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五首老祖宗筆下的神級詩詞,一見傾心

2024-06-19國風

-1-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宋·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裏。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詞作於此。當時太守陳襄離任在即,於杭城有美堂設宴餞行。蘇軾應邀即席賦詩一詞。

傅榦【註坡詞】詳述其作詞因緣。陳公於夜月如練之時,遠眺浙江,近覽西湖,感慨萬千,請蘇軾為之作賦。開篇兩句寫盡有美堂之勝景,湖山盡收眼底,境界開闊,氣魄非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二句流露詞人離懷別緒。陳襄與蘇軾誌同道合,推行利民政策,協力有加。今離別在即,捫心自問,何日重逢?愁緒萬千,不勝酒力。

過片描繪杭城燈火初上的繁華景象。江上傳來的揚州小曲曲調低徊,勾起詞人對杜牧名句"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的馥想。悲涼的曲調增添離愁,借景托情,妙筆生花。

結尾兩句借"碧琉璃"喻江水碧綠如鏡,描摹水天交映的夜色。詞人情思凝聚於明月萬頃的柔和之美,仿若與自然合而為一。明凈如鏡的江月,象征友人高潔情誼。

全詞意象豐富,寓情於景,將作者的離愁別緻融入湖光山色之中,賦予景物以生命氣息,體現了詞人的高超文采。

-2-

【夢江南·千萬恨】

唐·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裏事,

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溫庭筠【夢江南】小令之一,收錄於【草堂詩余別集】,標題"閨怨",可見乃代女子抒發懷遠之作。雖創作時間無考,但詞意婉曲傳神,令人懷想。

全詞意境清麗哀婉,借描述思婦獨對明月淒清光景,抒寫其懷人孤惻、淒楚萬分之情懷。開門見肉,"千萬恨,恨極在天涯"一句,直陳滿腹怨氣,原因不過是恨人遠在他鄉而難以歸來。反復零亂的"千萬恨"雖無窮無盡,卻盡在恨人離家闊絕之一事。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二句,側寫抒情主人公的孤寂和無聊。明月雖時常窺探閨中,卻終是無情之物,難解懷遠婦人之肺腑之恨。晝間賞花本作消遣,反令婦人愈加感懷逝去年華,落紅雕零,隨風飄蕩。夜對明月,晝惜落花,黃昏分時更覺"搖曳碧雲斜",光陰飛逝,昏昏欲睡。不盡"恨"字而"恨極"之意已盡抒懷。

詞人妙用月色花影,將懷遠情懷融於自然景物之中,借景抒懷,婉曲動人。全詞氣氛清雅淒涼,讀之令人如臨其境,品味深切的閨閣離懷之情。

-3-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唐·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開元六年,王維隨岐王一遊九成宮避暑,詩作於是時。首聯敘岐王奉詔離開長安丹鳳闕,前往山中翠微宮避暑清夏。以"翠微"二字形容九成宮青翠幽靜之景,引出後文優美描寫,情景交融。

頷聯頸聯著力描摹九成宮勝景。雲霧拂窗,飄然入室,掩映簾幔;泉水倒垂,在鏡中蕩漾如瀑;林木蒼郁,密葉垂陰,樓台重重隱於綠蔭之中。四句寫景精妙絕倫,狀物活靈活現,遙想當年,王維於此作詩,定是身臨仙境。

尾聯即指九成宮勝過仙景。"吹笙"一語出自列仙典故,太子晉吹笙作風鳴,被浮丘公引上嵩山成仙。巧用此典,恰如岐王身份,句意含蓄詼諧。全詩意境優美高遠,景物描寫精煉生動,語言簡練流暢,實可謂詩壇佳作。

-4-

【點絳唇·詠梅月】

宋·陳亮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

清入夢魂,千裏人長久。

君知否?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

淳熙歲末,詞人東陽聚江西,與棄疾等謀復中原大計。期待朱熹赴會,終興闔途。棄疾遂作【賀新郎】詞,詞人離情依舊,遂作此詠梅月詞以賦誌懷。

開篇"一夜相思",擬梅為人,寂寞寫盡。"水邊清淺橫槍瘦"一句,照應前"相思",寫出梅姿顏傷。"相思"二字貫穿全詞,夢梅尋情,無奈孤懷千裏。忽現梅雨霜風,傲然挺拔豐姿,喻詞人報國無違之節。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二句,詠月馥梅。月色如晝,人伴香幽,三者交融一體。"清入夢魂,千裏人長久"句,清指月華馥芳,伴人入夢,祝友安康長存。"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二句,寫梅經風雨猶挺,梅德喻誌人品格不移。

全篇梅月人情相融,詠物言誌,曲盡孤懷離情。含蓄委婉中見豪邁慷慨,寥寥數語中映現詞人凜然風骨。巧奪天工,入木三分,實為詠物佳制。

-5-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夙陽初現,舟復東渡。昨雨殘余,拂面秋風颯颯,木葉翻飛江面。寒鳥驚棹疾南去,詩人不覺懷鄉,頃刻已過年將盡,扁舟猶在漂泊中。

聊觀舟旁,景趣無涯。"鳥避征帆卻",船行湖面,水禽驚鳴後逃;又見"魚驚蕩槳跳",船家搖槳,遊魚驚散。船行湖中,諸景趣向眼前掠過,情懷竟稍釋懷鄉之苦。

華燈初上,詩人猛省舟宿何處?卻見九霄玉露下,一汪名橋橫水流。乃知當是遠近著名之楓橋,詩人欣然命船家系纜於橋下,夜宿此地,以慰征帆之思。

南宋詩人範成大撰【吳郡誌】雲:"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楓橋盛名雖馥,心境安寧亦是詩人所需。一日之行,喜憂參半,始於懷鄉憂思,經景色趣怡,終於夜宿名橋,遂釋離家離鄉之苦楚。全詩借景抒懷,詩意委婉流暢,讀之如身歷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