分型有风阳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等,中脏腑又分为阳闭、阴闭与脱证。

中风后肢体麻木症状的产生与中风病病因病机关系密切,中风病特点多本虚标实,急性期多见风、火、痰、瘀搏结脉道, 致气血运行不畅,上不濡养肌肤,则发为麻,恢复期多气血亏虚,阴液耗损不能滋养肌肤,表现为麻木不仁。

究其病机虚则不能濡养肌肤,实则病理产物闭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滋养。主要原因应从外邪侵袭、 痰浊、瘀血内阻、情志所伤、气血不足、阴液亏损方面考虑。

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最常见的手段, 中药内服可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及发病证型有效调整用量及药味,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运用内服通脉舒络液辅助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气虚血瘀型,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运用内服通脉舒络液辅助治疗更加优越,患者自身麻木感改善更加显著。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根据不同证型运用不同中药内服。

运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气虚风乘型中风后肢体麻木, 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后肢体麻木,运用涤痰汤加减治疗气虚痰湿型中风后肢体麻木等。

患者服用2周临床疗效颇佳。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连续服用28天患者麻木感症状减轻。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 治疗后患者较未服用补阳还五汤的一组麻木症状改善较为明显。

中药外治法

中药熏洗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 大大提高了患者肢体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了药物利用率。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桂枝汤加减熏洗的方法, 观察指标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果。

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68.89%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 观察组患者麻木症状改善更明显。运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其运用中低频治疗仪将活血安痛酒离子导入患肢相关腧穴里 ,对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进行分析监测,治疗两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运用中药熏洗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患者肢体麻木, 加用中药熏洗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组临床效果更优且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

运用药物超声透入联合药饼贴敷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加用药物超声透入联合药饼贴敷作为治疗组,治疗后对总有效率对比,治疗后治疗组73.33%高于对照组43.33%。

针灸治疗

运用眼针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气滞血瘀型,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眼针, 治疗后治疗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且优越于对照组,加用眼针后患者麻木感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耳针结合体针, 通过对耳部相应的反应点埋针,刺激对应的反应区结合针刺肢体有关腧穴,观察指标Fugl-Meyer评分提高且提高更显著, 且加用耳针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6%,不加用耳针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灸法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悬灸上下肢穴位结合梅花针按序叩刺经络。 观察组运用悬灸上下肢穴位结合梅花针按序叩刺经络,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

观察治疗前后观察指标Fugl-Meyer评分变化, 运用悬灸上下肢穴位结合梅花针按序叩刺经络观察指标改善更明显,并且总有效率也更高。 治疗中风后下肢麻木患者运用足部三针隔姜灸法,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治疗组运用针刺患侧足三里等再用隔姜灸治疗。

运用BI量表评分、感觉功能障碍评分测定,数值均有所升高且高于对照组, 运用针刺患侧足三里等再用隔姜灸治疗后总有效率95.56%高于常规针刺总有效率71.11%。

放血疗法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手三里等穴位沿皮透刺结合点刺十宣、气端放血方法 ,取曲池透刺手三里,偏历透刺阳溪等,结合十宣、气端点刺放血,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十宣、气端刺络放血结合揿针埋刺麻木上下肢,采用刺络放血结合揿针埋刺麻木上下肢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刺络放血法一组。 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点刺放血十宣结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注射液。

将患者分三组,运用放血疗法结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总有效率91.3% 高于放血疗法组总有效率72.0%高于肌肉注射腺苷钴胺组总有效率62.5%。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点刺井穴放血结合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后加用井穴刺络放血总有效率90.24% 高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内服组总有效率70.73%,患者患肢麻木感减轻。

拔罐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腹针结合火罐, 治疗组取气海、关元等腹部腧穴针刺再顺着阳明经拔火罐,对照组运用传统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95.1%高于运用传统针刺总有效率为79.4%。

运用滚刺结合闪罐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治疗沿患侧上肢手三里、曲池等穴位一线,下肢沿患侧髀关、足三里等穴位一线来回滚刺10次。

再对相关腧穴运用闪火法进行闪罐,治疗后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7.14%, 运用滚刺结合闪罐组总有效率为94.29%。

电针

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运用电针双侧头皮指定的感觉区,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总有效率为低于电针双侧感觉区焦氏头皮针加体针治疗组, 并且观察指标改善的没有电针双侧感觉区焦氏头皮针加体针治疗组明显。

井穴在治疗中风病全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在中风中脏腑的急救阶段,还是中风中经络恢复期乃至中风后遗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今医鉴】中指出采用三棱针针刺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昏迷急救。中风昏迷与痰瘀等病理因素关系密切,痰瘀等病理因素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扑,井穴刺络放血利于去除痰瘀等致病因素,疏通经脉。

使气血运行流畅,阴阳之气得以顺接以达到促醒救急之功效。 中风后肢体麻木是中风恢复期常见并发症,中风后肢体麻木多由外邪、情志、痰瘀、气血相互影响所致,针刺放血疗法来源已久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

【内经】中记载「宛陈则除之」便是指通过刺络放血疗法使瘀血得除、 新血得生、经络得通已达治疗目的。

井穴放血可以去除外邪、痰瘀等致病因素,疏通经络气血, 气血运行通畅则可以达四末以濡养肌肤腠理,麻木症状得以缓解。

中风后肢体麻木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身感觉患侧肢体麻木尤其以肢体末端麻木明显为表现,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并且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疾病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无论给患者还是其家属都带来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负担。

中风后肢体麻木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西医主要是因为受高危因素高血压病、 心脏疾病等影响,使机体产生一定病理变化,导致脑卒中的发生,脑组织受损坏死,损害了感觉传导通路,从而表现出现中风后肢体麻木。

中医则认为外邪、情志、痰瘀、气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均可导致中风后肢体麻木的形成。中风后肢体麻木治疗手段各种各样, 西医主要有对症处理如康复训练、迷走神经电刺激技术等。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感觉,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单纯西医治疗时间久,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方法有中药内服外用,针刺、穴位注射等,方法众多让患者不易选择。

十二井穴放血是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络放血疗法达到瘀血得除、新血得生、经络得通的治疗目的,井穴放血可以去除外邪、痰瘀等致病因素, 疏通经络气血,气血运行通畅则可以达四末以濡养肌肤腠理,麻木症状得以缓解。

穴位注射与西药甲钴胺注射液结合, 不仅发挥了西药的药理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针刺作用,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同时将针刺的针感传入中枢神经 ,促进机体进行生理性自我调节,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同时可以使损伤的神经得以修复,从而起到改善麻木感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用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对比其治疗前后观察量表评分。

对比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组与常规针刺组对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评价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干预治疗作用。

以此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扩大井穴放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