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辰星讀書/第590天/遊戲

2024-07-01文化

心有辰星 未來可期

今天是辰星讀書陪你學習的第590天

本文一共有兩部份

第一部份:學習筆記

第二部份:美圖分享

閱讀用時:大概10分鐘

追逐金錢和權力的遊戲中,一般你會得到比較準確的反饋。就是說,你如果有成功和進步,周圍的人會鼓勵,羨慕或奉承你,你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有失敗和退步,周圍的人會鄙視和唾棄你。這樣你主觀上一般會用比較高的標準來要求和激勵自己。

但在追逐健康長壽的遊戲中,隨著時間流逝,這個反饋機制會有微妙的變化。一是周圍圈層廝混的同齡人隨著自己身體的衰弱,會把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視為理所當然,無法抗拒,態度漸漸轉為消極和被動接受現實。這樣如果你自己的體能開始下降,你潛意識裏不再把它當成一個可怕的壞事,而是消極的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不去花大力氣抑制甚至扭轉這種下降。

二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四十歲之後,大部份人的社交圈層基本不再增長,社交活動的頻率和力度也不斷萎縮。六十歲以後死亡率慢慢開始加速,聽到更多的事情就是某某人生了大病,患了絕癥,突然去世了,等等。這時候,對健康,體能和長壽的刻意追求,就變成一個容易隨波逐流,周邊缺乏反饋 (不管是鼓勵還是鄙視) 的孤獨遊戲。很多人,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在這種缺乏有效反饋的環境下,容易得過且過,聽天由命,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也不去刻意研究和努力來反制。

當他們駕鶴西去,身後最多收獲幾句「一路走好」之類的無用屁話,也不可能像商學院做案例分析那樣,有研究者認真剖析此人最後二十年的生活細節,他是如何消極的忽視健康,本來有一手好牌,是如何如何打爛的,等等。

頂層目標模型,真的超級好用。

頂層目標模型看起來像一張樹狀圖,它把目標分為至少三層。第一層叫頂層目標,指的是你人生的一些終極大訴求;第二層是中層目標,是頂層目標囊括的幾個大類;第三層是支撐這幾個大類目標的具體執行目標。

可以把這三層一次理解為:戰略目標、戰術目標、執行目標

在某種意義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我們無法解決它們,只能在成長中超越它們。

有沒有發現一個趨勢?

去商場轉了很久,不知道吃什麽了,偌大的商場,幾十家餐飲店,竟然沒欲望吃。最要命的是,每個商場都一樣,品牌都一樣。

站在消費者角度,選擇困難,其實就是商機。

很大的商機

使我們特別的東西也正是使我們孤獨的東西。

——泰瑞·伊格爾頓【理論之後】

當你對一個你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付諸行動時,恐懼會融化。

不願認錯的人一定會成為邪惡的人。當一個人打翻了你的咖啡以後,將不得不在自己做錯了,和你是個壞人之間二選一。

這個人會不擇手段地抹黑你,是你的問題才讓他打翻了咖啡。他只有聯合所有人一起把你推入深淵,才能找回自我的安全感。

最終你會看到,最恨你的人也是最對不住你的人。對壞人沒底線,對好人也不會有底線。

漸漸覺得,最長期的朋友是能夠共讀一些書籍的朋友。透過書籍,相互之間有很深的理解,當你嘗試過這種程度的交流,就很難和以前的同學同事閑聊了。

這種共讀,可以是遙遠的陪伴。就像是有些朋友剛見面,卻因為太多的共同基礎,因此有極高的耦合度,可以迅速深入探討,不需要不斷的對齊前置知識。

也可以是長期在讀書會裏交流討論的朋友,一本書看不出來什麽,但是時間一長,大家聊一本書的時候自然會對比之前的書籍,參照之前的視角,外人看來仿佛在說黑話。化用波伏瓦的名言:「朋友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共通的精神世界讓彼此能夠理解言語,也能夠理解沈默。

「很多人思考的過程大多都是不自主的、自動化的以及重復的。這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靜電幹擾,並沒有真正的用處。嚴格來說,不是你在思考,而是思考發生在你身上。

當你說「我思考」的時候,是暗示你有自主權。它意味著你對這件事情有決定權,在這裏你是有選擇余地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這麽一回事。「我思考」就像「我消化」或是「我迴圈我的血液」一樣,是錯誤的陳述。消化是自己發生的,血液迴圈是自己發生的,思考也是自己發生的。

腦袋裏的聲音有它自己的生命。大部份的人受制於那個聲音,他們被思想占有,被心智占有。因為心智被過去所制約,你因而被迫不斷地重復演出過去。以東方的詞匯來說,就是業力(karma)。」

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地溫和,無異於對所有人不加區分的冷漠。

一個人珍視之深淺,不僅僅要看其所接近的,還要看其所遠離的。

但人們自以為的敢愛敢恨,往往只是自我為中心的雙標罷了。

要像康德提倡的那樣,你對待他人的標準,也應該是希望他人對待你的標準。

我並不總是溫和而寬容地對待他人,我希望你也對我這樣。

可以把認知的廣度看做是達到認知深度的途徑。

越是體會到多樣性,越是感受到對立,越難用簡單的規律總結,這會迫使人們進入更深層的思考。

缺乏廣度的深度,很可能就像是井底之蛙般狹窄的深刻。缺乏深度的廣度,不過迷失在萬花筒中的淺薄廣度。

簡單是終極的復雜,但沒有經歷多是無法理解少的。

讀歷史就像玩沈浸式遊戲,同理心是角色切換按鈕。

如果無法理解其他角色,也無法理解這個角色決策所產生的後果。

一廂情願的歷史人物悲劇式地退場,只能看見主角光環的讀者在歷史中什麽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