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聖先賢的「八大」最高境界

2024-01-09文化

昔日之賢,皆有超凡之境,各有所至,皆為後世所傳頌。今述其大略,以明其深意。

一、王陽明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昔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乃學問之巔,而王陽明之境界,則超越於此。王公論道,知行合一,此乃人生之至境。

觀古今之成大事者,皆有王陽明之風骨。孟子言:「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乃知行合一之典範。孔子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其言行一致,亦為知行合一之楷模。嶽飛精忠報國,其誌不移,其行不茍,亦為知行合一之英豪。

然知行合一,非易事也。非有誌者不能至,非有恒者不能至。夫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乃知行合一之真諦。昔人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持之以恒,方能至臻。

今世之人,多為浮躁之氣所染。言行不一,知行分離。此乃背離古賢之道。若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先學王陽明之知行合一。此乃成大事者之秘訣。

故曰:知行合一,乃古賢之最高境界。王陽明之所以為聖,亦因其得此境界。吾人當以此為榜樣,以言行一致為準則,努力追求知行合一之境。若人皆能如此,天下何愁不太平?

故知行合一之道,實乃千古之智慧,亦為人生之指南。

二、鄭板橋最高境界:難得糊塗

天地之間,風雲聚會,世事繁雜,非聖人不能洞察秋毫。鄭公板橋,以其難得糊塗之境界,穿越千載,喚醒眾生之心靈。夫何為糊塗?非是昏昏欲睡,不問世事之態度;乃是洞察世事,卻能心境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

昔日鄭公在世,雖才華橫溢,然仕途坎坷。其於揚州畫派中獨樹一幟,以竹子為伴,抒發心中之情。觀其畫竹,筆法蒼勁有力,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其畫竹之技,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鄭公為人處世,卻常以"難得糊塗"自勉。

糊塗者,非真糊塗也。乃心中有數,卻不顯山露水。鄭公雖處世事紛擾之中,卻能心境如水,不為外物所動。其友人曾問:"公才華橫溢,何不全力以赴,博取功名?"鄭公笑曰:"人生苦短,功名利祿皆是過眼雲煙。我欲以我心,寫我意,抒我情。若事事計較,豈不失了本心?"友人聞之,深為感動。

今觀世事如夢,人心不古。世人皆以功名利祿為重,而忘卻本心。然心中無物者,方能看清世事真相。鄭公之難得糊塗,實乃千古智者之最高境界。其言傳身教,激勵後世無數英雄豪傑。

是故,"難得糊塗"非真糊塗也。乃心中有數,卻不顯山露水。世事如夢,人心不古。願吾輩皆能以平常心看待世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三、孫子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昔人雲:「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乃孫子之最高境界,亦吾中華之智慧瑰寶。孫子之不戰而屈人之兵,非懦弱避戰,乃深諳人心,以無為而有為。此境界需胸懷全域,洞察世事,非智者莫能及。

遙想當年,諸葛亮於空城之上,焚香彈琴,即以此道退司馬懿之兵。彼時,蜀漢兵少力弱,而諸葛亮卻以無畏之姿,示敵以弱,使敵自退。此即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又如張良之鴻門宴,智取沛公脫險,亦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妙用。

今觀當世,亦有諸多例項。商業競爭中,以誠信和品質贏得客戶之心,勝於短視之價格戰。如馬雲之阿裏巴巴,未嘗與對手硬碰硬,而以創新與服務贏得天下。又如賈伯斯之蘋果,亦非以價格取勝,而是以卓越之產品改變世界。

此外,教育子女亦應悟孫子之最高境界。非暴力溝通,言傳身教,使子女自省自悟,勝於簡單粗暴之管教。昔孟母三遷,未嘗以言語教子,而使孟子明理。此皆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妙用。

是故,孫子之最高境界,實乃人生之智慧。無論軍事、商業、教育,皆可借鑒。若能悟此道,則人生之路將更為寬廣。

四、孟子最高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有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乃古聖先賢之最高境界。當世之人,有誌之士,豈能不以之為楷模,勉力踐行。

兼濟天下者,必懷鴻鵠之誌。秦皇漢武,開疆拓土,功蓋寰宇;唐宗宋祖,文治武功,澤被蒼生。此皆胸懷天下,誌在千裏之人。觀其行事,無一不以國計民生為己任,故能成就千秋偉業,名垂青史。

獨善其身者,非自私自利之謂也。乃是在不得誌之時,堅守道義,修身養性,以待時機。如莊子逍遙遊於天地之間,不拘於世俗之束縛;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五鬥米折腰。此皆獨善其身之典範。他們深知世事如夢,名利如煙,故選擇恬淡自守,以養性全德。

然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並非孤立存在,實乃相輔相成。胸懷天下者須有獨善其身之德行,否則難以持久;獨善其身者亦應有兼濟天下之誌向,否則便陷於自私。唯有二者兼備,方能達到古聖先賢之最高境界。

舉世皆濁我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諸君當以此自勉,無論身處何境,皆應心懷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則無愧於古聖先賢之教誨,亦無愧於己心。

五、範仲淹最高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昔人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乃範仲淹先生之最高境界。身處亂世之中,彼何以忘我,不憂身家,而獨憂天下?

自古聖賢多磨難。範公少時孤貧,然誌存高遠,勤學不輟。彼曾質問天地之間,何以生民無安,何以社稷不安?少年壯誌,豈非彼之寫照?繼而挺身而出,為國為民,挺直脊梁,撐起一片天地。

彼時天下分崩離析,烽火連天。範公出仕,不為權勢,不為金銀,唯以社稷安樂、萬民康寧為念。彼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言非為貪圖浮華,而是深知財富乃濟世之源。範公治下,清廉自守,與民同樂。

然,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今人觀之,或曰:「時移世易,範公之言已不合時宜。」然吾人須知,無論時光如何流轉,人心向善、公心濟世之本質未曾改變。今日之世界,雖非戰火連天,然貧富懸殊、人心不古之狀愈發嚴重。範公之言,豈非今日之警鐘?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昔有範公為國為民,今有無數仁人誌士投身於公益事業。諸如馬雲、曹德旺等富商巨賈,亦不忘初心,回饋社會。此皆範公精神之傳承者也。

吾輩生逢盛世,豈能忘卻先人之教誨?當以範公為榜樣,胸懷天下,心系蒼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而成大德,方能不負此生。

六、孔子最高境界: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昔人雲:「孔門之學,求仁得仁。」仁者,心之所在;矩者,行之所依。夫子之教,欲人守矩而心不逾,此乃古聖之至境。

觀夫子之言行,矩在心中,行在矩中。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言何等高妙,何等深邃。矩在心中,不使心欲亂行;行在矩中,不使行離於正。

觀古今之士,能如孔子般心所欲而不逾矩者,亦有其人。太史公忍辱負重,修【史記】以傳世;諸葛孔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文天祥視死如歸,留取丹心照汗青。此皆心有所欲而不逾矩者也。

然今世之人,多欲而無矩。以至道德淪喪,人心不古。吾輩當以孔子為榜樣,守心之矩,行無疆之誌。心有所欲而不逾矩,此乃人生之大境界。

故曰:心所欲而不逾矩者,是真仁者也。夫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心之所欲若山嶽般穩固,矩之所依若江河般浩渺。此乃孔子之境界,亦是我輩所追求之境也。

七、老子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春秋之際,諸子百家爭鳴,老子獨樹一幟,言道法自然。觀古今之世,得此道者,皆成大事。

昔日莊子逍遙遊,魚翔淺底,無拘無束,此乃自然之境。觀魚之樂,知魚之樂,未嘗有求於人,而人反學魚之樂。是以知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勝於言教。

昔諸葛亮居臥龍崗,淡泊明誌,寧靜致遠。觀天象以定乾坤,順時勢以謀大事。借東風之便,破曹操之圍。此皆因順勢而為,不逆天而行。

然,今世之人,多求速成,少有靜待花開之心。殊不知,道法自然,順勢而為,乃成大事之秘訣。

今觀阿裏巴巴,始於微末,不驕不躁,順勢而為。乘互聯網之東風,破商業之舊局。此乃道法自然之妙用。

又如蘋果公司,顛覆傳統,不拘一格。其產品如iPhone、iPad等皆引領潮流,皆因順勢而為,不逆天而行。

觀古今中外之成大事者,皆得老子之道法自然之精髓。如能悟此道,大事可期。

故曰:無為而成,順勢而為。世間萬物皆有其道,順其道而行,則事半而功倍。逆其道而行,則事倍而功半。是以知老子之道法自然之妙用,得其精髓者,得天下也。

八、諸葛亮最高境界: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昔人言:「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此諸葛孔明之最高境界也。何以言之?夫孔明,蜀漢之柱石,一生為國為民,不辭辛勞。其誌在天下,然心如止水,非寧靜而不能致遠也。

自古以來,淡泊之士皆有明誌者。如李白,雖放蕩不羈,然心系天下,其詩篇飛揚跋扈,蓋世無雙。詩仙之誌,不在功名利祿,而在抒發性情,明心見性。此亦淡泊之明證也。

觀乎今日之世,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然淡泊之士猶存,其誌高遠,不為世俗所動。如袁隆平,矢誌不移,潛心研究水稻,終成一代宗師。其心如止水,寧靜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淡泊之境界也。

夫孔明之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言非虛。今人當以此為鑒,修身養性,以淡泊之心處世,則無往而不勝。

孔明之所以為千古一人,非其智謀無雙,而在其心境高遠。吾輩當效法古人,以淡泊之心觀世界,以寧靜之誌追求真理。如此,則能於浮躁之中尋得一片凈土,明心見性,走向成功之道。

今人論及孔明,皆贊其智謀過人。然吾以為,孔明之最高境界乃在其心境之淡泊與寧靜。此心境非一般人所能及,亦非一蹴而就。須知,淡泊之中見真誌,寧靜之中見真我。吾輩當以此為榜樣,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結語

古聖先賢之境,非一日之功,乃千錘百煉,歲月沈澱而成。

吾輩當以此為榜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能不負先賢之期望,光耀我中華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