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千古名方: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症

2024-01-02养生

中风是一个老年病,很多人知道中风,但对中风的具体表现却可能只知其一,不知更多。

具体说来,中风有三种:中腑、中脏、中血脉。

中腑,是中风在表的症候。 具有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筋脉拘急等表现,治疗上与伤寒症相同。

中脏,是中风在里的症候。 表现为眩晕跌倒昏迷,咳痰如拉锯,治疗上分闭证、脱证两种。

闭证,表现为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喉中痰鸣,声如拉锯,二便闭塞,脉象滑数或横弦。治当疏通。

脱证,表现为昏沉不醒,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沉伏,是真阳外越之象,危症。治当温补。

介于闭、脱之间,有寒痰壅塞,不便立刻补益的,用半夏、橘红浓煎,以姜汁对冲,灌进口即苏醒,然后按证调之。

最后一种,中风在血脉, 是中在经络之中,表现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虽有左右之分,但病因均为血气之虚,以致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补阳还五汤,正可治疗最后一种症状。

它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吐语困难不畅,流口水,小便频频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汤组成:

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便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气虚血瘀,会致舌头失养,以致说话不畅,吐语不清。气虚失于固摄,会口角流涎、小便频频、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均是气虚血瘀之辨证。

故本方针对症状,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黄芪 是补气要药,所以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以令气旺血行,去瘀通络。

当归 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为一道,活血祛瘀。五味药,其实就是桃红四物汤去熟地。

桃红四物汤 原本针对的是女人月经来时,血多有块,色紫稠粘,内有瘀血,以致瘀血腰痛。现代临床用极其广泛,已经远远超出妇科的应用范围,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小球肾炎、偏头痛、癫痫、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等的治疗。

桃红四物汤去熟地,相当于去掉一个滋阴补血益髓的要药,换上的大量黄芪,加上少量地龙,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整个方子的治病指向便改变了。

由于黄芪是益气升阳、补气助阳之药,金元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生发脾阳,必用黄芪。桃红四物汤去掉熟地,还有五味药,这便是本方补阳还五汤名称的由来。

综观全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不仅标本兼顾,还获得了补气而不壅堵滞塞,活血又不伤正的功效。这些药物合起来使用,便气旺、瘀消、络通,病症自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甚至常用此方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的患者。

一个提醒: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另外,由于中风在血脉的表现甚多,故还可针对性加味,有的放矢,更利于身体的好转。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 可加适量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 下肢不遂为主的, 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日久效果不显著的, 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语言不利的, 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

口眼㖞斜的, 可合用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生用)以化痰通络。 痰多的, 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脾胃虚弱的, 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此方还有一个例外,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哦。

特别提醒: 由于中药的独特属性,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辩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