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气病四大治法:补 疏 升 降

2024-10-11养生

气病治法治疗气病的大法分为四类:

①补,气虚则补。

②疏,气滞则疏。

③升,气陷则升。

④降,气逆则降。

(一) 补气

中医治病极重视气,气的名目也相当多,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个是生理方面的 ,认为人体内脏活动最重要的是元气,亦叫「精气」。

为了区别各部分的气的作用以便说明问题,

  • 在胸中(肺)称「宗气」,
  • 在中焦(脾胃)称「中气」,
  • 在下焦(肾命)称「真阴」「真阳」二气,
  • 还有属于体表(卫分)的气称「卫气」等。
  • 二是病理方面的 ,指内脏发生病变后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病理现象,如肝病呈现胁满,少腹作胀,称为肝气;胃病呈现饱满,中脘痞闷,称为「胃气」等。

    三是病邪方面的 ,如六淫中寒邪、湿邪也称寒气湿气等。所说补气的方法,都用于第一类亏损的证候。 肺主周身之气,脾主中气为后天之本,故补气着重于补肺脾两经,而补中气尤为常用。 气与血有密切关系,补气药常与补血相结合。又因气属阳,在极度气虚时常与扶阳药同用。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对中焦有痰湿者不用但必要时也能补气与化痰、理湿同用。又因气虚不运而胀满的,用「塞因塞用」法,亦宜稍佐理气。

    1.培补中气法适应证:

    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泻等。

    常用药: 黄芪 党参 白术 炙草 茯苓 山药 扁豆

    中气属于脾胃,一般所说中气虚弱症,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功能衰退现象。往往先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从而营养缺乏,而色萎黄;进一步精神疲倦,行动懒怠,言语低微,脉象濡缓。 所以培补中气以脾和胃为基础,常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

    但注意脾胃虚弱不等于中气虚弱。 中气虚弱的特征,表现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自觉气短,甚至行动即喘促,这就 必须加入补中益气的药物 。黄芪为补中气的主药,味甘气温,气厚于味,治疗中气不振,清阳下陷,有温养生发的功能。常与党参并用。 它的区别是:党参培元气,主要在补中;黄芪补中气,兼能实表。

  • 所以久泻脾虚生化不及等,当以党参为主;
  • 如有形羸气乏,自汗亡血等,则以黄芪为主。
  • 同时,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宜升提者最为合适。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升提,只注意升麻、柴胡而忽略了它的基本力量,是不够全面的。

    2.补养肺气法适应证:

    肺痿,久咳,声低音怯,呼吸气短等。

    常用药: 黄芪 山药 北沙参 麦冬 五味子 冬虫夏草。

    肺司呼吸而主皮毛,肺气充盛,则呼吸调畅,皮毛致密。所以肺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呼吸气怯,咳嗽声微,皮毛不固,多汗畏风,在补肺益气的治法中,应照顾到固表收敛。

    另一方面,肺能输布津液,气弱则津液不行,汗多亦能伤津,所以补养肺气时常照顾肺阴。又因脾肺为母子之脏,益母能使子实,所以补肺又常结合补脾,称「培土生金法」 。这种从肺脏本身的气阴及其与内脏的相互关系来治疗,在肺痨病中最为明显。至于与滋肾药同用,多属于兼有阴虚内热的证候,称为「金水相生法」 。

    3.益卫固表法适应证:

    表虚多汗,汗出恶风,及容易感冒等。

    常用药: 黄芪 白术 浮小麦 麻黄根 煅牡蛎。

    肺主卫气,卫气出于下焦。所以卫虚皮毛不固,多汗恶风,轻者从上焦治疗,

  • 一般用牡蛎散(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加减,以牡蛎等固涩止汗治疗主证,即以黄芪益气固表。
  • 重者汗出不止,称为亡阳,用附子芍药甘草汤治下焦。这说明补益卫气,黄芪和附子为主药,芪附汤就是这两药组成的。附子芍药甘草汤用白芍,由于多汗亦能伤津亡阴,出现小便少,四肢挛急等症;如果未到伤阴阶段,不须用此。
  • 前人对一般益气固表大多用黄芪:

  • 例如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治表虚易感风邪,感冒后邪恋不解,用黄芪为君;
  • 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熟地、黄连、黄柏、黄芩)治血虚火旺,内热盗汗,也是以黄芪固表和滋阴泻热同用。
  • 我治体弱患者不耐风冷侵袭,常发生关节酸痛,用桂枝汤加黄芪,效果良好,也是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固表。
  • 4.温补肾气法适应证:

    畏寒,四肢不温,腰冷酸痛,吸气困难,小便频数不禁等。

    常用药: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药 枸杞子 巴戟天。

    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 前人认为命门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命火一熄,则全身机能均停止,故:

  • 气虚 到急救时期,均以附子补火为主
  • 元气虚 结合人参,
  • 中气虚 结合白术,
  • 卫气虚结合 黄芪,就是参附汤,术附汤和芪附汤。
  • 但肾与命门有密切关系,所谓水火之脏。我还认为命门本身就有阴阳是二气,故温补肾阳必须滋补阴,常用的桂附八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可以明显看到在补阴基础上扶阳了。

    (二) 疏气

    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名称不同,轻重不一,总的说来都是调畅气分,【内经】所谓 「疏气令调」。

    中医重视气的作用,疏气方法在治疗上也就用得相当广泛,认为气机调达,其它方面的障碍无疔减轻或消失。所以多数病证的处方,不论补剂、消剂、下剂,包括化痰、利湿、活血等方面,均有疏气配合,这是一个特点。

    气分郁滞的原因多以七情为多,其次是痰湿等阻滞引起。故一般所说的疏气,常用于肝胃两经。因肝气易被情志刺激而郁结或横逆,胃气亦易受痰湿阻滞而发生胸腹胀满等现象。疏气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证,均当慎用。

    1.疏肝理气法适应证:

    胸膈痞闷,两胁、少腹作胀作痛,嗳气,矢气等。

    常用药: 郁金 香附 柴胡 青皮 橘叶 延胡。

    疏肝理气药常用于肝气横逆,以行气、散气为目的,收效比较迅捷。但这些药的性味大多辛香而燥,且有耗伤正气的流弊,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

  • 首先,肝脏内寄相火,气逆则相火易动,轻者为内热,重者能变肝火冲激,故应斟酌病情,适可而止。
  • 其次,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和用有密切关系,肝气太过能使肝血暗伤,用理气药也须防止伤血,血虚则气更横逆,有些肝气病往往愈疏气愈加剧,便是为此。处方时可酌加白芍护阴,参考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和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白芍、川芎、香附、枳壳、甘草)等成方。
  • 肝郁证系肝气郁结,气郁亦当疏气。 但肝气横逆是气的作用太过,肝气郁结是气的作用不及,根本上有所不同 。虽然肝郁经久也能化为肝气,但在郁结的时候不能与横逆同样治疗。很明显,肝郁症状为抑郁寡欢,多疑善虑,胸膈不畅,并影响心脾,闷闷少食,懒于活动,心慌心怯,失眠多梦,不同于肝气为病,一般治疗多用逍遥散 (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和血舒气及健中调理。又有越鞠丸 (香附、苍术、山栀、川芎、神曲)为解郁的名方,认为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相因而病,故用香附理气,川芎调血,苍术去湿,山栀泄火,神曲消食,有痰再加贝母。 这五郁相因的治法,应该理解其用意,不必固执其成方,尤其是 逍遥散治血虚之郁,越鞠丸治气实之郁 ,必须分别清楚。

    2.和胃理气法适应证:

    脘腹胀满痞痛,嗳噫吞酸等证。

    常用药: 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砂仁 蔻仁 木香 乌药 厚朴 佛手 藿香。

    胃气以和降为贵,逆则消化传导失职,引起脘腹胀满作痛,等一系列症状,

  • 从原因来说,与七情刺激和受寒及痰湿内阻有直接关系;
  • 从内脏的影响来说,与肝胆和大小肠的关系最密切。
  • 因此,和胃理气的药最多,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 一般以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有理气和中有祛痰化湿作用,湿重者可加厚朴,胀痛剧烈者可加木香、乌药,此外还有香附、神曲、大腹皮、槟榔、枳壳等。均可随证采用。 中医治病,以常从一个脏腑联系到其它脏腑,特别是治疗气分病,在理气方面联系更广,还考虑到其它原因和发展的后果,因而它的处方有主有次,并不是单纯的理气了。

    (三)降气

    降气,是使上逆之气得以平顺,所以又称平气,顺气。多用于肝气上逆,胸脘胀闷欲绝,胃气上逆,呃逆不止,及冲气上逆和痰浊上壅,肺气不降等证。 降气,宜于实证,不宜于虚证;宜于暂用,不宜于常用。

    1.降气宽胸法适应证:

    气逆胸膈,窒息欲绝,及气厥昏倒等。

    常用药: 沉香 枳实 槟榔 乌药 木香。

    这方法用于七情气逆,病情比较严重,如胸膈胀闷,气塞欲绝,更重的可出现厥逆昏仆,称为「气厥」。故用药较峻利,一般用五磨饮子 (木香、枳壳、乌药、槟榔、沉香),以下气救急为目的,体弱的可加入人参,即四磨饮 (槟榔、沉香、乌药、人参)法。 凡降气不能离开理气的基础, 其它 理气药如郁金、香附之类,仍可采用。

    气逆证由于气机阻滞,极易兼见痰浊结聚,或阳气郁遏,呈现虚冷心腹绞痛症状,因而降气又和消痰温中等结合,如七气汤 (厚朴、半夏、紫苏、茯苓、姜、枣)、四七汤 (肉桂、人参、半夏、甘草、生姜)用半夏、茯苓、肉桂之类,但目的在于降气,不同于于痰喘治法。

    假如痰壅满闷,呼吸喘促,不能平卧,主因在于痰,痰不消则气不降,多用苏子降气汤 (苏子、前胡、半夏、厚朴、橘红、沉香、当归、甘草)加减,称为「降气化痰法」。

    必须补充,降气宽胸以下行为顺,如由肾虚不固,气逆喘促,伴见头汗、尿频,脉象浮数无力,当用七味都气丸 (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尾)等,从下元滋补收敛, 称为「纳气法」,不仅治法完全不同,而且禁用降气。

    2.降气止呃法适应证:

    胃气上逆,作呃不止。

    常用药: 丁香 柿蒂 刀豆子 生姜 陈皮 厚朴。

    呃逆连声不止,以胃寒为多,一般采用丁香柿蒂汤 ,用丁香温胃,柿蒂苦涩降气。此证最易损伤中气

  • 久病及年老患者须防胃气垂败,可加人参、生姜。
  • 寒重的可用吴萸、干姜,
  • 痰湿重的厚朴、半夏亦常用,主要还是从原因治疗。
  • 噫气频作,常觉胸膈痞结,亦属胃气上逆,宜旋覆代赫汤,以旋覆、代赫镇逆,生姜、半夏辛散,人参、草、枣甘缓。
  • 因由胃气弱而不能和降,故必须镇逆、辛散、甘缓三者相结合,单用降气,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 3.平降冲气法适应证:

    脐下动气筑筑,气冲咽喉不得息,胸膈窒塞,心慌汗出,筋脉拘急等。

    常用药: 熟地 当归 白芍 菟丝子 枸杞子 紫石英 沉香。

    冲气指冲脉之气上逆,其见证为脐下跳动,自觉有气上升,胸膈窒塞,甚则难于出声,手臂麻木痉挛状。引起冲气上逆的原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故也能出现心悸、汗出、头眩、筋惕肉瞤等证,因而前人根据症状分类,有冲气犯心、犯肝、犯肾的说法。 我认为主要由于血亏而下焦虚寒。 因冲脉为血海,上灌诸阳,下渗诸阴,血海空虚,即气逆上僭。故妇科多见,治疗禁忌汗下,宜在温养血脉的基础上,稍入沉香降气 。沉香温而不燥,能直达肾经,效果最好。 不可因为病见于上,用一般的降气药。

    与冲气证类似的有奔豚证,奔豚证有两种:

  • 一种是肾脏寒水之气上逆,脐下跳动,有气从少腹上至心,心悸不宁,用桂枝加桂汤或苓桂甘枣汤。
  • 另一种是肝脏气火上逆,症状较为危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使人窒塞欲死,治宜泄肝降气用奔豚汤(当归、川芎、半夏、葛根、李根皮、芍药、生姜、甘草)加减。
  • 正因为奔豚证也由于气逆,所以【金匮要略】称为「奔豚气」,气字极有意思。

    (四)升气

    升气法常用于中气下陷,故多在补中的基础上加入升提药,很少单独使用。升气有时作为升胃中清气之用,有时也与降气药同用,用来升降气机,实际上是调气的一法。 升气既有升提的作用,不宜于虚火和实火上逆证候,用之更助火势上炎。

    1.升提中气法适应证:

    懒怠少气,大便溏泄不止,及妇科崩漏,白带不断。

    常用药: 黄芪 党参 白术 炙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这是补中益气汤法。 补中益气汤本来不是用来升提的,据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所说,主要是治饮食劳倦。 因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加上喜怒忧恐,劳役过度,损耗元气,故以补中和益气为主。

    方内用升麻、柴胡的意义是,二药苦平味薄,阴中之阳,能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上升,补卫气散解而实其表,又能缓带脉的缩急。 所以升提中气必须以补脾胃为基础用补中益气汤而加重升麻用量,可以达到升提目的。 如若只认为升麻、柴胡有升提作用,会失本意。

    凡升性的药多兼散,故又有升散法,如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的升散阳明,因偏重在表证,即偏重在散外邪,治伤寒中风发热口渴,头痛身疼及发斑欲出不出等证。

    其它如柴葛解肌汤 ( 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黄芩、白芍、桔梗、石膏、甘草)、柴胡升麻汤 (柴胡、黄芩、升麻、前胡、葛根、桑皮、荆芥、赤芍、石膏、豆豉、生姜)等,与此同类。这些多与发散退热药同用,不与补中益气药同用,所以升气与升散有根本的区别。也可体会到升提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桔梗数种,实际上均是表散解热药,因有上升的性能,利用来协助升提,这是配伍的一种方法。

    2.升降气机法适应证:

    邪郁上焦,咳痰不利,胸膈痛闷等。

    常用药: 桔梗 枳壳 柴胡 前胡。

    桔梗与枳壳,柴胡与前胡,药性一升一降,杏苏散 (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败毒散 ( 羌活、独活、川芎、薄荷、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姜)等方内均曾同用。凡外感咳嗽多日不已,咳嗽不爽,胸闷隐痛,用这升降法来调畅上焦气机,胜于一般的顺气止咳。 推而广之,如金沸草散 (金沸草、麻黄、荆芥、前胡、半夏、赤芍、甘草)治痰多咳嗽之证,麻黄和金沸草宣肺下气同用,亦有升降意义。此外,泻利证常用升清降浊法,如以葛根升胃中清气,又以枳实降肠中浊邪,都属于升降的范围,而目的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