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又一個上海爆款,憑什麽是它?

2024-03-05文化

2024年2月初,

上海博物館東館迎來新館試開放,

每天開放預約的5分鐘內,

8000個名額就被一搶而空,

至今一票難求。

又一個世界級的爆款博物館,

在上海誕生了。

上博東館東立面

上博東館旨在打造世界頂級的

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

館內共設20 個展廳和互動體驗空間,

其中正在展出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

是古蜀文明史在四川以外的

最大規模、最成體系的展覽,

約1/3展品為最新考古發現。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展廳

整體建築歷時7年打造,

占地4.6萬平方米,

建築總面積113000㎡。

建築形體像一個藏寶盒,

東南西北四個外立面各不相同,

呈現「海洋和陸地的交匯」的特征。

一條對談主建立築師李立,

他形容這是「航母級別」的博物館,

「一個空前的挑戰」。

自 述:李 立

編 輯:秦 楚
責編:陳子文

東立面處螺旋坡道長度近百米,層高7公尺5,寬度1公尺8

過去中國的博物館往往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堡壘式建築物。距離96年建成的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本館已經過去了近30年,上海新一代的博物館要怎麽設計?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從2016年初到現在,設計建造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了。我的設計草圖是長長的一卷,工地來了幾百次,有時候晚飯吃完了,我就來轉一圈看看施工進度。

建造中的上博東館 攝|蘇聖亮

上博東館是「航母級別」的一個博物館,沒有太多的先例可循。占4.6公頃用地,建築面積一共11300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2層。

建築形體像一個藏寶盒,裏面放滿了琳瑯滿目的展品。 從各個角度看,上博東館長得都不一樣,東南西北四個面的開放度也不一樣。

東西南北四個立面開放度不同,東邊最通透,要跟城市主軸線發生關系,南邊因為是商業區,開放度最低

外立面上波浪形和平正面相互交錯,象征海洋和陸地的交匯。材料上選用了來自巴西的維納斯白麻,每一塊石頭的肌理都不相同,但色調是高度統一的。

外立面大量的反曲元素運用,形如波浪,和上海沖積平原的地理特征相關聯 攝|徐浩然

我們是在一個方盒子裏面向內做減法。

透過下沈廣場進入到B1層,頭頂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天窗,是一個「上博之眼」的景。把地下空間引進建築,跟上面的螺旋坡道,用張弦桿的天窗形式在垂直空間融在一起。

用張弦桿的天窗形式把「上博之眼」和「螺旋坡道」在垂直空間融在一起

在屋頂能夠感到園林之意,看到園林之景

透過「上博之眼」可以看到螺旋坡道,每一層坡道的長度近百米,掛在南北兩個核心筒上。坡道有7~8根的拉索把它固定住,實作淩空飛架。

屋頂還設計了兩處江南園林,西邊是偏江南的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東邊的是兼有演出、會客功能的開放的庭院。

一層大廳公共空間 攝|樊嘩親

階梯式休息空間

主入口進來有一個公共大廳,在長180公尺的軸線上,還有一些階梯式的休息空間。地下有學術報告廳、餐廳、下沈廣場,形成多中心的公共空間模式。

大廳的跨度達到了43公尺5,東北角懸挑也達到了25公尺左右,主展區大概是有3.3萬平米。展覽空間非常規整,透過大跨度的鋼結構實作了大面積的無柱的展廳。

這就好像一個人跨了很大一步,頭頂上頂著一個江南園林,手裏拎著大的懸挑,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掛百米的鋼結構坡道,這對建築結構是極大的挑戰。

下沈廣場 攝|徐浩然

博物館內部有相當多的開放空間,每一層的展覽空間與螺旋坡道結合,看展看累了可以隨時走出去。

內部空間裏選用黑、白、灰的石材,黑色的花崗巖限定了主展區,白色的基調則是由外立面延展進來,灰色用在地面上,三種顏色對應了中國的傳統繪畫基調。

東館內動線分離,北邊為公眾的觀展流線 攝|樊嘩親

上博東館日均要接納近萬人次,所以動線分流也是重中之重。

北邊為公眾的觀展流線,觀眾進入後,透過中央大廳,可以快速地透過扶梯到達2-4層的主展區。

西南角是文物物流路線,通道門洞高達7公尺5,以前人民廣場有重要展覽經常要拆大門,今後這種事情在東館不會再發生了。


最開始我們在青年建築師競賽上的一等獎方案是一個鋪得很開的「五色珍寶」,每個展館是分散的、立體的聚落式。

到上博東館工程設計國際招標的時候,南北兩塊地的劃分確定了,保利跟上博基本上1:1,用地沒有原來那麽大,那麽舒展了。

原「五色珍寶」方案

我們決定做一個180度的改變——做一個「集中型」的建築。

但是它不同於上博本館的中軸對稱,東館的建築形態上是不對稱且開放的,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不是說教的場所。

館內有相當多的開放空間,不再是傳統的單一中心式

超大玻璃的套用,朝西通高是12公尺5,朝北還有拉索式的玻璃幕墻,讓它與城市環境是緊密銜接的。

個別的展廳也是大膽地引入了自然光,你好像在一個自然的空間裏來感受歷史,跟過去黑盒子式的展覽是完全不一樣的。

外立面使用大概4~5萬平方米的巴西白麻

黑白灰三色對應中國的傳統繪畫

東館外立面的每一個轉角都是經過嚴密設計,每一個單元石頭的劃分都是小、中、大多種模數的組合。

石材的選用經過了很多輪「拉鋸戰」。起初大家的爭議非常大,認為這個石頭太花了,但是我們比較堅持,因為如果用一個高度均勻的材料,在大體量上那是很可怕的。

我自己就去了5次石材加工基地,每切出一面的石材都會在工廠的地面上鋪開,兩個人架著我到吊機上面,來看石材的排版、拼圖。

外立面呈開放形態,呼應內部城市街道

公共空間可隨時供遊客休息 攝|樊嘩親

「L」型城市街道處的文創區域

我們還提出了一個24小時博物館的理念。一層大廳有一個「L」型的城市街道,在參觀展覽之外,還可以來這兒休息、休閑,把東館作為一個城市會客廳。

上博東館不僅僅是給人觀賞、打卡,它得滿足大眾對文化空間的需求。讓博物館從過去的一個地標性建築物,變成了一個擁抱人的場所。

青銅館內人潮湧動

上博東館是要打造世界頂級的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它在館藏方面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青銅器、書畫藏品。其它博物館往往是按編年史、歷史通史的方式展示,上博則是以藝術門類來展示的,你可以看到它有青銅、書畫、印章、錢幣等等的展覽。

2月初對公眾開放之後,它已經成為上海非常熱門的一個打卡地。每天中午12點開放預約,5分鐘之內,8000個預約名額就被觀眾一搶而空。

整個東館共有20個展廳和互動空間,將在2024年內陸續開放。現在主要開放的有三個展覽,分別是:中國古代青銅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邂逅三星堆——12K數位微距看國寶。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地區以外的最大規模、最成體系的一個展覽,呈現了363件/套文物,約三分之一的展品為最新考古發現。

豐富的展品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必看文物:

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202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出土時頸部碎裂、下端殘缺,表面被大量象牙附著,金面罩被擠壓變形,修復後首次展出。

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

夔龍冠縱目青銅面具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面具橫斷面呈「U」字形,眼、耳采用嵌鑄法鑄造。

夔龍冠縱目青銅面具

青銅豬鼻龍形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202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出土。整體呈圓柱形。吻部前端較扁平,向前突出,橫截面呈圓角長方形,周圍飾一圈帶孔牙璋圖案及陰刻弦紋。

青銅豬鼻龍形器

青銅館占地大概是有1400個平方,展出了500多件的器物,可以說是海內外最完整的青銅的陳列。展櫃都是采用低反射玻璃制作,讓器物能有一個好的觀賞條件。

青銅館的布局,是按照青銅工藝的發展時序來布局的: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融合期、復古期,把青銅器3600年的歷史流變完整地展示給觀眾。

青銅館 攝|樊嘩親

中國古代青銅館必看文物:

鎮館之寶「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作為鼎中重器,迄今仍與大盂鼎同為有銘文青銅圓鼎中最大的兩件,至為尊貴。

商鞅方升

戰國(公元前344年),舊名商鞅量,是商鞅為秦變法統一度量衡時所監制的標準量器。升呈長方形,一側有中空柄,其余三側及底面皆刻有銘文。

商鞅方升

邂逅三星堆——12K數位微距看國寶

以三星堆文化為主題,展示12K超高畫質文物數位影像、三星堆考古發掘歷程以及國內外藝術家創作的三星堆文化主題當代藝術作品,為觀眾提供沈浸式文化體驗。

鳴謝: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