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小米动了谁的蛋糕?

2024-03-30推荐

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会上,宣布小米首款汽车SU7以售价21.59万元正式发布并上市。开售后销售数据显示:开售4分钟大定突破一万台,7分钟突破两万台,27分钟突破五万台,首战告捷。

「这是小米汽车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人生最后一战的开篇。」56岁的雷军,在其个人微博上,再一次以创业者的姿态发出呼喊。

3月28日晚7点,小米汽车SU7发布会正式举办。发布会上雷军透露,小米汽车SU7标准版原定价为22.9万元,顶配版原定价为35万元,但考虑近期车企的降价潮,小米决定分为标准、Pro、Max三个版本,定价分别为21.59万元、24.59万元、29.9万元。这样的定价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小米的诚意,也体现了小米自身的自信。

从2021年3月30日官宣造车开始,三年过去,小米汽车赴约而至。小米的正式入局,给如今的「车市生死局」重重加码。

雷军的底气,从何而来?

「小米汽车,诚挚向小鹏汽车致敬!」此前,雷军在微博公开艾特小鹏汽车。除了向小鹏汽车致敬,雷军还在微博上给小鹏X9做足宣传,预祝小鹏大卖。这哥俩在微博上的有趣互动,在前期为SU7的发布拉满了悬念和期待。

小米造车撑得住吗?底气从何而来?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前期经验的支撑。顺为资本对小鹏的投资,让小米从中汲取了足够经验。顺为资本是由小米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联合创建的,既是小米的投资人,也是小米的「同盟军」,双方在多个项目上「协同作战」,顺为资本在小米生态链的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业内知名的投资机构,顺为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布局和判断,对小米这个新入局者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观察和学习顺为资本的投资模式,小米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自己的造车之路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粉丝沉淀的力量。多年以来,小米在移动终端积累了大量粉丝和用户基础,这些「米粉」对小米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他们的支持和期待也给小米造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这是其他车企难以比肩的先天优势。但凡事都有AB两面,SU7发售后,是否承接得住「发烧友」们的期待,尚未可知。拥有庞大粉丝量的小米,一旦车辆性能不如人意,难免会让粉丝们感到心寒,甚至「脱粉回踩」。一旦如此,小米汽车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品牌口碑和影响力都有可能受到波及。

再者,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小米公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小米全年对研发的投入达到了191亿元人民币,相比上年增长了19.2%。而在这些研发投入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费用占据了35.1%,达67亿元。据悉,自小米宣布进军汽车业务以来,其在汽车领域公开的投资规模已达到98亿元人民币。「我们第一辆车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整体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元。」雷军称。造车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过程,显然,小米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资金「慢慢烧」,用来支持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以换取未来市场的回报。

最后,是计划出海的雄心。即使出海时间还没确定,但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表示:「小米目标用15-20年时间成为全球TOP5汽车品牌,所以一定会做海外市场,但出海时间表还未确定,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先聚焦中国市场。」按小米集团的发展路径,小米汽车出海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个全球化市场,要想在其中立足,国际竞争力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谁的蛋糕被动了

小米初次亮相,就在发布会当天抢占了多达15条的热搜,势头强劲,网上舆论两极分化,有人赞不绝口,有人找理由质疑。「使用手机营销策略玩汽车市场」「小米超级电机为汇川两年前发布的产品」等谣言越来越多。冷静下来思考,小米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引起变革甚至重新洗牌。在无形之中,必然会牵动一些企业的利益,必然会分走一些企业「到嘴的蛋糕」。

小米SU7发布会上,几乎半个车圈都到场了。除了「蔚小理」三位创始人以外,长城汽车、北汽集团、长安汽车、深蓝汽车等车企高层也都现身了。

在发布会进行过程中,「蔚小理」的反应,更是被网友们做成表情包调侃打趣。与华为的开放策略不同,华为主要是与其他车企合作,而小米主张自主研发,在大众心里,小米就很显然是「蔚小理」的竞争对手了。小米推出的首款车型类似轿跑,那么直接竞争对手将是比亚迪汉、蔚来ET5和小鹏P7。但小米在售价上相较比亚迪汉、小鹏P7要低于30万,那么蔚来ET5就是小米最直接的竞争对手。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蔚来汽车近五年半来净利润已累计亏损764亿元,亏损严重,销量不如同行。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交战正酣,小米汽车的发布,对蔚来汽车来说,将会是一个大的竞争和挑战。

然而,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角度来讲,只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小米汽车的加入应该被看作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正面力量。这个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卷,所有人都深切地感知到,市场发生了剧变,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已经开启。

小米的对手们,现在跑到哪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是各大车企争夺的焦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自今年开年以来,中国新能源车企更是卷出了新高度,从比亚迪率先掀起降价潮,到诸多车企发布年报宣布战绩喜人,再到现在小米SU7强势发布正式入局,车企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决战」时期。

乘联会3月27日发布相关数据,3月1-24日,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49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9%,较上月同期增长84%,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55万辆,同比增长38%;3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50.8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3%,较上月同期增长110%,今年累计批发164.4万量辆,同比增长30%。3月累计零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7%,燃油市场回暖仍慢于预期,新能源汽车市场插混走势不强,纯电动环比有所改善。小米的入局,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个赛场上已经出发了许久的选手,他们现在又跑到哪里了?

去年12月,理想推出首款纯动旗舰MVP车型MEGA,但2023年纯电MVP车型销量不佳,因此MEGA作为纯动车推出,也会受到不小挑战。加之MEGA在造型上的两极评价,也让MEGA受到不小关注。

截止2023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累计超过650万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但2023年已比亚迪将电动化上半场红利吃尽,下半场,比亚迪需要补齐自身短板——智能化、高端化,向更高目标冲刺。

2023年是华为智能车业务的翻身之年,去年9月份推出的问届新M7,截止2月1日已获得超14万辆的订单。智界是华为复制问届汽车成功模式的第一站,如何复制智选车的销量奇迹,将会是2024年华为智选车必须直面的挑战。

进入2024年,在比亚迪、小米等友商积极出牌的情况下,蔚来能出的全新牌面不多,难免被动。为达目的,蔚来试图用智能驾驶能力、补能网络等手段来刺激销量。重压之下,蔚来销量的稳固,还需要更强劲的销售力度支撑。

如今,「价格战」成为贯穿电动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无论是新车造势还是传统车企,都卷入其中。

随着市场日渐成熟,竞争愈演愈烈,过去依靠填补市场空白实现暴涨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新能源赛道已经进入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比拼硬核技术和体系化能力的「深水区」。如果新能源车做不到响应市场呼声,推出更多细分和创新车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便难以在决胜局站稳,更遑论在国际市场立足。

降价?推出新车型?

随着小米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定价策略以及车型推出计划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开售半小时内销售数据喜人,但后劲是否充足还待观察。在战况胶着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小米汽车后续会作出何种反应?是选择降价策略迅速占领用户心智,还是继续推出新车型展示其造车实力并抢夺市场份额?

降价策略在汽车领域并不少见,尤其在产品刚进入市场或供应链尚不成熟时,降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价格推广手段。对小米来说,如果其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通过降价可以快速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然而,降价幅度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价幅度过大可能导致供应商利润受损,进而影响到零部件的供应和质量。因此,小米如若采取降价策略时需要谨慎权衡,确保降价幅度既能吸引消费者,又不会对供应链造成过大冲击。

另一方面,推出新车型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小米作为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推出新车型可以展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熟度和技术实力,同时也是对市场的一次重要试探。如果小米能够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并在市场上取得开门红,那么这将为其在该赛道上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小米在确定具体的后续打法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一是小米需要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了解消费者对于价格、性能、品质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二是小米也需要考虑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实力,确保能够按时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最终,小米的决策将取决于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果小米希望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那么降价策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如果小米更看重技术展示和市场认可,那么推出新车型可能更为合适。无论小米选择哪种策略,都需要在保持自身利润的同时,确保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结语

业界公认,2024~202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决战期,能否杀出重围,奠定未来十年的领军地位,在此一搏。

小米作为后来居上者,聚焦了太多的目光和期待。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追上对手?会厚积薄发还是后劲无力?是否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斯拉」?这些都是外界十分关注且需要依靠时间检验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正如雷军所言,「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中国新能源车应当共同进步,一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