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最是人間煙火氣

2024-04-01文化

首次註意到這本書是圖書館公眾號上有過推薦,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我退休了,余生的使命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煉,把身體健康的時間延長到極致,盡量不給社會添負擔,不給家人添麻煩,不給自己找罪受。那我倒要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是怎麽告誡我們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

我也被它的推薦語所吸引:這是一本關於食物的小品集,是適合年輕人簡而美的生活風向標。在人生旅途中,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酸西辣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生活也應該如此。當然,當我按照索書號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時,這段推薦語赫然出現在這本書的封底上。

翻開扉頁,又是一段文字:無論你身處人生的順境或逆境,在汪曾祺的文章中總能找到生活的理想狀態:順應天命,通透達觀,始終對生活保持著熱忱和灑脫。正合我意,這就是我一直以來要尋找的好書。

翻開目錄,更是讓我欣喜,是我喜歡的型別,整整齊齊四大塊內容:

小時候處在生活物資匱乏年代,養成了一個習慣,碰到好東西舍不得匆匆吃完,要慢慢品嘗。拿到這本書,翻看了封面、封底、扉頁、目錄後,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不經意間在作祟,我都有點舍不得快速看完這本書了,我要慢慢品嘗。

其實,我想看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曾經在頭條看過一個介紹汪曾祺先生的視訊,被這個可愛的老頭所吸引。當時就想,我一定要看看這個可愛的老頭寫下的可愛文字。機緣巧合,讓我找到【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本書。以後還會抽時間閱讀他的【人間草木】【大淖記事】【受戒】等作品。

看完【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收獲很大。

跟著汪曾祺先生的介紹,學了好幾個家常菜。比如:涼拌菠菜、煮幹絲,尤其是他介紹的豆腐的做法,我都一一做了嘗試,因為我喜歡吃豆腐。比如小蔥拌豆腐、虎皮豆腐、家常豆腐、麻婆豆腐、小炒豆腐、番茄豆腐、砂鍋豆腐等等,如果放在一起,簡直就是豆腐盛宴。讓人高興的是,按照他老人家介紹的方法做出來的這些家常菜確實都很好吃。

我明白了「做人,口味應該寬一點」的道理。我的周邊,有的人不吃辣椒,有的人不吃香菜,有的人不吃羊肉,還有的人幹脆什麽肉都不吃。我常想,不吃這,不吃那,這要錯過多少人間美味呀。好多東西,包括蔬菜、瓜果、各種肉食,剛開始吃可能不習慣,吃著吃著就吃出味兒來了。生而為人,只此一生,要多做一些嘗試,吃東西如此,其它方面亦如此。汪曾祺先生描述自己的口味很寬用了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讓人忍俊不禁,這口味可真夠寬的。言外之意,什麽都能吃,什麽都敢吃。

對待文學作品如同吃飯,口味也要寬一些。寫作者大都喜歡寫自己擅長的領域,任何一個寫作者寫出來的著作或文章,並不全都是金玉良言,只要有某一章節甚至某一個句子能夠引人深思、給人啟發,那就夠了。作為文學作品的欣賞者,我們要各個領域都涉略一些,以拓寬自己的眼界和知識面。

汪曾祺先生寫到茶館對西南聯大的影響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好多城鎮都成為淪陷區,難以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西南聯大長途輾轉,最終落腳雲南,偏居一隅。在躲炸彈的間隙上課、看書。茶館也是學生讀書、寫論文、寫讀書報告的去處。聯大八年,為國家培養了那麽多棟梁。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有什麽理由躺平、擺爛呢!

汪曾祺先生關於馬鈴薯的描寫惟妙惟肖,把我拉回到童年時光。馬鈴薯是我們山西的主要農作物,我們叫「山藥」。離開家鄉好多年了,我現在習慣叫它「馬鈴薯」。春天撒肥、耕地、點種。夏天除草,一般勤快的人家要除三遍草。最好看的時節是初秋,馬鈴薯花開了,大片大片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有藍色的,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雙手一撲,可以捉到蝴蝶,提住兩只翅膀,對著它吹口氣,一松手,又飛走了,很好玩兒。

深秋時節,該從地裏收獲了。刨馬鈴薯是很累人的農活,用鐝頭一苗一苗地刨,一不小心就片成兩半,刨爛的馬鈴薯是不能過冬的,很快就會變壞腐爛。那時候,種的馬鈴薯很多,一家人要刨上十天半月才能結束,還要放到地窖裏儲存起來,迎接冬天。馬鈴薯也是我喜歡的食品之一,所以我會做好多以馬鈴薯為原料的食物:蒸馬鈴薯、馬鈴薯泥、馬鈴薯餅,炒或涼拌馬鈴薯絲、馬鈴薯丸子、炒撥濫子、薯條、水晶丸子、玻璃餃等等。雖算不上人間美味,但也足以解決饑餓年代的肚子問題。

其實,最大的收獲還是汪先生的叮囑,我們要好好吃飯,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煙火氣。一天三頓飯,一年要吃多少頓飯,人活一輩子又得吃多少噸飯,好好吃飯是好好生活的基礎,馬虎不得。我們總是糾結著過去,焦慮著未來,唯獨忘記我們是活在當下的。當下,我們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花草樹木,可以聽到嘰嘰喳喳的小鳥鳴叫,可以聞到桃花杏花的淡淡清香,可以嘗到飯菜的酸甜苦辣鹹,可以感受到輕輕的微風、溫暖的陽光。這就夠了。

所以,吃好每一頓飯,認真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