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入门:薄厚润燥腻腐剥落,舌苔9种合集

2024-05-29养生

(1)正常的舌象

①特点

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②意义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2)生理变异的舌象

①年龄性别因素

老年人舌色多暗红;儿童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女性在经期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②体质禀赋因素

胖人舌多胖大质淡,瘦人舌多瘦而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可属于先天性。

③气候环境因素

夏季舌苔多厚色淡黄色;秋季苔多偏薄偏干;冬季舌常湿润。

(3)病理变化的舌象

(略)

谢老师说:「 舌诊,实际上是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中医的教材都这里把它单独列出一节,或者单独把舌诊的诊治作为一本专著, 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舌诊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并不是另外的一个诊法,而是局部望诊的一部分。我们说四诊,是望、闻、问、切,望诊当然就包括了望舌。

小王紧紧盯着谢老师的眼睛,生怕漏掉任何一丝重要信息。谢老师继续解释:「 舌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来诊察疾病、了解病情、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我们称它为舌诊。舌诊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我们第一部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就有多处记载,比如书上提到的‘舌謇’、‘舌上黄’都是属于舌诊的内容。到了元代的时候,有个叫敖氏的人,写的【金镜录】和【点点金】是我国第一部的舌诊专著。

小王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不由自主地问道:「谢老师,舌诊相对于其他诊法有何优势?」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舌诊相较于其他诊法,比较直观,更容易掌握。因为它只需要用眼睛去看,而没有色盲的人,一般来说都可以观察,也比较容易形成共识。 过去的五十多年,舌诊的研究开展得很多。如果在20年前,你们打开所有中医的杂志,每一本杂志都会有几篇关于舌诊的文章。

谢老师的回答充满了中医知识的深度,但他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确保小王能够理解。然后,他说:「我现在给你说说舌诊中常见的9种舌苔。」

小王的眼神充满好奇和渴望,他用专注的眼神紧紧盯着谢老师,生怕错过一丝细节。谢老师 谢老师接着说:"小王,望舌苔也是中医舌诊的重要部分。 舌苔的质地和形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苔质的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几个方面。我们先来看薄、厚苔的情况。 "谢老师说着,伸出手指轻轻地触摸着自己的舌头,仿佛在感受着苔质的细微差别。

" 舌苔的薄、厚可以通过'见底'和'不见底'来判断。如果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我们就称之为薄苔或见底苔;而如果无法透过舌苔看到舌质,我们就称之为厚苔或不见底苔。 "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想象着未来自己能够在患者的舌苔上准确地判断出疾病的状况,给予正确的治疗。

薄苔

" 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表示病邪还在体表。而厚苔则主要反映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薄白苔则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 "谢老师解释道。

小王略微点了点头,他暗自思考着谢老师的话语。他渐渐明白,舌苔的厚薄不仅仅是病情的体现,更是邪气和正气的交战状态。

厚苔

"舌苔的厚薄变化可以看作舌苔的消长过程。 苔由薄转厚,表示邪气逐渐增多,病情在加重;而苔由厚转薄,则意味着正气胜过邪气,病情在缓解。 "谢老师补充道。

小王的眼睛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他似乎在思考着这些理论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他意识到,舌苔的变化不仅仅是医学理论的抽象概念,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润、燥苔的情况。"谢老师说着,轻轻地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仿佛在回忆起自己多年来诊治患者的经历。

润苔

" 润苔是指舌苔的润泽和舌面的湿润适中。这是正常舌苔的表现,意味着体内的津液尚未受损。而滑苔则表示舌面的水分过多,甚至可以感觉到湿滑的触感。 "谢老师用手指轻轻摩擦着自己的舌面,仿佛在模拟滑苔的触感。

小王倾听着,他不禁陷入对津液的思考。"润苔表示津液未受损,通常是正常舌苔的表现。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润苔可能意味着体内津液尚未受到伤害,比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病症。 "谢老师解释道。

滑苔

" 滑苔则表示体内水湿的邪气聚集在舌面,主要表现为痰饮和水湿症状。寒湿侵袭,或阳气虚衰无法运化水液,导致寒湿、痰饮内生并聚集在舌面上。 "谢老师又继续解释道。

小王心中蕴藏着对寒湿、痰饮的理解,他意识到这些因素对于舌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燥苔

" 另外,燥苔也意味着体内津液已经受损。比如邪热炽盛、大量出汗、吐泻之后,或过度使用温燥药物等原因,都会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去濡润而变得干燥。此外,痰饮、瘀血的内阻也可能导致阳气受阻,津液无法上承舌面而出现燥苔的情况。 "

糙苔

谢老师接着有说:" 还有一种叫做糙苔的情况,就是舌苔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粗糙,往往与燥苔相关。 "谢老师详细解释道。

"此外,【察舌辨症新法】还指出,湿症表现为舌苔润泽,而热症则表现为舌苔干燥。 但也有湿邪传入气分,导致津液不化而出现干燥的情况;热症传入血分,则可能使舌苔变得润泽。 这说明舌苔的润燥形成机理并不是单一的。"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道。

" 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润泽的舌苔表示津液尚未受损,而干燥的舌苔则意味着津液已经流失。 "谢老师引用了【辨舌指南】的名言。

腐苔

谢老师轻轻地摩挲着自己的下巴,耐心地又说道:"腻苔和腐苔在特征和意义上都有所区别。 腻苔的特征是颗粒细腻致密,像是涂有油腻一样,紧贴舌面,刮不去揩不脱。而腐苔的特征则是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状像是豆腐渣堆积在舌面上,揩起来比较容易去除。此外,如果舌上有一层黏厚的苔质,类似疮脓的样子,那就称为脓腐苔。 "

小王略微思考了片刻,接着问道:"那腻苔和腐苔在临床上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腻苔

谢老师微微一笑,解释道:" 腻苔和腐苔都主要表示痰浊和食积的情况。脓腐苔则更多见于内痈。 关于机理分析, 腻苔的形成多是由于湿浊内蕴,阳气被遏制,湿浊痰饮停聚在舌面上。舌苔厚腻的情况多与湿浊、痰饮、食积有关;舌苔白腻而不干燥,患者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困,气机受阻;舌苔白腻而滑,表示有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制,气机受阻;舌苔黏腻而厚,口中有甜味,说明是脾胃湿热,邪气聚集上泛;舌苔黄腻而厚,则表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气内蕴,腑气不畅 。 "

谢老师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解释道:" 至于腐苔的形成,多是因为阳热过盛,胃中秽浊的邪气上冲,聚集在舌面上,主要与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有关。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当腐苔逐渐消退,薄白新苔开始生长,这表示正气胜过邪气,胃气逐渐恢复,预示着疾病的好转。但如果腐苔脱落后无法再生新苔,说明胃气已经衰败,这属于无根苔的情况。 "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认真地记录下来。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关于剥(落)苔,我想请问一下,它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是什么呢?"

剥落苔

谢老师微微点头,回答道:" 剥(落)苔是指舌面本应有舌苔,但在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的地方变得光滑无苔。根据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

小王听到赶紧又竖起耳朵,拿起笔记本认真记下来。

谢老师思考了一下,接着又解释道:" 例如舌前半部苔剥脱称为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称为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称为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上仅残留少量舌苔的情况被称为花剥苔。如果舌苔剥脱不规则,边缘凸起,形状像地图,而且剥脱的位置有时会变动,那就被称为地图舌。当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变得光滑如镜,没有任何苔质的覆盖,那就被称为镜面舌,又叫做光滑舌。 还有一种情况是舌苔剥落的部位,舌面上仍然可以看到新生的苔质颗粒,这种情况被称为类剥苔。 "

小王略微眯起了眼睛,思考着谢老师的回答,然后继续追问道:"剥(落)苔在临床上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谢老师抚摸着自己的胡须,深思熟虑后说道:"剥(落)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气不足,或者胃阴受损,无法上升到舌面上。由于导致胃气、胃阴不足的原因不同,损伤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剥(落)苔。"

小王惊讶了一下,自言自语说到:"这样呀!"

谢老师继续说道:" 舌红苔剥的情况多与阴虚有关,表示阴液不足;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则多与血虚或气血两虚有关 镜面舌颜色红绛的情况表示胃阴枯竭,胃失生气的征兆,属于阴虚重证; 舌面光洁如镜,甚至没有任何血色,主要是胃失营血,阳气虚衰,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部分舌苔剥脱,但剩下的地方仍有腻苔的情况,多是正气虚弱,痰浊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

小王认真地记了下来。

谢老师又说:" 至于剥(落)苔的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的程度相关。剥脱的部位多与舌面对应的脏腑有关。地图舌更多见于儿童,多与阴虚体质有关。总之,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和剥脱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胃气和胃阴的盛衰,还可以反映邪正的平衡状态,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 舌苔从完整到剥落,显示了胃气和胃阴不足,正气逐渐减弱的表现;而舌苔剥落后,重新生长薄白的舌苔,表示邪气离去,正气开始占据上风,胃气逐渐恢复,预示着疾病的好转。 "

谢老师最后强调:「舌诊在中医临床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舌被认为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人体的各种变化。我们常把舌诊比作人体的晴雨表,通过舌象的一些变化可以推断出人体的健康状况。相对于脉诊,舌诊的学习相对较快,因此很多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都非常重视舌诊。 」

谢老师语速平缓,将舌诊的重要性娓娓道来。他的手势优雅而有力,仿佛在为每一个字赋予生命。小王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自己理解。

「舌诊涉及到舌的形状、颜色、苔象等多个方面。 」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舌诊的学习相对来说较为迅速,这使得许多医生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高度重视舌诊。他们普遍认为疾病与舌诊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目前市场上涌现了大量关于舌诊的专业书籍。此外,外国学者前来中国学习中医时,也表现出对舌诊的浓厚兴趣,希望深入学习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诊断方法。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