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想远离肺胀这个病,必须断掉这些原素

2023-12-11养生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胸闷如 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喘脱、昏迷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当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肺胀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均指出了本病虚满的基本性质和典型症状。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还观察到肺胀可出现浮肿、烦躁、目如脱等症状,认为本病与痰饮有关,应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药进行辨证论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 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可见隋代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后世医籍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如金元时期,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在病理上充实了痰瘀阻碍肺气的理论。清·张璐【张氏医通· 肺痿】云:「盖肺胀实证居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认为肺

胀:「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 治。」提示肺胀应当分虚实辨证论治,更加完善了肺胀的辨证理论。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加剧。

1. 肺病迁延 肺胀多见于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逐步发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种归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为肺胀的基本病因。

2. 六淫乘袭 六淫既可导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饮等病证的发生, 又可诱发加重这些病证,反复乘袭,使之迁延难愈,最终导致病机的转化,逐渐演化成肺胀。

3. 年老体虚 肺胀病虽可见于中青年,但终归少数,而以高龄者居多。年老体虚,肺肾俱亏,体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则正更虚,终致肺胀形成。

本病的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心等多个脏腑,肺系痼疾,迁延失治。邪气壅肺,肺气宣肃不利,或咳,或喘,或哮,或津液失于输化而成痰,久则肺虚,气阴耗伤,导致肺的主气功能失常,遂使六淫乘袭或他脏之邪干肺,而成肺胀。日久累及脾肾,肺脾同病,脾为肺母,肺病日久,子耗母气,则脾运失健,导致肺脾两虚,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 肺,肺病不能输布水精,则聚为痰浊。若肺病日久,累及于肾,肺肾同病,肾能助肺纳气,精气耗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可致气喘日益加重,动则更甚。后期病及于心,肺与心脉相通,同居上焦,肺朝百脉, 肺气辅助心脏运行血脉。肺病日久,治节失职,心营不畅,而致喘悸不宁。心阳根于命门真火,如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以出现喘脱危候。

本病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 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益甚,喘咳持续难已。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水饮。水饮迫肺、凌心、困脾,可见咳逆上气、心悸气短、纳减呕恶。久则影响气血运行,瘀结胁下。痰浊、水饮、瘀血三者又可相互影响和转化。

本病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 纯阴虚者罕见。

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诱发或加重病情。若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