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世界文明史】三位高僧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2024-06-08國風

我們都知道,佛教最早來到中國,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商人們畢竟是以經商為主要目的,不可能把完整的佛經搬到中國,他們對佛經的轉譯也難免不夠準確,最多只能傳播大致的教義。因此佛教的廣泛傳播,離不開僧侶的作用。這群熟悉佛法的僧侶們,為傳播準確的佛經,幫助信徒了解真實的教義做了很大努力。而在眾多的僧侶之中,鳩摩羅什、法顯和玄奘這三位,尤其為我們所熟知。

01

鳩摩羅什

第一位高僧是鳩摩羅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鳩摩羅什是一位印度高僧。這個說法並不錯,但不完全準確。鳩摩羅什出生在當時的龜茲,也就是今天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庫車縣一帶,鳩摩羅什的父親確實來自印度。他的父親原來是印度一個邦國國相的兒子,因為不想繼承權力,出家為僧,後來到了龜茲,還俗做了龜茲王的妹夫,生下了鳩摩羅什。

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

受到父親的影響,鳩摩羅什七歲時就出家了。因為年紀小,所以沒能夠完成完整的受戒,只能以小沙彌的身份修行。也是從那時起,鳩摩羅什每日誦經,四處學習佛教經典,甚至開展佛法講座,很快便名揚西域諸國。十三歲時,他就已經能夠在西域的疏勒國登座講經了。

二十歲時,鳩摩羅什在龜茲王宮正式受比丘戒。每一位佛教信眾在出家加入僧團時都需要接受這樣的完整戒律。此後,他在龜茲廣誦大乘經論,很多僧侶都慕名前去向他學習佛學。

鳩摩羅什的名聲同樣傳到了中國。當時中國北方正值前秦的苻堅當政,他網羅各方面人才,聽說西域的鳩摩羅什精通佛法,有大智慧,就派人前去請他,但鳩摩羅什沒有答應。於是苻堅就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征伐龜茲。呂光為了逼他到中土來,脅迫他娶龜茲王的女兒,賜給他醇厚的美酒,導致他破了色戒和酒戒。

不久之後,前秦滅亡,呂光直接在西域自立為王,建立了後涼。此後18年,鳩摩羅什被呂光父子軟禁在涼州。後來,後涼滅亡,後秦建立,鳩摩羅什終於重獲自由,並接受後秦開國君主姚興的邀請來到長安。當時後秦上下都信佛,得知鳩摩羅什的到來,足有上千人前往拜謁。那時,鳩摩羅什已經有了兩個兒子,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一批歌妓,因此不得不還俗。

但在接下來的十余年裏,鳩摩羅什繼續潛心研究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譯經之余,他還常在寺廟中講述佛法,直到公元413年在長安圓寂。鳩摩羅什的入室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十多名弟子後來被稱為「什門十哲」,他們也是鳩摩羅什轉譯經書的主要助手。

摩羅什一生轉譯了三十幾部佛經,還留下了一些對大乘佛法的講解,這些著作後來都成為了傳播大乘佛學的重要著作。

02

法顯和尚

如果說鳩摩羅什是被中國當時的統治者請進來的,那麽法顯和尚及後來的玄奘和尚則是主動走出去,翻山越嶺西行取經。

「求法先驅」法顯大師

法顯是南北朝早期的高僧,他出生在今天的山西省,為了躲避當時中國北方的戰火,他父親在他三歲時便讓他剃度出家,做了沙彌。

今天我們對於法顯早年和中年的經歷了解很少,就連記載了法顯生平經歷的重要材料【法顯傳】也是從法顯西行時才開始講起的。因此,我們就將目光集中在他人生的這一階段。那麽,法顯西行都有些什麽故事呢?

公元399年,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這四位僧人結伴,從當時後秦的都城長安出發西行求學。在長達數年的艱苦跋涉中,有人先行返程,有人去往不同的目的地,有人不幸死難。最終,西行集團中只剩法顯一個人獨自南行,到達東天竺的多摩梨帝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加爾各答一帶繼續學習。

公元410年,法顯到達獅子國,也就是斯裏蘭卡,在那裏停留了兩年。今天斯裏蘭卡還有以法顯命名的地方。在印度和斯裏蘭卡的這十年間,法顯每到一處就收集經書,準備將來帶回中國。

當時中國和印度之間透過海上絲綢之路經常有來往,因此這次法顯就決定從海上回國。這次法顯回國,真是艱險重重。先是遇上了風暴,在印度尼西亞耽擱了五個月,終於等到了前往廣州的商船。出發後,船又遇到大風,飄到了中國的某處沿岸。法顯上岸詢問當地人,才知道已經過了廣州,到了青州長廣郡,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嶗山。當地太守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訊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就這樣,法顯歷經12年,跋山涉水,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故土。

法顯在山東登陸後,輾轉回到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那裏,他和僧人們一同轉譯了大量的佛經,並且將他遠赴天竺的經過以及在當地的見聞寫成了【佛國記】,後來增補為【法顯傳】,而這些著作是當時的中國人了解印度佛教和文化的重要資源。

03

玄奘和尚

說完法顯的取經故事,我們再來看看最有名的取經和尚——玄奘。玄奘就是【西遊記】中的形象「唐僧」的歷史原型。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叫陳祎,法號玄奘,是中國 佛教法相唯識宗 的奠基人, 漢傳佛教經卷的主要轉譯家之一 。玄奘還口述了【大唐西域記】一書,這也是研究古代印度歷史的重要文獻。當然,他最傳奇的事跡還是歷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取經。

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法師生於602年,年輕時就精通佛法,名聲遠揚。玄奘四處求學,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譽滿兩京。由於當時佛教在中國門派眾多,玄奘感到各地佛理說法不一,於是上表朝廷,請求前往印度求法。由於一直得不到朝廷發放的過所,也就是今天說的護照,玄奘一直等到了貞觀三年(629年)才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

在印度,玄奘一待就是十幾年。他遍訪印度諸國,求教了許多著名高僧。在此期間,他和小乘佛教的宗師們辯論佛法,在天竺聲名鵲起。

之後,玄奘帶著大量經書回國,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於當年六月就開始轉譯佛經。為了方便他工作,唐太宗還在長安城內為他修建了大慈恩寺,設立翻經院。你可以看出當時皇帝對玄奘是有多麽的重視。

唐高宗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廟的西院修了一個五層的寶塔,存放從天竺帶回的佛經和佛像,這個佛塔就是今天西安大雁塔的前身。玄奘一生共轉譯了七十幾部佛經,這些佛經後來還傳到了北韓,日本和越南,為佛教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無論是鳩摩羅什、法顯還是玄奘,都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大量的經卷帶到中國,轉譯成漢語。

04

關於玄奘為什麽還要西行?

我們經常會想,在玄奘之前,中原已經有了達摩祖師,唐玄奘為什麽要辛辛苦苦地跑去印度取經呢?這就要講到佛經的轉譯和版本問題了,跟達摩的思想是否正宗關系不大。

今天中國人讀到的佛經,基本上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鳩摩羅什轉譯的,另一個是玄奘轉譯的。由於佛經的原文很難理解,因此鳩摩羅什在轉譯時兼顧了經文原意和文字的流暢性,他的譯文可讀性和文學性非常好,而且常常采用四字一句的譯法,被稱為「譯經體」,也就是意譯佛經。

不過,也正因為是意譯,所以研究佛法的人無法透過鳩摩羅什的譯文想象出原文。因此,後來玄奘不辭辛苦取來了真經原文,然後在大慈恩寺轉譯。玄奘譯本的特點是直譯,譯文和原文一致性更好,解決了原文的問題,因此很多研究佛學的人會讀他的版本。

今天,人們通常稱玄奘轉譯的經文為新譯,鳩摩羅什的為舊譯,比鳩摩羅什更早的為古譯。由於鳩摩羅什的轉譯好懂,今天咱們讀到的佛經很多都是他的譯本。比如咱們熟悉的【金剛經】的名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他轉譯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