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畫像石裏的中秋影像

2024-09-15文化

文|張鑫

畫像石是漢魏時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中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是一種精美的石刻藝術。漢代畫像石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等,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重要資料。

神話傳說是漢代畫像石中較為常見的描繪內容,其中不乏對中秋故事的藝術呈現。玉兔搗藥、金烏玉兔、常羲捧月、嫦娥奔月等都是和月亮、中秋密切相關的影像。盡管這些故事大致相同,但妙手匠心的石匠藝術家們卻設計出了豐富多變的影像內容,他們創作的畫像石構圖多變、風格多樣,為我們呈現出精彩紛呈的中秋影像文化。

玉兔搗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兔和明月有著密切的聯系。「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這是詩人韓琮用金烏玉兔的飛走代表日月互動執行,感慨青春不常。其中所提到的「金烏」和「玉兔」,便是三條腿的烏鴉和搗藥的兔子,它們曾是西王母的侍者,在此卻成了太陽和月亮的象征。詩人歐陽修在【答聖俞白如麗雜言】中也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語。畫像石中的玉兔搗藥常出現在西王母影像附近。漢代流行黃老思想,受此思想影響,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養生方式,就是幻想像嫦娥那樣,吃了長生不老之藥後升天做神仙。當然,這種藥凡人是很難得到的,只有西王母才有。為西王母搗制長生不老之藥的就是兩只玉兔。

漢代畫像石中的玉兔搗藥,如同舂米一樣,兩手持杵向石臼中用力沖擊。玉兔動態各異,非常生動,躍動感極強。欣賞玉兔搗藥的影像,靜止的畫面似乎也要動起來。玉兔搗藥為西王母的周圍增添了一種活躍的氣氛,也呈現出仙界的神秘性。

在許多典籍中,都有關於玉兔搗藥的記載。【春秋運鬥樞】曰:「玉衡散為兔。」【山海經】曰:「大池山有獸如兔,鼠首,以其背飛,名飛兔。以背上毛飛去。」傅玄【歌辭】曰:「兔搗藥月間安足道,神烏戲雲間安足道。」【典略】曰:「兔者,明月之精。」【樂府歌詩】曰:「采取神藥山之瑞,白兔搗成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音盤)。」這些典籍的年代各不相同,但是都集中描寫了玉兔故事和玉兔搗藥的傳說,它們也共同反映出玉兔文化在歷史中的傳承關系。

蟾蜍伴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文中提到的玉兔搗藥影像裏,有的石臼被直接放在地上,而有的石臼則被一只蟾蜍高高舉起,蟾蜍雙腿叉開,渾身用力,身子挺立,將石臼高高地舉過頭頂,這般模樣儼然化身為一位大麗仕,詼諧可愛。蟾蜍托臼的影像反映了蟾蜍和玉兔是親密的夥伴,也反映了蟾蜍和月亮之間的密切關系。

【淮南子·精神訓】中記載:「月中有蟾蜍。」漢代劉向的【五經通義】中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這是認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兩種精靈。在畫像石中,太陽中往往單獨出現金烏,而月亮中則有時同時出現玉兔和蟾蜍,有時單獨出現玉兔,有時單獨出現蟾蜍,其中蟾蜍單獨出現的影像較為常見。

1955年陜西綏德征集的畫像石中,有太陽和月亮的形象,它們分別在「周穆王會見西王母」畫面的兩端,其中玉兔和蟾蜍同時出現在月亮中,而金烏單獨出現在太陽中。山東滕州官橋鎮大康留莊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描繪有日月星辰的場景,這是一幅以日月為主體的完整畫面。畫面中鳳鳥載著日輪,月輪之外繞著一條大龍。日輪中刻著三足烏(另一只動物似乎是天狗),月輪中刻著玉兔搗藥和蟾蜍。天空中群星密布,雲霧繚繞,星辰閃爍其中,神鳥翺翔起舞,伏羲女媧為鳳鳥餵食。而在陜西米脂縣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中,金烏和蟾蜍分別單獨出現,代表著太陽和月亮,周圍雲霧繚繞,象征廣闊高空。

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名為蒼龍星座的畫像石,畫面中蒼龍的身軀蜿蜒纏繞,似正在高空飛舞。蒼龍四周分散有十八顆星。畫面的左上方為一輪圓月,圓月中刻有玉兔和蟾蜍,其動態甚是靈動:左側的玉兔四肢騰空,擡頭梳耳,似正在空中飛奔,右側的蟾蜍四肢舒展,背對畫面,身軀扭動,似乎正在空中起舞。該星座由角、亢、氐、房、心、尾、萁七宿組成,這就是古人眼裏的四宮二十八星宿之「東宮蒼龍星座」。整幅畫面元素豐富,動感十足,營造出空中神奇瑰麗的奇異景象。

常羲捧月

中國古代有「羲和主日」說和「常羲主月」說。

據說羲和是天帝的妻子,她是太陽的母親,生了十個太陽。而常羲也是天帝的妻子,她生了十二個月亮。【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常羲在給月亮洗澡,這樣可以使月亮變得更加明亮。月亮有圓有缺,一年中有十二次反復,也就是月亮的生與死。有的學者說,這十二個月亮可能代表著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來源,它與十個天幹合成六十年甲子的「天幹地支紀年法」。

在河南南陽出土的畫像石上,有的將羲和與常羲刻在一起,她們人身蛇尾,分別手捧日月,頭向相反,各占一頭(天幹與地支),兩尾交纏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河南南陽出土了多件繪有常羲捧月形象的畫像石。其中一件畫像石中刻一女子為常羲,人首蛇身,頭梳高髻,身著上襦,有雙爪和雙翼,雙手捧著一輪滿月,月亮內刻有蟾蜍。另一件出土於王莊的常羲捧月畫像石雕刻得更為精致。畫面中常羲將月輪高高地舉過頭頂,身體扭曲,一爪蹬地一爪翹起,似乎正在疾走,長長的尾巴彎曲纏繞。人物周圍還有雲霧、神鳥等圖案,共同烘托出常羲所在的高空。

為何畫面中的神仙不是美艷的女子而是人獸合一的形象呢?據專家解釋,在中國早期神話中,人獸合體、半人半獸的形象極為常見,比如,女媧人首蛇身,西王母虎齒豹尾。這來源於人類早期對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女人被神化的現象多和部落圖騰中的動物有關。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畫像石中也多見對這一內容的藝術呈現。

1964年,南陽小西關出土了一件嫦娥奔月畫像石,石長143厘米、寬60厘米、厚12厘米。這件畫像石後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如今收藏於南陽漢畫館,是南陽漢畫館的鎮館之寶。畫像石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頭梳高髻,身著寬袖長襦,後拖曲尾,雙手前拱,面部表情興奮歡快,雙爪散開,面向月輪呈飛升狀。背景中散布著九顆星宿,雲霧繚繞。畫面左邊有一圓月,月內有一蟾蜍,月亮外側有鋸齒狀環形裝飾物。整幅畫靈動神秘,體現了漢代的天文觀念和人們的信仰,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1999年3月16日,中國郵票總公司發行了【漢畫像石】郵票,全套六枚,展示了全國多個地區的畫像石,其中第六枚就選擇了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這幅精品「嫦娥奔月」。2012年6月,「嫦娥奔月」的拓片還搭載神舟九號飛船實作了太空之旅。

南陽出土的嫦娥奔月主題畫像石共四件,除了前文中提及的最為著名的一件外,其他的幾件也各具特色。比如,一件畫像石畫面左上位置刻有一輪滿月,其下一女子為嫦娥,頭綰高髻,身著寬袖貼身錦裙,裙擺隨風微動起伏,搖曳生姿。飄帶與細長的蛇尾略有纏繞,相映成趣,纖盈舒展。畫面中一人與嫦娥側身相對,後有奇獸長頸、雙首、獨角,乃傳說中四瑞獸之玄武。畫面布局富有平衡和諧之美,飛揚靈動,生意盎然。

如今的南陽,依然流傳著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傳說以及相關的風俗活動。在南陽地區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嫦娥家的大黑牛」故事。據說嫦娥在奔月以前,她家養了一頭大黑牛,有個神仙去赴王母的蟠桃宴,便把大黑牛騙到了天宮,獻給王母娘娘。有一天,嫦娥去天宮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大黑牛便偷偷回到月宮,因此被王母娘娘打入東海受苦。嫦娥疼愛大黑牛,便派遣癩蛤蟆精把大黑牛搭救出東海。王母娘娘知道後大怒,又派遣神兵天將前往捉拿,大黑牛鉆進地洞,被天將封在裏面。大黑牛只好越變越大,但始終沒有撐破地皮鉆出來。從此,平地隆起一座八百裏伏牛山。這就是南陽伏牛山的由來。

欣賞了畫像石中靈動的玉兔、可愛的蟾蜍,領略了畫像石中常羲和嫦娥的風姿,我們不禁被古代匠人們傑出的構圖能力和精湛的石刻技藝所折服。石頭是最堅硬的物質載體,而巧手匠心的藝術家們卻在這些石頭上創造出了最為靈動的藝術之花,開創出精彩而豐富的藝術世界。

欣賞畫像石上的中秋影像,我們也仿佛穿越回了兩千年前的漢朝,見證彼時慶祝中秋的美好時光。時光流轉,鬥轉星移,這些石頭上的美麗圖畫卻亙古流傳,在歷史的洗禮中愈發熠熠生輝,一如中秋的圓月,古人今人若流水,而這輪皎潔的明月,卻承載思念、光耀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