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如果你覺得內耗太多,不妨讀讀王陽明

2024-07-16國風

面對越來越卷的當下,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困惑:

是選擇「躺平」?還是選擇「繼續」?

有人說,自己是既「躺不平」,也「卷不動」。

很多時候,我們無從選擇,是因為內心失去了平衡,沒有了方向。

王陽明說:

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花開花落,雖由花自己決定,但能否觸動你的心弦,卻取決於你的內心。

如果你正內心不定、焦慮內耗,不妨讀讀【心學的誕生】。

王陽明悟道前,也曾迷茫、失落,不知何去何從;悟道後,方向明確,內心平靜堅定,不被外界所擾。

心是萬物的主宰,試著在心上學,在事上練,或許能讓我們在內卷中,看到前行的方向,找到行路的方法。

點選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在心上升維,定自己

愛因史坦說: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一個層次。只有當你的心智提升後才能解決低層級問題。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當一個人擁有高緯度的視角,就會對當前困境有不同的認知,能夠內心堅定、坦然面對。

王陽明少年時曾三次參加科考,二十八歲才考中進士。

前兩次未能考中,同學因為落榜而感到羞恥,他卻安慰道:「世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

他認為考不中了心就會動,才是應該羞恥的。

後來做上官後,王陽明又因得罪宦官被流放到貴州龍場驛,一片破敗和荒涼,連房子都沒有。

但就是在這裏,他從經歷病重、見過生死、艱苦生存,到與當地人和諧共處,生活越來越好的轉變。

同時也明白了: 遇事根本不需要外求,解決的方法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在這個過程中,他得到了快樂,忘記了憂愁,豐富了精神,最終悟道,創立了「心學」。

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以何種心態面對,決定了不同的結局。

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人生前半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誰能想到命運急轉直下,讓他意外確診了漸凍癥。

命運把他高高地托起,又重重地摔下,而他不願意靜靜地等死,他要抗爭,要為全國2000多萬漸凍癥患者尋找生的希望。

他一邊忍受病痛的折磨,一邊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資源,搭建數據平台,推動藥物研發和臨床實驗,成立信托慈善基金。

有人說他像一只撲火的飛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我卻看到了他用生命在照亮茫茫的夜空。

他的內心超越了個人生死,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用行動在實作心中的理想。

正如王陽明詩中所寫:「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生中最大的困難、絕境,往往能給予內心最大的滋養。


一旦內心超越了,心就定了,現實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當內心強大、堅定、超脫,就不會搖擺不定、慌亂無措,就能從容應對。

點選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在事上降維,接底氣

【道德經】中有句話: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無論什麽大思想、大計劃,都需要靠一個個小的行動去實作。

王陽明在龍場棲身之後,面臨最迫切的問題是斷糧,沒飯吃。

為了生存,他開始一點一滴地開始學農、親自耕種。

後來,看到自己種下的作物終於茁壯成長,他內心感到快樂的同時還增添了一份篤定。

悟道之後,王陽明還修建了「龍岡書院」,並身兼數職:招生、講學、組織考試、進行教改。

此後,「龍岡書院」從無到有,再到名聲大振,也讓他擁有了強大的自信和底氣。

當時有位知州不懷好意,指使手下扮成地痞去書院搗亂,被打跑後還向上級告黑狀,要王陽明磕頭道歉。

王陽明卻堅稱自己沒錯,絕不道歉,也正是因為這份大義凜然和強大氣場,讓對方此後不敢再找他的麻煩。

人生就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專註、認真地做好當下的事,才會在面對刁難、阻礙和困難時,有底氣面對,迎接更大的挑戰和機遇。

企業家曹德旺18歲開始學做生意,倒賣過香煙、木耳,做過果苗推銷員。

有次跑業務時,他發現整塊玻璃價格便宜,做成水表玻璃卻很貴,便打算做水表玻璃。

廠子建成後,因屬於國有企業,曹德旺只能在廠裏做個小小的采購員。

後來隨著政策出台,他抓住機會承包了連年虧損的玻璃廠。實行計件薪資,促成行業標準統一,僅一年玻璃廠就扭虧為盈。

1986年,他又發現汽車玻璃因依賴進口售價昂貴,認為這是商機,開始建廠生產汽車玻璃。

僅用8個月生產出的汽車玻璃,價格是進口玻璃的1/3,第一年盈利100萬。

為了擴大生產,他又一年後成立了福耀集團,逐漸發展世界最大的汽車玻璃制造商。

正是因為不怕吃苦,踏實肯幹,在小事上不斷積累的信心和實力,他才能在發現機會時,有底氣敢於嘗試,不斷突破。

人生種種事宜,細說到底,不過是一件件小事的累積。

身處困境,踏實做好眼前的、手下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最終幹成大事。

在完成小事上不斷積攢內心的掌控感和自身的實力,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突破瓶頸。

點選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要胸懷溝壑,更要低下頭做事

作家路遙曾說:既要腳踏實地於現實生活,又要不時跳出現實到理想的高台上張望一眼。

唯有向下紮根,方能向上生長。

面對內卷的當下,不妨重溫一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找回內心的力量:

(1)知行本為一體,不空想不盲動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但生活中,我們經常將「知」與「行」分開來看。

有的人做事不經思考琢磨,隨著性子去做,這時要強調「知」才能行得正確。

有的人只是漫無邊際的想象,不肯踏實實踐,必須強調「行」,方能實踐出真知。

想要避免「空想」和「盲動」,需要知行合一。

比如做一件事,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麽,為什麽做。

如果這件事是自己應該且必須做的,就把全部註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愉快地去行動。

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心不在焉,馬上把心思集中到當下的事情上;發現自己不願意思考,只是蠻幹,就停下來,想清楚再去做。

尋找「知」的過程,就是行動的辦法;而實踐的過程,又是對「知」的提升。

知行相融為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要心懷理想,又要踏實肯幹。

(2)去除心中雜念,專註做事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想做成一件事,最大的阻礙就是雜念太多。

做事前,先找秘笈、捷徑;不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想馬上掙到錢;剛開始行動就想要有收獲……

這些雜念導致了我們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只看結果忽略過程。

而高手認準一件事,只想把事情做好,沒有抱怨、內耗和算計,最後收獲滿滿。

去除雜念,專註於做事的過程,需要我們多思考:

做好這件事需要什麽條件?哪些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應該從哪裏開始?……

根據這些思考,制定出可行計劃。

不論計劃是否完美,開始行動,在行動中不斷總結、修正、完善。

(3)內心平靜堅定,不受外界幹擾

【莊子】有雲: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一個人對自身與外物的區別有深刻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麽、該做什麽,就會將內心與外在的煩擾分開。

人一生會面臨很多選擇、變故與得失,如果不能堅守內心的信仰和追求,就會迷失自已,患得患失。

有誌者自有一種定力,不會因外界環境而影響自己,一心在修煉自己、提升自已上下功夫。

你的心是怎樣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

看淡榮辱得失,內心寧靜堅定,把握正確方向,才不會受外界影響。

面對機遇,敢於嘗試;面對困難,敢於挑戰;面對懷疑,敢於堅持。

點選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寫在最後

很喜歡一句話: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人生有兩條路,有限的是腳下的路,無限的是心裏的路。

腳下的路要走的至實至為,心裏的路要修的至誠至善。

實作內心超越,提升認知水平;堅持腳踏實地,增強底氣自信,方可走出內卷的困境,找到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