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山海經中能重生的無啟人,上古「永生」之謎!上古神話那些事-165

2024-03-02文化

01

1972年,震驚世界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被發現,1973年底三號漢墓的神秘面紗也被徐徐揭開。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帛書和竹簡,其中帛書共計有20多種,約12萬字之多。它們絕大部份是古代中醫學的著作,雖然是漢代漢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與墓主人一起被埋入地下的,但是它們的成書年代很可能還要古早得多。

馬王堆帛畫

在這批國寶級別的古籍中,有一張不太引人註意的帛書,而就是這張帛書,將可能幫助我們解開一個華夏上古神話中令人困惑已久的謎團。故事,還要從一本唐代的奇書說起……

神秘的不死族

02

酉陽雜俎

唐代的【酉陽雜俎】,一般被認為是一本囊括了各地奇聞怪物的博物類筆記小說。雖然被定義為小說,但是它在記敘離奇故事傳說的同時,還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唐朝及以前的珍貴歷史資料和民間風情。

而就在這本書中,有這麽一段神奇的記載,原文說:

無啟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為人。

無啟民

大意是說有一種人被稱為「無啟民」,他們像原始人一樣居住在洞穴中,但是既不去捕獵也不用耕種,只需要以土為食就可以維持生命。更神奇的是,他們死了之後心臟並不會停止跳動,只要把它重新埋進土壤裏,這些跳動的心臟非但不會腐朽,經過許多年以後還會重新變回一個新的無啟人。

這種離奇的記載倘若放在唐朝可能還有人相信,今天的我們看來無非就是兩個結論:要麽凡事不解外星人,要麽就是當時人的奇思怪想、天方夜譚。不過【酉陽雜俎】中的這段記載,還真不是唐朝人臆想出來的,在一部更古早的古籍中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記載。

博物誌 張華

西晉博物學家張華的代表作【博物誌】卷二,也有一段關於無啟人的記載,這段內容一共二十三個字,可以說和【酉陽雜俎】中的記載幾乎毫無二致。

無啟民,居穴食土,無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還化為人。

唯一的不同點是,【博物誌】中還記載了無啟民的另一個離奇特征—「無男女」,沒有男女性別之分。既然沒有性別區分,當然就無法實作兩性繁殖,也就不能繁衍下一代了。但是無啟人又何須繁衍下一代呢,他們的心臟能夠埋在土裏百年之後重新變化成人,堪稱是神話傳說中永生的「不死族」。

那麽問題就來了 ,西晉【博物誌】中記載的無啟人究竟是古代的流傳,還是當時人的臆造呢?比【博物誌】稍晚的東晉著名訓詁學家郭璞,也曾經提到過神奇的無啟人,他是這麽說的:

其人穴居,食土,無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朽,死百廿歲乃復更生。

郭璞

郭璞的說法和【博物誌】大同小異,而且年代更晚,本來並沒有什麽參考價值。然而這位郭璞先生最被人知曉的是給上古奇書山海經作註,這段記載正是來自於他對山海經的一處批註。【山海經·海外北經】開篇的第二句就說到:

無綮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綮。

長股國

說在長股國的東面有一個無綮國,那裏的人都「無綮」,「無綮」是什麽意思書中沒有說,關於「無綮」人的其他細節也是只字未提,更遑論什麽不分男女、心臟不死百年重生這些內容了。那麽郭璞先生為什麽認為此「無綮之國」就是彼「無啟國」呢,首先大概是發音相同的緣故,其次是因為郭璞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我們稍後會說到。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了另一個奇怪的國度,一般被研究者認為也是後世所流傳的那個無啟國,原文是這麽說的:

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繼無也同無繼,這在山海經另一處中有所記載,說有一種被稱為無繼的人,他們不食五谷只以空氣和魚為食。無繼被研究者們認為是後繼無人的意思,這倒是和郭璞所說的無啟人不分男女相符。無繼人以空氣和魚為食,這與郭璞所說的「食土」不盡相同但略有相似之處。吃魚能填飽肚子我們尚且還能理解,「食氣」又是怎麽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無繼人都姓任,是「無骨」之子,那麽這個「無骨」又是誰呢?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原來這個叫做「無骨」的來自牛黎之國,是儋耳所生。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又說:有儋(dān)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

儋耳

原來儋耳是一個族群部落的名字,儋耳極大可能是這個族群的首領,他是「禺號」所生。儋耳國的人都姓任,無繼人也姓任,這就說明無繼人是儋耳之後沒有問題,上古奇書山海經誠不欺我。那麽「禺號」又是誰呢?

禺虢

大名鼎鼎的四海神之一,東海海神禺虢還有另一個名字就是「禺號」,他是遠古東夷大神帝夋之子。至此我們基本上就把無繼人的祖先世系捋清楚了:帝夋生禺號、禺號生儋耳、儋耳生無骨、無骨生無繼,無繼人原來是大神帝夋的直系後人。

郭璞先生認為無綮的綮字是肥腸的意思,無綮就是無腸,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海外北經】中的無綮,通的是另一個 「䏿」字。【說文】中說:䏿,腓féi腸也。這個「腓腸」並不是肥腸,而指的是小腿肚子。也就是說【海外北經】的無綮國並不是無啟國,而是其人沒有小腿的奇怪國度。原文說無綮國在長股國東,所謂長股是大腿很長,長腿國的旁邊是一個沒有小腿的國度,類似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很常見,符合全書的語言習慣。

而郭璞所說的無腸國,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大荒北經】中說:

又有無腸國,是任姓。無繼子,食魚。

原來這個無腸國就是無繼所生,也姓任,也以食魚為生。所以郭璞先生不僅把無繼當成了無腸,還把【海外北經】中沒有小腿的無綮國當成了【大荒北經】中的無繼國。

稍加留意我們不難發現,從儋耳食谷,到無繼民食氣、魚,再到無腸國食魚,這條家族線的食物一直在發生變化。最特別的,是無繼民的所謂「食氣」。那麽「食氣」究竟是什麽涵義,它與後世所流傳的那個神異不死族之間又有什麽關聯呢?

漢墓遺書

03

視訊開頭提到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一張不太引人註意的帛書。這幅帛書寬50厘米,長140厘米,由三個部份組成。帛書最左邊描繪了44個衣著各異的人,正在做著各不相同的導引動作,他們中有男有女年齡似乎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些人手中還拿著器械。

【導引圖】

在大部份人的旁邊配有文字,標示出導引動作的名稱,比如「仰呼」、「以杖通陰陽」等等。這幅畫被稱為【導引圖】,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兩千多年先人們的健體場景,堪稱是華夏目前已知最早的體操圖。

馬王堆帛書

【導引圖】的右邊有一段空白,緊接著是二十六行殘缺的文字,經過解讀之後發現:這段文字包含了兩部份內容,其中十八行是一部論述人體經脈的醫書,後來被命名為【陰陽十一脈灸法】;另外八行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卻谷食氣篇】。

【卻谷食氣篇】

所謂「卻谷」就是不食五谷,又叫絕粒、休糧;而「食氣」,字面意思看來就是透過呼吸來吸收自然的真氣。【卻谷食氣篇】正是告訴人們如何正確地「卻谷」和「食氣」,從而實作長生乃至他們所期望的「永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篇漢墓遺書究竟記載了些什麽內容。

【卻谷食氣】篇首先講的就是「卻谷」,書中說「卻谷」並非什麽都不吃,而是需要按照規律定量食用一種叫做「石葦」的藥草。服用規律是這樣的:每月初一,服食一節石韋,以後每天增加一節劑量,直到十五天為一個階段;十五月圓以後,每日再減少一節,到月底時又恢復到月初的劑量。簡而言之,就是根據月亮的陰晴規律,確定每天服用石葦的劑量。

石葦

書中隨後說到,「卻谷」時人的身體會產生不適感,這時就應該輔助以「食氣」,具體而言就是呴xǔ吹。所謂呴吹,就是在每次呼氣時,先用呴法呼出胸中的暖氣,然後在呼氣一半時閉上口,改用吹法將胸中的余氣排出,吸氣則保持順其自然。呴吹需要在每天臨睡和早上起床後進行,對於20歲的人來說,每天早晚各做20次,每間隔兩天改為只在晚上作200次,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次數也相應增加。

此外書中還記載了食氣中的忌諱,比如需要註意四時氣候的變化,註意寒暑濁氣的傷害,以及對於食氣時間的選擇等等,堪稱是一本「食氣」的實操方法指南。

在同樣出土於馬王堆3號漢墓的竹簡【十問】中,更是把食氣的要求做了詳盡的論述。【十問】第四篇「黃帝問於容成」中說,一天分朝、晝、暮、夜四個階段,早晨食氣時,在每次呼氣時都深深地呼出胸中陳氣,力求排除幹凈,並吸入新鮮空氣令其深入體內,所謂吐故納新;白天食氣時,每次都要輕微地呼吸,這樣可以增強聽力和視力,使精神旺盛不衰、不患疾病;晚上食氣時,每次呼吸要做到深長而緩慢;深夜食氣時,保持固定的睡臥姿勢,呼吸要深長而緩慢、順其自然。

由此可見,山海經中關於無繼人「食氣」的記載,並非子虛烏有。至少漢朝時,「卻谷食氣」已經成為大眾能夠自行使用的公開知識了。那麽問題又來了,「食氣」之人最終又能達到什麽效果呢?

王遠知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王遠知的修行者,一直都在修煉「食氣」之術,長期以靈芝和白朮zhú等為食、不食五谷,後來活了100多歲。據說他百歲時依然步履輕捷、須發烏黑。更神奇的是,傳說他的須發能在黑白兩色之間自由切換。

舊唐書

王遠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朝上清派茅山宗的一位著名道家人士。隋唐的幾位帝王楊堅、楊廣、李淵、李世民都曾經慕名拜訪過他。當年見隋煬帝楊廣時,他的須發忽然由黑變白,把楊廣嚇得不知所措。可是王遠知剛一離開,他的須發又恢復烏黑如常。

最後,王遠知活到了107歲(528年-635年),也有人說他活了126歲。他死前給兒子王紹shào業的遺書中說:「你年紀六十五歲見天子,七十歲見女性君王。」後來,王紹業六十五歲被高宗召見、七十歲被武則天召見,皆如王遠知所言。

宋史

【宋史・隱逸傳】中記載了宋初武當山九室巖的道士陳摶,說他「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杯」。陳摶同樣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融儒、釋、道三教之學說於易學之中,創立了「先天易學」,著有【無極圖】和【先天圖】,他的學說是宋代理學的重要組成部份。

陳摶

陳摶

陳摶自創了一個獨特的睡功,可以一覺睡一百多天不醒,醒來之後精神飽滿神采飛揚。據說後周皇帝柴榮,有一次曾把他關在房中察驗他的睡功,一個月之中陳摶不吃不喝都在熟睡之中,柴榮從此深信不疑,大為嘆服。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陳摶仙逝於華山張超谷石室,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除此之外,【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過張良曾用導引、辟谷治療疾病、習練輕身之功;【漢武帝外傳】中記載過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葛洪在他的【抱樸子內篇・雜應】中說:「余數見斷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等等等等。

卻谷食氣之法,現在已知最早在楚國流傳,屈原的【楚辭】中就曾經提到過食氣。後來經過道家的吸收和發展,變成道家養身甚至所謂「修仙」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回過頭再去看【山海經】中對無繼民的記載:無繼民的祖上儋耳是「食谷」的,但是到了無繼民時「食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食氣、食魚」。那麽諸君,有沒有一種可能:無繼民就是最早創造並使用「卻谷食氣」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呢?

【大戴禮記·易本命】中說:「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大戴禮記】

無繼民可能因為食氣而長壽,被當時的先民所傳頌,隨著時間流轉到了兩晉時期,他們就被神化成心臟能百年化人的不死族無啟人。這其中的演變現在已經很難說清,也許是因為民間流傳過程中的神話變異,也許是兩晉時期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心中的寄願吧。

那麽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答,所謂「食氣」真的就是呼吸吐納大自然的空氣嗎,這個「氣」真實的涵義又是什麽呢?

04

所謂的「氣」,並非是單純的大自然中存在的空氣,在古代先人的世界觀中,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透過呼吸和飲食所產生的能量,而這個能量就是維持人體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中醫中所說的「氣血執行」的那個氣,指的就是這個能量。

古人認為還有比這個能量更為高級的能量,也是用一個字來描述,和「氣」字發音相同,稱為「炁」。

炁在中古尤其在道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視為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是宇宙生命的原始能量。在道教世界觀中,炁代表無極,是先天之炁,與道體類似,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而氣則是後天之氣,是炁所催生並為炁所驅使。

古人認為世界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炁即存在於大宇宙和小宇宙之中。所謂「食氣」並非字面上「不吃不喝僅僅透過呼吸空氣來獲取養分維持生命」的意思,而是透過呼吸吐納之法來打通小宇宙之炁和大宇宙之炁的連線,獲取大自然的能量,對內達到身心合一,對外則實作我們常常所說的「天人合一」。

說到這裏,我們就基本能理解古人「食氣」的內涵:透過呼吸大自然真實存在的氣,來聯通人與大自然之炁,從而透過炁來調理身體內抽象的氣,實作人體機能的和諧高效運轉。

所以,所謂「卻谷食氣」絕不是簡單愚蠢地斷食、絕食,其背後有著豐富而深奧的文化內涵,是古人對於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聰明的諸君請切勿盲目模仿。

【莊子・逍遙遊】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這是古人對於「卻谷食氣」的終極幻想,莊子將這個幻想化成了筆下姑射山上「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仙子,這就是我們後世看到無數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神仙的鼻祖。而山海經中可能曾經真的「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無繼民,則早已被深深地掩蓋進歷史的塵埃之中。

喜歡上古神話故事的朋友們,可以關註我的上古神話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視訊,我是只說自己觀點的大臉怪,謝謝您的觀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