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明代「最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2024-08-15推荐

文 |小文

编辑 |小文

一副看似简单至极的对联,竟然在明朝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最懒」的杰作。

它的上联与下联竟完全相同,字数不增不减,连标点都不差一毫。

如此懒惰的对联,却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这个被奉为绝对的「懒联」背后,蕴藏的智慧让人不得不深思!

公元1521年,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秀才,母亲则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妾室。

作为庶出的儿子,徐渭从小就没能感受到父母的疼爱。

他10岁的那一年,生母就被父亲逐出家门,徐渭从此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即便是 同父异母的哥哥徐淮 ,也与他有着30多岁的年龄差距。

两人性情南辕北辙,并无多少手足之情。

幼年丧母、缺爱,再加上对家庭的失望, 年少的徐渭渐渐就变得孤僻敏感。

但命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一个可怜的孩子。

上天没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却赋予了他很是惊人的才华。

6岁开蒙,9岁能文,少年的徐渭很快就在十里八乡一带小有名气,被冠以"神童"的美誉。

少年时代的徐渭,是个标准的 "别人家的孩子"。

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常常在同龄人面前夸夸而谈,指点江山,恃才傲物。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这个少年天才当头一棒。

徐渭立志学而优则仕,可仕途之路却布满荆棘。

他参加了八次科举考试,却连一次进士都没能考取。

徐渭的文章锋芒毕露,常常直言时弊,触怒权贵。

尤其是他多次在考卷中公然的去抨击当朝宰相严嵩,更是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严嵩把持朝政的年代,徐渭想要折桂及第,无异于痴人说梦。

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这个意气风发的才子渐渐变成了愤世嫉俗的怪人。

他常在酒后长吁短叹,借文章抒发内心的苦闷。

山水田园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港湾,然而内心的失意与不甘,却怎么也冲刷不去……

短暂的幕僚生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3岁的徐渭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彼时,他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得到了浙闽总督胡宗宪的赏识, 被招为幕僚。

这正是他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期。

徐渭性格狷狂,仗着自己的才华,常常惹是生非。

一次宴请时,他偷偷将歌姬的鞋放在了一个和尚的房中,并告发那个和尚与歌姬苟合。

胡宗宪大怒,当即将几个和尚斩首示众。

原来,徐渭自幼丧母,对僧侣和尚颇有成见。

他常常借题发挥,无中生有,胡乱猜忌。

这次闹剧,更是让胡宗宪尴尬不已,认为徐渭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

不久,朝中严党倒台,胡宗宪也受到牵连获罪。 失去靠山的徐渭再次陷入人生低谷。

人生的打击接踵而至,彻底击垮了徐渭脆弱敏感的内心。

他变得愈发偏执多疑,常常无故猜忌身边的人。

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听到房中传来妻子的嬉笑声,便怀疑她与人有染。

徐渭盛怒之下冲入房中, 只见妻子与一个和尚衣衫不整,竟用烛台将妻子活活打死。

这一切不过是他病态的想象! 事后,他才恍然大悟,然为时已晚。

徐渭因此锒铛入狱,若非朋友营救,他险些就要丧命狱中。

出狱后的徐渭,再也没能走出内心的阴霾。

他终日郁郁寡欢,杜门谢客,连最亲近的儿子也不愿见他。

曾经的才子,如今只能靠卖文卖画,勉强度日……

晚年的徐渭,虽然不再问政从文,但他的书画作品却广受追捧。

他常在诗文画作的题跋中感慨人生,诉说内心的苦闷。

再多的才华,也填补不了他心中的缺憾。

临终前, 徐渭忧心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于是给他留下了一副不寻常的对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副看似矛盾重复的对联,实则大有深意。"好"字读音不同,句意全变。

徐渭是在告诫儿子:年少时要珍惜机会好好读书,莫到老来后悔当初荒废学业。

如果我们细品这副对联,不难发现它是徐渭人生的真实写照。

少时怀才不遇,壮年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不问世事,才华湮没一生。

这样的徐渭,何尝不是"年少不好读书,老来想读无书读"?

造化弄人,机缘巧合,让这副本是警醒儿子的对联, 却流传后世,成为千古绝唱。

或许,惟有在字里行间,后人才能窥见徐渭跌宕起伏的人生,

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结语

徐渭的一生,是个悲剧。但这样的悲剧,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却并不罕见。

在那个才华常被埋没、人性常遭扼杀的时代,又有多少饱学之士抱憾终生?

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壮志难酬?

让我们以徐渭为镜鉴,去审视那个时代,也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是否曾为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又是否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愿徐渭跌宕的一生,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示。

毕竟,人生苦短,我们更应好好把握当下,活出精彩。

读者朋友们,对于文章有什么建议或者指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畅所欲言!

小编创作文章不易,希望各位读者帮忙点点关注、点点赞,在此小编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