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沒有讀過他的書,不要輕言不喜歡當代文學

2023-12-22文化

許多人第一次認識洪子誠先生,是因為他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一些讀者一書讀罷頭飛雪,驚嘆原來文學史可以這麽痛快。這本書除了對於文學史脈絡清晰而深刻的認識,還有對於文學作品發自生命的體認,而 他始終秉持著謹小慎微的態度,從不妄下一語。

去年的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評選揭曉禮上,洪老師當選為年度致敬作者!「從歷史以及教材」走到現實,人們這才發現,洪老師始終沒有停止閱讀和思考,年逾八旬卻依然文思泉湧、筆耕不輟。

沈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孟繁華教授曾感嘆, 「他從不做高調宣言,從不提出‘新的理念’‘新的口號’,也從來沒有在當代文學‘另起一行’的‘雄心壯誌’。這既是一個學者的自我要求,也是一個學者未被時代學風裹挾的明證。」

這是學者的堅守和努力,但是並不是洪老師的全部,現實生活中,他風趣幽默、低調內斂甚至偶爾顯得有些羞澀,除了研究文學他還涉足詩歌、聆聽音樂、觀看球賽、鑒賞汽車,留下了許多趣聞。

01

撰寫文學史:做不那麽冷漠的旁觀者

提到洪子誠教授,最為熟悉的便是他「一個人的著作」【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它被稱為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當代文學史」,也是奠定當代文學學科地位、影響深遠的著作,戴錦華教授如此評價道,「它最有意義之處,在於它在提供了當代文學特殊的生存方式的描述的同時,還提供了我們把握和進入當代文學史的不同空間」。

【中國當代文學史】2007年英文版先發式

這本文學史是洪子誠教授長時間積累的成果,也是一個累積多次的寫作。他從1978年開始當代文學教學,每次課都要重寫講稿,內容、方式會有調整,也補充新的內容。在這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他不斷發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四五十年代之交的轉折問題,概念的清理,時期特征等,他的講稿也不停地重新整理原來的判斷或者敘述。

他的當代文學課,有意識地和其他的論述對話。 對話不完全是相反的意見,而是討論是否有另外的觀察點和評述的可能性。

1987年朱寨先生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出版,洪子誠教授參加了討論會,他看到了這本書的價值,也看到它的內在矛盾和裂痕:它既有80年代啟蒙思潮的強烈意識,又有「十七年」的革命敘述的架構,這兩個方面不協調地「共處」一個空間中。

於是,洪子誠教授在講課中逐漸地和這兩種不同歷史觀和敘述方式進行對話。一方面,他對革命、階級決定論的敘述有很多批評、質疑,但也不是完全放棄、否定。另一方面,他接受很多啟蒙主義的東西,但從80年代後期開始,對啟蒙主義的主體性等也有質疑、反思。這兩種對話也體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

在講課和寫這部文學史的時候,他認真閱讀了許多資料,作品集、研究論著、理論書,其他的當代文學史,以及【文藝報】【人民文學】等重要的期刊。90年代初,他在日本東京大學教書,資料室有【人民日報】1949年起的合訂本,他搬到研究室翻看,報紙上落滿灰塵,他稱這是「灰塵堵住鼻子的工作」。

資料上的充分準備,加上自己作為「當代」的「親歷者」,有意識地試圖解決別的文學史沒有解決或留下的問題,使得這部文學史在史觀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開創性的價值。

1959年1月編寫【新詩發展概況】,在中國作協和平裏宿舍樓前。左起:殷晉培、劉登翰、洪子誠、謝冕、孫玉石、孫紹振。

在文學史研究上,洪子誠教授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不那麽冷漠的旁觀者」。 不是那麽冷漠,就不是完全的旁觀,也有他的判斷、情感。他認為自己「有時候愛憎並不比別的人弱,而且還難以扭轉。」

但是,在寫文學史過程中,他時刻警惕個人情感、經驗的隨意加入、過度介入。他曾經談到,這些年大家都在談「底層」,底層寫作,底層敘事,自己欠缺「底層」的生活經驗,具有很大的局限。他也因此非常重視材料,重視材料本身的豐富性,重視不同的材料構成的張力。

孟繁華教授表示,自1999年洪子誠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出版之後,有影響的當代文學史著作和教材就沒有再出現。這反映了學科總體研究面臨著困難,但事實上近年來學界一直在研究寫作途徑,討論與當代文學史有關的內容。

「我感覺洪老師對當代文學史的研究現狀是不滿意的,他首先對自己不滿意,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甚至尋找更好的途徑,做出更好的文學史研究。」

【中國當代文學史】截至目前已簽約授權10個語種:英、日、俄、韓、吉爾吉斯、哈薩克、阿拉伯、越南、義大利、印地語;已出版英、日、俄、吉爾吉斯、哈薩克、越南、阿拉伯7個語種。

02

研究「十七年文學」:

努力做一點歷史留痕的工作

洪子誠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於中國上世紀50至70年代,這段歷史的文學過程有過很激烈的爭論和抗爭,有些人甚至為此受苦受難。

賀桂梅教授曾經送給洪子誠教授一本【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書中的「反必勝主義」引起了他的興趣,「聯系到我現在研究的物件,我會說歷史上並沒有必勝者。」

他非常贊賞北大已畢業的研究生吳丹鴻說的話,像洪老師這一輩人,因為看到同時代人為理想而受苦遭難,從而意識到自己有時代的債務,這種債務讓他們無法誇誇其談,於是努力做一點歷史留痕的工作。他感慨道: 「這個學生非常敏銳地說出了我們這些人的責任以及我們的局限。」

洪子誠教授(圖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在歷史寫作上,洪子誠教授努力做一個「旁觀者」。在難以做出判斷的時候,他更願意將不同的陳述、不同的聲音收集起來放在人們面前,供他們思考,讓一時的被批判、被否定的聲音不致過早被湮沒、忘卻;因為「歷史」證明,它們不都是虛妄之言。

他的【材料與註釋】一書處理的是反右、「文革」期間文藝界一些被沖擊的領導人的檢討材料。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和如何使用,需要經過討論和辨析。因為這些人被打成「反黨分子」「黑幫」,檢討材料是在壓力下被迫寫的。裏面提供的事實線索,以及當事人思想、情感的真實性都存在復雜情況。

於是,他以全部用材料和註釋完成自己的文學史敘述和評判的方法,盡量復現、敘述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並將相關材料加以對照,用這樣的方式,來發現它們的價值。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多聲部的敘述:材料寫作者發出的聲音,寫作者另外時間、場合的聲音,事件相關者發出的聲音,以及研究者的聲音。

洪子誠【材料與註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認為,洪老師的歷史記憶停在1956、1957年,這是他三四十年來從事文學史研究、17年文學研究的原動力,由此產生的推動力不僅沒有衰減反而有不斷增強的跡象。洪老師的文章,包括他的大多數論述,很少流露個人感情,這是成熟學者的歷史定義所致。

然而,閱讀【死亡與重生——當代中國的馬雅可夫斯基】一文,程光煒教授「還是聽到了洪老師隱隱跳動的心聲。」他相信在洪子誠教授的學術裏有「我的心靈、我的學術」這一問題:他是五六十年代一代敏感青年中的幸存者,之所以不斷重寫1956和1957年,是這種幸存者身份和意識決定的。

洪老師從讀大學到畢業留校的幾十年之中,很難擺脫這種記憶,他的50年代中期個人史也由此形成。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蘇聯文學既可看做是洪老師開發的一個新領域,也可說是他50年代中期研究史的一部份,他是我們與50年代中期的一個歷史中介,一位朗讀程式。」

他贊嘆洪子誠教授很出色地講述了自己的個人時代,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留下了一部寶貴的思想和學術財富。

03

當代文學的建構:

始終在世界文學的參照中定位自身

去年,北京大學靜園二院舉行了一場主題為「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的人文論壇,這是洪子誠教授提出的新議題,也是他這些年的努力方向。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收入了他努力的成果,這本書圍繞1950-1980年代的中外文學關系研究,論及俄蘇及西歐的部份重要作家、理論家及文藝作品——如馬雅可夫斯基、伊薩柯夫斯基、葉夫圖申科、司湯達、莎士比亞、卡夫卡、阿拉貢、加羅蒂、蘇契科夫等人的作品與蘇聯電影。

洪子誠教授

它們的側重點,是討論中國當代文學在建構自身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外國文學的「資源」。 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的參照中定位自身:一方面,外國文學是當代文學(創作和理論)的重要資源,參與了當代文學形態的生成;另一方面,對外國文學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影響、制約著當代文學的發展方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研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在與世界文學的關系方面,無論資料的搜集整理,還是研究的深入開展,都還存在欠缺。

而當代中外文學關系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在範疇和方法上都與現代文學存在一些重要差異。其中明顯的差異之一,是「文學和世界政治的關系更加直接,包括二戰之後兩個陣營的冷戰,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分裂,殖民地解放、民族獨立運動等,文學更直接、緊密地卷入這些國際政治事件和運動中。因此,這方面的資料整理,如果過於局限文學自身,就無法呈現事情的全貌」。

賀桂梅教授認為,洪子誠教授沒有局限於史料整理和研究,而是從紮實嚴謹的中外文學關系的史料整理和重要文本的重讀出發,以一種共時性世界文學的問題意識,立足中國當代文學實踐的主體性視野,重新探討了諸多重要的當代性文藝與思想命題。

錢理群教授

錢理群教授曾提到,該書的最後一篇【1964:我們知道的比莎士比亞少?】解答了他一直的困惑——自己非常喜歡莎士比亞,卻說不出為什麽如此癡迷於他。

讀了這部著作,他才知道早在莎士比亞400周年紀念時,就有外國評論家說,「對莎士比亞的熱愛、重視,在全世界就是超越國家、語言、意識形態界限的。」而「莎士比亞戲劇、詩歌的豐富、復雜,也為持各種哲學觀點,各種政治立場的解釋者,提供他們馳騁的場地。」

80年代擔任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曹禺的一段論述,也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莎士比亞是「屹立在高峰之上的文學巨人」,他教給我們「認識自己,開闊人的眼界,豐富人的貧乏生活,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幸福,得到享受,倡導人懂得‘人’的價值,尊嚴和力量」。

他也終於明白:莎士比亞對於自己這樣的「碎片化」的存在來說,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存在」。一個無比豐富、無比復雜的,在整體性中「包容了相互沖突的思想、情感、語言」的巨大存在。 他的文學「表達了人類永恒的基本情感」,倡導「‘人’的價值,尊嚴與力量」:這正是他一輩子向往和追求的。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集中鉤沈或討論了外國文學的一些作家作品或理論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影響,透過對整體問題和個案的論述,它極大地深化了當代中外文學關系相關問題的討論,也為文學愛好者進入文學開啟了更多的空間。

洪子誠教授的治學和研究

對你的文學閱讀有什麽啟發?

2位留言讀者將獲得主題贈書一本

中國當代文學史(精裝版)

作者:洪子誠

精裝版核訂全書文獻,並增加3個部份的附錄:【中國當代文學史】國內外各版本列表,國內外相關評論選摘,主要評論篇目索引。新增附錄有助於讀者了解本書的傳播情況及相關的學術議題。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

當代文學如何處理外國文學資源的個案分析。

我的閱讀史

「個人精神史小敘事」,對「文學史大敘事」的鮮活補充和生動闡釋。

讀作品記

讓作品回歸線索紛雜的歷史,以文學史家的洞察力重新閱讀。

-End-

觀點資料參考: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

【洪子誠:「不那麽冷漠的旁觀者」】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 引發學界廣泛關註】

【錢理群談洪子誠新作:努力做一點為歷史留痕的工作】

轉載及合作請發信件:[email protected]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