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古代工匠刻碑时,怎样保证碑上的字划和写手的笔迹吻合?

2021-08-26推荐

刻书法对石匠来讲,容错率太高了。

冷知识是,雕版一直是印刷的主流,活字只在非常非常窄的领域应用过,比如刻谱书,全家人都姓一个姓,偏偏这个姓比划还挺多,那才考虑活字,

不然刻书的时候,还是雕版最快最省事。

不用排版,复用率高,人工便宜,最主要的是,刻板的匠人大多不识字,

在他们眼里,刻花草和刻汉字差不太多。

墨色浓淡、笔划拖曳真正落实到碑刻和手书上的时候,差别能有个百分之三四就顶天了,

好工匠给你把大小间架原样复刻,并且笔划的界限交代的十分清晰,信息就已经吻合绝大部分了。

原稿也会随着书写材料的不同,氧化,晕染,乃至湿度变化,甚至观看的时间光照以及观看者的视力色觉等等出现差异,

还没碑刻恒准。

毕竟我们是能在大米上刻心经的民族,不涉及到微雕的时候,手熟的工匠其实拿来就刻,刻都刻不准就别吃这碗饭了。

油画和重笔重彩的国画才比较难仿制,

也就是艺术鉴赏博主说烂了的笔触。

远看是一幅画,近看是颜料的堆叠和涡旋,在画布上卷积着,碰上水哥那种超感的视觉超高的分辨力,那才是谁都难以复制的东西。

在故宫看过【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