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他們探討得越激烈,我就越清醒

2024-06-01文化

面對困惑和難題,陳嘉映展現出一種令人羨慕的松弛感,這正是當代人在【解釋鴻溝】中找到的共情點。

作者 | 李安

編輯 | 丁宇

「你不要以為你的碩士論文除了導師之外誰會去看,有那麽多好書放著,我怎麽會去讀一個碩士論文呢?」

開啟哲學家陳嘉映的個人首部紀錄片【解釋鴻溝】,本以為會被深奧的哲學理論「勸退」,卻在第一集就被這句「大實話」打了個措手不及。

【解釋鴻溝】海報

在論文選題會上,哲學專業在讀碩士生王藝瑩提出了自己的論文題目並闡明了背後的原因。導師陳嘉映卻沒有與她展開一場基於胡塞爾理論的學術探討,而是話鋒一轉,直接地表達了這個「有點傷人」的觀點——研究生花兩年時間寫論文不值得。

他說:「你就是要想,怎麽用最短的時間最清楚地寫一篇能透過的論文,這樣我就有時間去爬山、談戀愛和好好讀書。」 陳嘉映的話通俗、有趣卻充滿思辯的味道,原來肝了兩年的論文沒有眉目,哲學家告訴你還有另外的解決方法——寫不下去就先去幹點別的,好好生活很重要。

在【解釋鴻溝】中,類似的場景和對話並不少見。作為騰訊視訊尤裏卡工作室繼【十三邀】之後的最新力作,片中記錄了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哲學家陳嘉映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動,那些對於哲學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隨著陳老師與不同的人對談,被逐漸打破了。

【解釋鴻溝】海報

陳嘉映和學生們、作家朋友、知名學者聊了很多話題,比如:「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怎麽辦?」「愛情有那麽美好嗎?」「人們對AI產生擔憂的根源是什麽?」「年輕人可以不雄心壯誌嗎?」這些都切中了當代人的煩惱和困境。

跟著節目中激烈的討論一路看下去,原來哲學是這樣套用到生活當中的。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看完【解釋鴻溝】後,覺得豁然開朗的原因,因為它將哲學與生活進行了連結,觸發了當代人的思考與感受,使人們在面對自己的困惑時能夠透過思考找到和諧共處的方法。

沒有高深,生活裏的哲學家是大實話家

【解釋鴻溝】從一場陳嘉映與學生們的見面開始,但對論文的討論過程,似乎與觀眾想象的不太相同。當學生王藝瑩說在過去一年一直在做與論文相關的東西時,他直接地反問:「你為什麽啊?」「從我們一個老年人看不覺得可惜啊?」

於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那一幕,陳嘉映說根本不認為碩士論文應該寫兩年。他用自己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自洽,論文之外還有生活。 從已經播出的五集來看,哲學家勸人自洽真是自有一套,沒有說教,只有大實話。

比如,一個年輕人因為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痛苦,她詢問陳嘉映解決方法。陳嘉映並不否定她在乎別人的評價是個問題,反而覺得:「年輕人應該在乎別人怎樣評價自己,慢慢長大就好了。」 對他者評價的介懷,在陳嘉映看來就是靠時間和「熬」,他坦率地告訴這位年輕人「自己也還在熬著呢」。

再比如,最近GPT-4o的釋出再次引起了關於AI的討論,人類對AI的擔憂,或者更通俗一點——我們會不會被AI所取代?陳嘉映說:「你去讀100年前,150年前的擔憂,在性質上差不多,人類在沒有AI之前,早就開始AI化了。」

來源:【解釋鴻溝】

面對困惑和難題,陳嘉映展現出一種令人羨慕的松弛感,這正是當代人在【解釋鴻溝】中找到的共情點。他有著「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即使已經71歲,仍然不斷地接觸各類人群,進入以往從未涉足的生活當中……這些行為足以打動很多處於迷茫期的人。

那些被困在世俗標準和他人評價構成的玻璃罩子中的人,不僅找到了大膽展示自我思想的支撐力,也握住了與人爭論的「利器」。哲學家所提供的自洽的方法,甚至可以幫人「吵架」。比如,被催婚或是被嘲笑一事無成的時候,大膽甩出陳老師的話,告訴對方:「不要強行給他人灌輸所謂正確的生存意義,沒人有資格教別人什麽才是正確的生活。」

【解釋鴻溝】截圖

看了【解釋鴻溝】,有人為正在迷茫的生活找到些許方向,有人為無法疏解的情緒找到宣泄的出口……這些反饋,似乎都在說明當代人需要保護思考的意義,以此來對抗現實中的殘酷。

說實話之前,先去過真實的生活

在前輩學者錢理群面前,陳嘉映也有自己的困惑。

他說自己有一個聰明、博學又會生活的學生,但沒什麽「雄心壯誌」,學生卻反問他:我可愛善良挺好的,為什麽要有雄心壯誌?

當陳嘉映把這個可以代表很多當代人心聲的問題拋給錢理群先生時,後者參照了魯迅先生對年輕人的一個說法:「年輕人有醒著的,有睡著的,也有玩著的」。於是兩位70、80高齡的老人聊出了自己的結論——睡著的,玩著的,只要是靠自己的勞動活著、玩著,那是你自己的選擇,應該被尊重。但他們自己,還是希望能有人醒著。

【解釋鴻溝】錢理群與陳嘉映

從某種程度上說,面對所有的困惑和焦慮,陳嘉映的回應都是:好好生活,投入其中活出生活的好、生活的真,用真的人格,真的自由意誌,去過一種真的良好生活。

如果在如浪潮般不斷起落的哲思辯論中依舊無法摸清何謂求真,何謂「好好生活」?或者可以把尋找答案的視線移步至【解釋鴻溝】鏡頭裏一些輕松的生活時刻。

看到火流星後興奮不已大笑著歡呼,結束課程後喊著「年輕人都不吃飯,沒人幫他找酒」的陳嘉映;清早分時便坐在電腦前認真寫字的80歲的學者錢理群,傍晚到來的時候會坐在電視前看大頭兒子的動畫片;大部份時間微笑著沈默的葉峰教授,遇到感興趣的題目會激動得面紅耳赤,像個誰都不服的少年……

學者錢理群在看動畫片

【解釋鴻溝】截圖

這些看上去什麽都懂的學者們,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也要吐槽「最近讀書讀吐了」,以及在陳嘉映家裏的冰箱上,列著「幫助降糖的事物,少食多餐,少油」等一系列與飲食有關的tips。

這些鏡頭中頗為生活化的動人細節,正是讓觀眾感慨哲學與生活這麽近的原因之一。

而【解釋鴻溝】的第五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陳嘉映過去30年的生活方式——與學界的聯系較少,與學生的聯系更密切。這些學生大多數仍然在學院哲學體制之內,他們圍繞著陳老師形成了一個體制之外的精神共同體,並且在30年間一直延續著高頻度、高智性水準的哲學討論。

【解釋鴻溝】截圖

不僅是在課堂上,在他家堆滿各式各樣書籍的客廳裏,在飯香四溢的農康寶飯桌上,在觥籌交錯與鄉間漫步時,跟寫書的狗子、跟80歲的錢理群、跟不同年紀的學生……他都在熱烈的和不同人分享並交換著思考、討論著問題,關於愛情,關於未來目標,關於一篇論文所應占據的生命時長,關於尋找意義與求真……

陳嘉映在節目中提到的意義與求真在現實生活裏完美落地,「沒有人有資格教你生活的意義,重要的是你到底信什麽。」

一次「任性」的嘗試

「覺得仍然有希望是嗎?」【解釋鴻溝】剛一開始,陳嘉映就對主創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解釋鴻溝】截圖

那時,尤裏卡工作室已經跟拍了陳嘉映一段時間,開始整理素材並試著剪了剪樣片,但陳嘉映對此還是沒什麽信心,他覺得將這些討論問題的過程和內容呈現給觀眾,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公眾已經不習慣這些東西了」。

這是他從一開始就有的疑慮。2021年,尤裏卡工作室聯系到陳嘉映想做紀錄片時,他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說:「最近學生們要和我商量各自的論文,要不,你們先感受一下?」

陳嘉映給學生輔導論文

對於騰訊視訊尤裏卡工作室來說,【解釋鴻溝】其實是一次「任性」的嘗試。畢竟,做一檔思想類節目,圍觀哲學家的生活,看一群遊走在主流生活之外的「邊緣人」高談闊論……當真有人感興趣?在真正開始之前,這是誰也不能給出回答的問題。節目的「主角」陳嘉映是最早提出質疑的人,也是那個願意和節目組一起試試看的人。

當這檔無法評估命運走向的節目出發後,很多疑慮反而迎刃而解了。 隨著節目的播出,此前「無人問津」的擔心被越來越多不同角度的討論聲所取代,比起看不懂,更多人覺得自己「看得很爽」,在面對很多生活中的煩惱時也能恍然大悟。

【解釋鴻溝】截圖

因為在【解釋鴻溝】中,作為精神充沛的思考者,陳嘉映沒有一概而論地要求迷茫的當代人要如何努力,如何堅定奮發,他一直在以一種理性的、幽默的方式來倡導,要用思考的方式去解答這些問題。

在這個年輕人的發瘋、躺平等「亞健康」精神狀態盛行的時代,這種將哲學深入淺出的與生活連結的方式,對當代人像是一種精神按摩的作用。

「人是透過意義來保護自己的生存。」這句slogan在【解釋鴻溝】的每集開篇出現,當我們隨著節目中陳嘉映的對談逐漸深入後,越來越理解到其中的奧義——是思考讓我們找到與困境和諧共處的方式,保護思考的意義也是在保護生存的意義。

【解釋鴻溝】slogan

陳嘉映在節目裏對「意義」有這樣一段調侃:「很多時候我們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卻因為沒有做成或者沒有好結果而顯得此事無意義,反而是一些沒什麽意義的事情,因為做成了於是被賦予了意義。」

【解釋鴻溝】在洞察社會現實上已經引起了大眾關註,撫平了一些情緒也帶來新的情緒。那麽,回到「意義」的討論中,在當下制作這樣一檔節目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是讓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好好生活」的定義,讓我們有勇氣面對他人的評價,敢爭辯也理解輸贏不是「吵架」的終點,在躺平時願意思考為何而躺,在繁復的生活裏,吃一餐好飯、喝一杯美酒,說不定哪天,就能和火流星來一場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