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跟著汪衛華老師遊歷非晶世界,領悟科研人生

2024-04-06文化

文 | 張博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近日,科學出版社正式推出了汪衛華老師的鴻篇巨制——。該書洋洋灑灑逾1400頁、共200多萬字, 該書的寫作花費汪老師十數年時間,經過反復修改凝煉才得以完成,可謂篇篇錦繡,字字珠璣。這本書也是汪老師30多年在非晶領域耕耘的總結。這套書透過科普性的文字和精美考究的插圖,從宏觀上介紹了非晶物質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也從微觀上闡述了非晶物質的獨特物性和結構特征;既勾勒出了非晶研究這棵大樹的主幹,告訴我們非晶研究起源,也細繪出了非晶研究的各個枝葉,讓我們知道非晶研究應該到哪裏去。透過這套書,可以跟著汪老師遊歷非晶世界,不僅讓眾多非晶領域的同行跳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使大家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認識到非晶研究的「血肉精髓」,也讓外領域的讀者領悟「非晶之美」「非晶之趣」和「非晶之妙」。特別是,在這套書中汪老師明確提出了非晶物質是常規物質的第四態,並且給出了充分的依據和說明,體現了作者對非晶物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將會對非晶物質的認識和研究提供嶄新的座標。作為汪老師的學生,能夠見證這套叢書的出版發行,我們與有榮焉;雖時常耳濡目染,仍為書中所折射出的汪老師奮進而獨特的科研人生所激勵。

常言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使命感是科研永恒的動力。書中詳述了人類社會利用非晶物質(玻璃)的歷史以及非晶物質在東西方文明發展行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言及近代中國錯過了以玻璃研究為例的現代科學發展契機。特別是書中第二章使用了91幅精美的圖片,系統地介紹了人類非晶物質的利用和研究的簡史,從具有數千萬年歷史的天然形成的火山玻璃黑曜石到現代的最年輕的人工合成的金屬玻璃,從古埃及的玻璃護身符到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玻璃琉璃,從古代吹玻璃工藝到現代的浮法玻璃生產技術,處處都散發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的氣息,讓人流連忘返。書中還專列章節探討了玻璃材料與人類科學和文化藝術的關系以及玻璃材料在東西方文化和文明差異中的作用,還詳細介紹了華人科學家在非晶研究中的貢獻。這勉勵我們要敢於創新,不要一味跟著老外做,拾人牙慧,難有作為。汪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高強度工作狀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振興(尤其是中國人的)非晶事業」是汪老師一生的使命和追求。【非晶物質】這套叢書,不僅向我們傳授了非晶物質的知識,更向我們傳遞了非晶研究的使命感。

戰爭講究「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科研亦如此。汪老師的成長與新型非晶物質—非晶合金的研究和發展高度重合。汪老師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積極投入並紮根非晶合金的研究,廣泛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終在非晶合金研究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非晶合金的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逐漸進入瓶頸期;同時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其重心也從西方逐漸轉移至中國。當前,推進新型非晶材料的研發和非晶合金的實際套用,已是非晶合金研究領域的重點和難點。【非晶物質】第三卷第16章詳盡介紹了非晶材料在國防、航空航天、工業、農業和制造業等領域的套用範例,解決了許多研究生「學而無用」之困擾。汪老師本人也順應時代發展和國家需求,帶領團隊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來到東莞松山湖,力求以東莞強大制造業環境為契機,讓非晶合金研究和套用能再次騰飛。

科研當「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樹人」。汪老師從本科畢業設計開始起,堅守非晶材料研究已超過30年。他常與我們分享一路以來取得各種突破時的喜悅,也曾提及他回國初期課題組面臨解散的窘境。正是因為汪老師「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鬥誌,才讓整個課題組不斷發展和壯大。說來也巧,「甘坐冷板凳」這種精神與非晶物質穩定性的特質相吻合,有的非晶物質如琥珀和月壤玻璃等可以保存億萬年而「亙古不變」。受汪老師的影響,我也長期保存了博士期間制備的Ce基非晶合金樣品,即使去德國學習交流那幾年,我也將其帶在身邊,才得以「滴水穿石:十八載實驗驗證非晶合金穩定性」。汪老師對學生近乎毫無保留、傾囊相授。【非晶物質】這套叢書更是為廣大非晶研究的後來者栽樹乘涼!

本文轉自「自然擷英」微信公眾號,原文標題「品讀【非晶物質】,領悟科研人生」。

一起閱讀科學!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科學出版社視訊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