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清照的一生情感,從名媛流落民間街頭,憂國憂民成就千古傳奇

2024-02-20國風

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詞人,不僅提出了「別是一家」之說的詞論, 更是給後世讀者留下了不少優美的婉約詞作,備受推崇。

每位詞人的詞作要有獨特的藝術個性,不能千人一面,要有獨立的藝術風格、藝術品位。酒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它常常和愁密切相關。 借酒消愁,趁酒抒懷,曹操、李白等大詩人莫不如此。

在更多的古詩詞中,酒基本是男人的專屬,但李清照卻一反常人,不僅飲酒,還在酒後寫了不少詞作。

據統計,李清照寫作與酒有關的詞大概有16首,涵蓋了從少年到晚年整個時間段,時間跨度大,情感豐富多樣,研讀她的這些飲酒、醉酒詞, 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李清照的情感發展和心路歷程,更有助於我們認識真實的李清照。

出嫁前閨中少女的歡樂和多愁善感

詞有多種稱呼,如「曲詞」「曲子詞」「長短句」「詩餘」等, 詞原本是配樂演唱的,「因為詞在初起的時候,本來就是那些個詩人文士寫給美麗的歌女去歌唱的歌詞,沒有想把我的思想懷抱理想意誌都寫到詞裏邊去。」

它產生之初,主要內容是描寫閨中女子梳妝打扮,閑愁思緒的,因風格綺靡,選材狹窄而備受指責,尤其是剛開始都是一些男性作者,大量寫作「花間詞」,廣受質疑。 李清照寫自己少女時代的往事,沒有避諱和遮攔,完全都是自己真情感的自然流淌。

李清照的出身不錯,父親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生母和繼母都是舉足輕重的官宦家庭的後代,其家庭文化氛圍濃厚, 因此,少女時期的李清照不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遍讀經史子集,積澱了雄厚的文化基礎,也有著輕松快樂的美好愉悅的生活。

在其醉酒詞中有幾首就是寫這種少女無憂無慮和惜花傷春、多愁善感的。先看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趙明誠。據推測,這首詞大約寫於李清照十六歲時,應為其結婚之前的作品。 「常記」一詞表明,這是在回憶一次難忘的遊玩,也說明這次遊玩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這次應該是酩酊大醉,景色也很優美,玩得很盡興,連回去的路都找不到了。 雖然沒有寫遊玩的具體過程,但「興盡」才回去,且夜色中著急回家還不小心把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想到這樣的畫面,估計作者自己都會忍俊不禁。

爭渡,爭渡,大概是急於想要找到出口,喧嘩聲、劃槳聲直接驚起了棲息的一只只鷗鷺,給歸途增添了更多歡聲笑語。 這次的醉酒,把主人公的那種活潑、灑脫、調皮、任性、天真,又迥異於閨中女孩的矜持,用寥寥數筆,刻畫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

還有一首【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寫了飲酒和醉眠的少女閨愁,沈醉和意境相互交織。 「……反襯的是閨房的空寂和冷清,於是陡增了女主人心中情感無所依歸的悲涼,小詞把無行跡可求而又難以言說的幽閨之情表現得極為含蓄、深沈。」

婚後對外出求學和為官丈夫的無盡思念

李清照嫁給趙明誠,是門當戶對的選擇,不僅兩家地位顯赫。 門當戶對,而且李清照博覽群書,才華出眾,兩人也很有共同語言。

我們熟知的「讀書潑茶」的典故一方面說明了二人的文化水平應該屬於同一層次,有著超越普通人的文化修養,更能說明夫妻二人關系的親密, 這也就能夠說明為什麽趙明誠外出求學和做官的時候,李清照在家是如此思念他了。

在【訴衷情】(枕畔聞梅香)這首詞中,李清照酒後如此表達這種相思: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蕊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時。」

酒醉後來不及卸妝就和衣而睡了,半夜又被那濃郁的梅花香氣所熏醒,只是這獨守空房的夜晚的孤寂,讓人惆悵無限,百無聊賴。怎樣打發這虛空的時間呢? 只能是用手揉搓著殘廢的花瓣,聞聞手上的余香,來消磨這無聊的時光。

丈夫外出求學的日子,作者真是度日如年,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那相思之苦。 我們非常熟悉,推崇的名作【醉花陰】更是把這種愁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歷來備受推崇,除了詞本身的優美外,更為大康寶道的是關於它的故事: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元·伊世珍【瑯嬛記】)不管這個故事是否真實, 但至少「莫道」三句已成為千古名句,被廣泛傳誦。

這首詞大概寫於二人在青州時期,一天趙明誠外出到仰天山遊玩,未能及時歸家,恰巧這天是重陽佳節,作者倍感相思之苦,百無聊賴的李清照, 本是喝酒賞花打發時間,卻不承想,陣陣花香,濃濃酒意,更添思念之苦。

「詞中對丈夫的思念、對丈夫的愛戀深沈而執著,相思物件明確而具體,……李清照的相思詞常常是雙向的思念、互相的牽掛。 苦澀的離愁中有彼此牽掛的甜蜜慰藉,有心心相印的幸福感。」

就算丈夫只是短暫的外出遊覽,李清照也不乏酒後表達相思, 【念奴嬌·春情】(蕭條庭院)是一首典型的閨怨懷人之作。

這首詞寫於作者三十三歲時,春天三月初,趙明誠外出遊覽距青州較遠的名剎靈嚴寺, 獨自一人在家的李清照深閨落寞,寡歡聊賴,寫下了這首詞,來思念不在身邊的丈夫。

開篇用了三句來寫環境氣候,充滿蕭條荒涼冷寂氛圍。 寒食將近,嫩柳漸漸變為深綠,各種花也競相開放,春天又是各種惹人心煩意亂的天氣。 這種聊賴的時候,寫了詩篇,喝了醉酒,可一旦醒來,心裏無盡的思念,即便有千言萬語跟誰傾訴,向誰寄托。

連日來的春寒料峭,錦被生寒,攪亂得連夢都做不成,這晶瑩的晨露,湛綠的梧桐葉,滿滿的春意,太陽已高,時已不早,應該又是一個美好的天氣吧。

只是再美好的時光,即便是「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但畢竟相愛的人不在身邊,那種思念的愁苦,真是「舴艋舟」也載不動那麽多的愁苦。

丈夫遠去他鄉赴任,留下我一個人在家裏獨守寂寞,心煩意燥,這一年,自己瘦了好多,當然不是過於悲秋,也不是喝酒傷身所致。 什麽都不想做,沒有辦法把他留住,只能看著他遠去的背影,默默凝眸,添了新的相思之愁。

丈夫去世後的懷念追思之愁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有共同語言,兩人不但能談論詩詞,有著生活的情趣,李清照也曾跟隨丈夫輾轉多地赴任,更是與丈夫一起收集整理金石文物。 因為李清照是一位才女,因此,她對丈夫不像古代普遍存在的依賴關系,她和丈夫的交流更多是思想趨合與共鳴。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趙明誠身染重疾病故,時年李清照四十六歲。 丈夫的去世,對李清照是個很大的打擊,從此她的生活裏,與酒有關的詞作中,更多了一層對去世丈夫的懷念。

雖有爭議,但【憶秦娥】的酒後相思之情卻是沒有疑義的。「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陳祖美先生認為此詞作於建炎三年深秋,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後, 是一首悼亡詞還有認為作於建炎元年南渡之後,也有學者考證是作於大觀二年(1108)重陽,是相思懷人之作,莫衷一是。

寂寞梧桐的衰敗蕭條景色中,作者借酒來應和這蕭颯的秋風,以此消磨難耐的黑夜和對故人的思念。

【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的藝術特色,後人已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無論是首句七個疊詞的連續運用, 還是酒、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的大量使用,都恰當地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

南渡後的李清照,國破夫亡,大家小家同時失去,一個弱女子受盡了諸多磨難。 人生晚年的淒涼感時時縈繞在作者心頭。這首詞與之前的青春年少時「為賦新詞強說愁」和思念遠方任上的丈夫的心境完全不同。

那時春天的「乍暖還寒」,淡酒之後的「許多愁」,都是百無聊賴中,對春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追捧,對丈夫「一日不見如三秋」的思念, 而如今,當一切成為往事,只能回憶時,看到飛過的雁而傷心,見地上堆積的黃花而心碎。

雖然以前是「人比黃花瘦」,但現在卻是「憔悴損」,加之細雨的侵襲,這黃花的生命應該就是終結了,而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國破,家亡,夫死,一切都隨風逝去,自己何嘗還能再經歷哪怕一點點風雨呢。

這與林黛玉葬花是多麽相似,既是葬花,說的又何嘗不是黛玉自己。葉 嘉瑩先生在講到李清照的這首詞時說:「她的詩跟她的詞真是不同,她的詩寫得非常典重,非常文雅,可是她的詞裏卻用了很多新鮮的、俏皮的字,創意出新,這是李清照的一個特色。」

李清照作為一名情感豐富的詞人,與丈夫有著這麽深厚的感情基礎,丈夫的故去, 帶給其無盡的悲痛,這種陰陽兩隔的愁思,註定會在飲酒後的麻醉中一次次回憶和記起。

南渡後晚年的家國淒涼之愁

梧桐表相思,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出現不止一次,如「梧桐更兼細雨」。【鷓鴣天】中同樣使用了「梧桐」意象:「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此詞作於建炎二年的重陽節,此時,趙明誠還在江寧知府任上。詞作寫醉酒後的鄉愁,寫景蕭蕭,百無聊賴中觀看日影一點點滑落,借用王粲之典,書寫自己愁情更長。

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倒不如學陶淵明,醉酒一場,暫時忘卻煩惱,也不能白白辜負了東籬盛開的菊花。整篇情緒低落,悲涼,抒發對故國的綿綿不盡之愁思, 可以說,既有家國愁情,亦隱含有身世之嘆,淒婉之情令人感慨。

結語

綜上所述,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交替之際,作為「南渡詞人」, 她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變故,詞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在她的「醉酒詞」內容表現和情感表達上體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