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古裝劇裏的取暖法,靠譜嗎?

2023-12-12國風

這天兒是真的冷了。這麽冷的溫度,現在的人們「北方靠暖氣、南方純靠抖」,大家取暖過冬的方式各顯神通。有的人裹羽絨服,比如這樣:

【武林外傳】劇照

有的人裹緊自己的小被子,或者再來碗姜湯:

【如懿傳】劇照

有的人興致來了,還飲點小酒暖暖身子: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沒有這些嘛,那就只有自己揣手手:

【武林外傳】劇照

實在不行,就只有相互依偎取暖,靠彼此的體溫來沾點熱乎氣兒。不過下圖這種福氣一般人也消受不起:

那麽在沒有空調、沒有暖氣也沒有羽絨服的古代,古人是怎麽取暖過冬的呢?古裝劇的描述是否有幾分依據咧?

01

皮 草

人體最直接的取暖方式可能就是穿得「厚厚」的,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衣料就是動物毛皮,這也是我們判斷古裝劇季節變化的一個指標——主角們是不是穿上了毛茸茸的戲服?穿上了那就是劇中天冷了嘛!一大批古裝劇貢獻了形制各異的毛茸茸戲服:

華妃娘娘真真脂光粉艷

【甄嬛傳】劇照

劉昊然的皮草也不錯

【九州縹緲錄】劇照

明蘭的小棉襖真好看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四爺的暖帽看著很暖和的樣子

【雍正王朝】劇照

另一位四爺的裝備看起來也很暖和的樣子,還簇新簇新的

【甄嬛傳】劇照

事實上,古人的過冬衣物比戲服更精美、齊全,暖帽、皮褂、大氅、綿襪、絨靴,古人為過冬是從頭到腳的武裝起來:

清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絳紫色綢繡桃花團壽鑲貂皮夾馬褂,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金黃色暗團龍緞掃雪貂皮行褂,故宮博物院

清黃色暗團龍江綢玄狐皮端罩,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藍緞妝花彩雲金龍紋天馬皮男朝袍,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藍色暗花緞拉鎖繡荷花山水紋綿襪,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藍色漳絨串珠雲頭靴,現藏故宮博物院

02

烤 火

除了靠衣服取暖,人類最主要的熱力來源是火。距今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北京人就已經學會使用和控制火。

這一裏程碑式的進步對人類文明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古裝劇裏的古人大多數取暖方式依然與火息息相關,「火」是一個關鍵的源頭,從「火」開始,人們從單純的「烤火」變換出各種不同的取暖方式,衍生出千姿百態的取暖器物。

在古裝劇裏「過冬」可以走原始路線:

篝火取暖 【步步驚心】劇照

隨著技術進步,炭火取暖顯然更科學,現在我們見到這種炭的情境可能是烤肉店或者燒烤攤,在古代可是重要的過冬物資,炭火取暖在古裝劇中也非常常見:

【甄嬛傳】劇照

【如懿傳】劇照

【瑯琊榜】劇照

【少年天子】劇照

燒炭用的火盆在冬天置於宮殿或庭院內,主要有掐絲琺瑯和銅兩種材質。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經常可以見到為掐絲琺瑯火盆配座或將其梅洗見新的記載。古裝劇的台詞裏也多次提到火盆:

【孝莊秘史】劇照

【甄嬛傳】劇照

明掐絲琺瑯勾蓮紋象首三足爐,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中期掐絲琺瑯火盆,現藏故宮博物院

燒炭用的炭也有講究。有的宮鬥劇還為描寫過關於炭的紛爭。【甄嬛傳】中提到的「銀炭」、「黑炭」,【如懿傳】中存在感極高的「紅籮炭」,都是木炭的名字。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稱:「炭,燒木余也。」燒木所余之物,即為木炭。【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草木落黃,乃伐薪燒炭。」說明最晚在商周時代,人們已經具備了燒炭技術。

【周禮·地官】中有「掌炭」一職,朝廷設有管炭的官員和機構。唐代有木炭采運使,宋代設柴薪庫,元代則是柴炭局,明清時期的惜薪司掌宮內所用薪炭之事。

銀炭 【甄嬛傳】劇照

黑炭 【甄嬛傳】劇照

紅籮炭 【如懿傳】劇照

「紅籮炭」是一種上好的木炭,原料是由易州所產的硬木,在涿州、薊州、易州及宛平、大興等縣燒制而成。紅籮炭堅硬耐燒,灰白不爆,還可根據需要隨意鋸截成段,使用極為方便。

成品的木炭運送到京城的紅籮廠(今西安門外),按標準的規格尺寸裁截妥當,用塗有紅色的小圓形荊條籮筐包裝,進入宮內使用。因用紅色的籮筐包裝,所以名為「紅籮炭」。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赫奕等為奏聞用過、剩余炭、煤的題本,其中提到;

「營造司案呈:康熙五十三年剩余紅籮炭七十七萬八千六百零八斤八兩、白炭八萬五千零五斤、黑炭二百零六萬九千六百九十八斤八兩八錢、煉銀炭十二萬一千六百十八斤、石炭一百零五萬二千九百五十八斤十一兩三錢……」

按照清代宮廷位份,皇後紅籮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皇貴妃和貴妃夏例10斤,冬例15斤;妃夏例5斤,冬例10斤;嬪夏例5斤,冬例8斤;貴人冬例5斤,常在和答應則沒有紅籮炭。

有炭盆取暖的冬天非常愜意,這一點雍正皇帝想必深有同感:「雪滿中庭,月滿中庭,一爐松火暖騰騰。看罷醫書,又看丹經。」

清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頁,現藏故宮博物院

03

手 爐

木炭除了可以放在火盆裏燃燒取暖,還可以放在手爐或腳爐裏面捂著手足。手爐是古裝劇中的常客,它是專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裏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多數手爐以圓形、橢圓形為基本形狀,再加以裝飾性的變化。

手爐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用漆器、銅器、琺瑯等工藝進行制作和裝飾。內膽為銅制,以備燃炭,架於外殼口沿之內。口沿上設鏤空蓋,以通風換氣。透過內外兩層的空氣傳導,使手爐暖而不燙。為了攜帶方便,多數手爐都有活動提梁。

【鶴唳華亭】劇照

【東宮】劇照

【甄嬛傳】劇照

【如懿傳】劇照

時至今日,在故宮所藏的個別手爐中仍可見殘留下來的灰白色炭灰。最早的手爐出現於明晚期,是由兩位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歧制作的。前者以鏨花工藝見長,後者以純正的皮色取勝。

當時,手爐是文人雅士幾案上冬季常備的設定,用於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書寫繪畫。到了清代,手爐傳入宮中,作為皇家禦用品,其制作工藝升級,集多種工藝於一身,身價倍增,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清畫琺瑯花卉開光鳥獸圖海棠式手爐,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掐絲琺瑯勾蓮蝙蝠紋長方手爐,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裘裝對鏡軸,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冊-踏雪尋詩,現藏故宮博物院

04

湯 婆 子

除了抱手爐,湯婆子也可以捂在懷裏取暖。湯婆子是一種銅錫制成的扁壺,向其中註熱水並封口,作為冬日暖被窩的取暖器具,類似今天的熱水袋。

這種暖壺,至遲宋代已有。蘇軾曾在信中提到:「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註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趙翼【陔餘叢考】中說:「今人用得銅錫器,盛湯置衾中暖腳,謂之‘湯婆子’。」湯婆子在今天也有部份地區保留下來。

【甄嬛傳】劇照

今天使用的湯婆子

05

火 炕

這些取暖方式可能都不如「睡火炕」給力,火炕,也叫「土床」,是用土坯或磚壘成的用竈取暖或直接燒火取暖的床,在中國北方地區極其普及。

火炕的雛形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左傳】記載:「宋寺人柳熾炭於位,將至則去之。」這種可燒炭的座位就是火炕的前身。後來人們透過實踐,發明用竈來取暖,如【新序】記載:「宛春謂衛靈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隅有竈。」這種竈相當小,由於它置火於地下,保溫效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很舒服。【漢書】說使節蘇武「鑿地為炊,置煴火」度日,就是這種「竈式」的炕。

名副其實的火炕至少在唐代就出現了,它區別於竈之處是不用掘地,而是在地面上構築。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宋代【三朝北盟會編】上說,當時幾乎家家戶戶「環為土屋床,熾火其下,相與寂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清朝的皇宮中有暖閣,就是根據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宮女談往錄】中,慈禧太後身邊的宮女就回憶道:「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制的轆轤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裏像在暖炕上一樣。」暖閣即以槅扇門、隔斷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內建的小屋,其實也就是為了防寒而從大屋分隔出的小間。

【延禧攻略】劇照

【甄嬛傳】劇照

【少年天子】劇照

【甄嬛傳】劇照

06

其 他

除了給人體保暖,我們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讓身體熱起來,或者給食物保溫,比如吃火鍋、使用溫酒器,還有一種暖硯,硯腹中空,可置放炭火,可保證墨汁在冬日不凝結。

火鍋在唐宋時期就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質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佳肴。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一般由鍋、蓋、煙囪、閉火蓋組成,鍋內帶爐,可用於燒炭。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

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份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雍正王朝】劇照

【如懿傳】劇照

清光緒銀壽字火鍋,現藏故宮博物院

火碗由三部份組成,火碗、三角支架和小銀酒精碗,每部份可以分開。火碗為宮中暖餐具類,是宮廷中用來溫熱食品的器具。

清晚期銀鍍金壽字火碗,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代開始出現大量的金銀材質的溫酒器具,造型端莊,制作精細。明清時期溫酒器具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性質繁多,有溫碗、溫酒壺、溫酒壺、溫酒爐、溫酒罐,材質更是多種多樣。

溫酒壺是用熱水保溫酒水的器皿,溫酒器除了我們熟悉的宋代溫碗,還有其他型別的,比如【孝莊秘史】中出現的這個葫蘆形酒壺,它由兩個部份組成,上部盛酒,下部註熱水溫酒,用以長酌。兩截相合恰為一個整體,設計新穎巧妙,別具風格。

【孝莊秘史】劇照

清雍正青花釉裏紅八仙溫酒壺,現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另外一種溫酒壺是分內外兩個部份,內壺為圓柱形,有流、蓋及提梁,為盛酒器。內壺與外套之間有較大空間,用於盛裝熱水。

清銀燒藍暖酒壺,現藏故宮博物院

暖硯最早見於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朝學童因為硯凍,不得不從十一月起停止上課兩個月,後人於是就發明了暖硯,至明清較為流行。

暖硯一般由硯身、匣蓋、暖屜組成,暖屜用於燃燒炭火或者灌註熱水,置於硯身下層,可防止硯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凍結。硯身下壁為活動插板,將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屜。因其功能,故名暖硯。傳世暖硯以清代所制為多。

【甄嬛傳】中的磨墨情景

明正德款碧海騰蛟銅暖硯,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五彩長方形瓷暖硯,現藏故宮博物院

古人還有更會享受的,在玻璃搭成的戲台裏看戲,日頭一曬,冬天也是暖洋洋的。

長春宮戲台,寒冬搭建玻璃棚,稱為暖台

要說會享受,還是唐人雇人 「擋風取暖」最有特色,【長安十二時辰】還原了這一「奇葩」的取暖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裏的那句「岐王宅裏尋常見」說的就是他。每到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青樓女子,把手伸進她的懷裏貼身取暖,美其名為「香肌暖手」。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每到冬日有風雪苦寒的時候,就讓宮女們密密地圍坐在他的周圍來抵禦寒氣,並稱之曰「妓圍」。

與申王的「妓圍」有一拼的是楊國忠,也就是楊貴妃的哥哥。每到冬天,楊國忠出行的時候,就從婢妾裏選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為他遮風,稱為「肉陣」。

除了「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古人在古裝劇中的過冬方式可謂奇思妙想、異彩紛呈,你還知道其他取暖方式嗎?

來源丨博物館丨看展覽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