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郡斋读书志】及乾隆六年【同州府志】并作【本草广义】[1]。全书二十卷,目录一卷。首列序例三卷,后载药品十七卷,按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顺序排列。全书共列药目467条,共载药570余种。该书是寇氏多年经验与实际观察的结果,旨在推衍【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的未尽之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辨正和阐发,内容涉及医药学理论及具体单味药的名称考定、鉴别、炮制、运用等各方面,书中还记载了大量单方验方,也是作者临症经验的总结,较为可信。更为可贵的是,此书已能够将【素问】中的药理原则运用于解释药效,而这种方法至金元时期则更为系统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书又在北宋与金元药学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纽带作用[2]。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本草学史上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对该书的研究却并不深入系统,尤其对此书的版本流传的考查则多附于有关【证类本草】的篇章中,因此,单独对本书版本源流进行进一步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考查,分述如下。
早期传本
该书成书于宋政和六年(1116)之前,并于宣和元年(1119)经寇宗奭之侄「宣教郎知解州解县丞寇约校勘」后由「本宅镂版印造」刊行天下,宣和刊本是目前已知的该书最早的刊本,惜已佚。宋室南渡后,该书曾于淳熙十一年(1184)由江南西路转运司刊行,附于【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之后,亦佚。此后庆元元年(1195)江南西路转运司段杲、吴猎等重新修版刊行【大观本草】时,又将此书附刻于后。庆元本是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北京图书馆与日本均有藏,【经籍访古志补遗】云:「【本草衍义】(宋椠本,枫山秘府藏)卷末有庆元乙卯记及官衔段杲等五人……板高7寸7分,幅6寸1分,11行,21字」[3]。柯逢时认为,【大观本草】后「皆附衍义……大抵自庆元以来,多以【衍义】全帙附于卷末」[4],可见该书的早期传本虽然与【大观本草】相对独立,但主要是附于【大观本草】之后的。此外【仪顾堂续跋】中还又提到了另一种「宋刊宋印本」,为「每页24行,每行21字」,与庆元本著录不同,然未详其刊刻年代。清代陆心源也收藏了一种南宋麻沙刻本,可知此书在宋代除官刊本外,已经有了坊刻本。
单行本
这里所指的单行本是严格意义的单行本,是不附刻于【大观本草】之后而单独刊行的【本草衍义】,其主要版本有元刊本、清光绪三年(1877)归安陆心源影南宋麻沙刻本,以及与此同一系统的【十万卷楼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元刊本刊行年代不详,卷首附【付寇宗奭札】,每半页8行,每行15字,并有「宣和元年月本宅镂印造,侄宣教郎知解州解县丞寇约校勘」字样。正文每半页12行,每行21字,小字双行,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目录卷次上有大花墨盖。【读书丛录】、【适园藏书志】、【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著录与此均同,可能是同一刊本。【经籍访古志】中记载了另一种元刊本,为「聿修堂藏有元版,与宋版无甚异同,不记刊行年月」[3]。由此推测,元代时,此书翻刻并不太多,而流传后世的亦少。
陆心源的重刻本是据南宋麻沙本而来,陆氏是清末著名的藏书家,庋藏丰富,其重刻时所据的底本应确是南宋间的坊本,但由于麻沙本本身的质量难以保证,故陆氏重刊本中错漏亦在所难免,柯逢时就已指出「陆刻不甚佳」[5]。如将陆本与柯逢时校刻本对校,就不难发现,其中错误颇多,如卷四朴消条中「注满热水」误为「注满熟水」,卷五「凝水石」误为「飞水石」,卷七细辛条中「赤黑」误为「亦黑」,卷十款冬花条中「生茅」误为「生芽」,卷十二「蛇莓」误为「虬莓」等等,显系形近而误;另外更有字误而致意义全非者,如卷六金牙条下「绝可用」误为「纯不用」,卷七地黄条下「大寒」误为「大热」,卷十五胡椒条下「大肠寒滑亦用」误为「大肠寒滑不用」等,若非陆氏刊刻有误,则是底本不精所致。故虽陆本翻刻甚夥,但究其底本,并非上乘。
合编本
所谓合编本,主要是指将【本草衍义】内容逐条散入【证类本草】中,这是该书的比较常见的流传形式。但由于【证类本草】自身传本的复杂性,故此类合编本又可分为三种。
1.与【政和本草】合编
这是【本草衍义】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版本有金张存惠晦明轩本(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成化四年山东原杰刊本,此后屡有翻刻,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均有重刊,清代有【四库全书】本,近代有【四部丛刊初编】本。这种将【本草衍义】内容散入【政和本草】,而又保留其全帙的做法始于张存惠,此类合编本中最好的刊本亦是张氏晦明轩刊本,卷首为麻革(信之)序,半页9行,每行16字,正文半页11行,每行21字,至明代,【政和本草】则多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值得一提的是【四部丛刊】收入影印【政和本草】,此书前虽亦有晦明轩牌记,但文字已有出入,如将晦明轩本「此书行世久矣」改为「传世久矣」;其版式亦似是而非,如卷首麻革序改为半页12行,每行23字,正文半页12行,每行23字。该影印本前有「上海涵芬楼景印金泰和晦明轩本」字样,但此本并非晦明轩本,据冈西为人考证,认为是据成化本。
2.与【大观本草】合编
这种合编本是将此书与【大观本草】合编,而名为【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亦名为【图经衍义本草】,卷首题「敕授大医助教差充行在和剂辨验药材官许洪校正」,目次之首又题「桃溪儒医刘信甫校正」。全书四十二卷,即是「沿明刊【政和证类本草】,而将其卷一衍为五卷,卷二目录删去,其余各卷,衍为四十二卷,并略及引文字句」,由此看来,此书实是【大观本草】与【本草衍义】的节编本。由于书中并无许洪、刘信甫的序跋,故他们是否参与了此书的编撰还有疑问。这一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明正统【道藏】本,然而此本较宋元诸本节略尤多,药名不分朱墨,且舛错落漏甚多。尚志钧氏以为【道藏】本【图经衍义本草】是明代书贾以营利为目的而刊刻的俗本劣本,并无可称道之处[2]。
3.与【政和】、【大观】合编
明代出现了一类将【政和本草】与【大观本草】合并刊行的刻本,其中也保存了【本草衍义】的全部内容,名为【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全书三十一卷,是在【政和本草】的基础上添入了艾晟序和元宗文书院的牌记。其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五年尚义堂刊本,即王秋父子的宣郡重刊本,以及明万历二十八年、三十年籍山书院的两次重刊本和清杨必达顺治十四年补刻本。关于此书,柯逢时以为「王秋父子,实紊【大观】、【政和】之旧,其书晚出,行世最多,任意增删,纰缪极矣」[4]。可见此类刊本亦非佳作,也是明代书贾坊刻的俗本。
合刊本
合刊本是【本草衍义】早期的传本形式,主要是附于【大观本草】之后,相对独立,但其并非真正的单行本,故另立一类。其主要版本有金贞祐二年嵩州夏氏刊本,名为【经史证类大全本草】,然已佚。以后有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日文政六年(1823)丹波元胤影南宋庆元刊本,清宣统二年(1910)柯逢时武昌医馆校刻本。金贞祐年间刊本,据柯氏校记,曾藏于铁琴铜剑楼,且「与元大德宗文书院本同」。据【奭宋楼藏书志】云:「每页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小黑口」[3]。丹波氏的刊本,即是影日本枫山文库的旧藏而成。
柯逢时的校刻本是以杨惺吾所藏元刊本为底本,以杨氏在日本所获宋庆元本为校本,并参以明成化本,清陆心源刻本等精校而成,共出校记127条,其中目录校记12条,正文校记115条。经过柯氏的校勘,纠正了书中文字错误,如目录卷七「车前子」改为「车前」并校云:「元作车前子,本书无子字,亦未及其子功用,今删」,正文卷一「闷瞀」下注云:「瞀,元作钦,此饮字误也,与上文互易,据庆元、成化改」,正文卷十恶实条中「煮」字下注云:「庆元作者,误」。此外柯氏也考证了书中的一些的疑难问题,如卷八黄芪防风条中「许嗣宗」条下注引证了【旧唐书方技传】、【新唐书方技传】,并指明了寇氏引文的错误;卷十四龙脑条中「罗矩」条下注云:「矩,元作短,据庆元改,按【大诏西域记】、【佛祖通载】并作矩」等等。经过柯氏的校勘,【本草衍义】才真正成为了一部本草学佳作,而得以广为流传,而柯氏的校刻本也成为此书最好的版本之一。此书后收入【武昌医馆丛书】中,近年亦有影印本刊行。
除以上所说的几种传本系统外,【本草衍义】一书的内容还散见于其他本草学著作中,如【宝庆本草折衷】中就保存了该书部分内容。
总之,【本草衍义】一书自宋宣和元年首刊后,在宋、金两朝都有刊行,现存宋庆元元年刊本,南宋时就将此书与【大观本草】合编,至金,张存惠将此书内容逐条散入【政和本草】中后,此书主要随【政和本草】的流传而流传于世。至清末始有陆心源重刊本与柯逢时的校刻本出现,使该书得以单行流传,而其中以柯氏校刻本尤为上乘,是不可多得的精校精刻本。(王熠 郭君双)
参考文献
[1]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2275。
[2]尚志钧,等.历代本草文献精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241,238。
[3]丁福保.中国历代医药书目,台北南天书局1979;454,238,455。
[4]寇宗奭.本草衍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7。
[5]顾廷龙校.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1。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