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金龍飛舞、湯圓香甜,在龍獅之鄉三林過一個熱鬧的元宵節

2024-02-25文化

「正月三林繞龍燈,旌旗鑼鼓鬧街村。」氣宇軒昂的百米金色長龍在三林老街上遊弋飛騰。長龍後方,是一溜歡歌笑語的婚慶送嫁隊伍:大紅花轎、新郎新娘、媒婆一一露面,三林標布、繡花被、肉皮、崩瓜等三林非遺被挑上嫁妝擔,還有上門服務烹製喜宴的茶酒擔……展現三林本地民風習俗和特色物產的民俗行街表演掀起了三林元宵節活動的高潮。

社群文藝演出

2月23日,「龍騰獅躍鬧元宵」活動在龍獅之鄉浦東三林火熱舉行。由社群文化團隊精心表演的民俗行街表演以及包湯圓、做糖畫等民俗非遺體驗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參與。老街裏人頭攢動、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三林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13項非遺,是上海市非遺計畫最多的街鎮。每年不論是元宵節,還是端午、中秋……在傳統節日我們都會透過各種方式展示非遺民俗,把文化送到最基層,讓百姓們感受三林的‘文化大餐’。」 三林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主任唐崢華說。

鑼鼓聲中,一條巨龍遊走在三林老街,在古戲台前騰挪翻轉,金色光華耀眼,點燃了古鎮熱鬧的氛圍。

「巨龍更重,舞龍的人更多,對舞龍者的體能、彼此間的協作要求更高,場面更加恢弘盛大、更變化多端,更好看。」唐崢華介紹,三林鎮是中國龍獅運動名鎮,龍獅運動歷史悠久,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有龍獅表演,自古便有「東西兩廟碰頭會,雙龍共舞風頭足」的盛況。今年是甲辰龍年,龍獅隊從年頭開始就忙得不可開交。

浦東繞龍燈(又稱三林舞龍)是國家級非遺計畫

浦東繞龍燈(又稱三林舞龍)是國家級非遺計畫,「三林舞龍是我們鎮的重點保護計畫,我們形成了政府主導,文旅、非遺保護部門協同,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進學校、進社群、進軍營,凡是喜愛舞龍的都可以參與進來。三林舞龍在競技比賽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走在全國前列。」據了解,三林舞龍隊多次代表上海、代表中國參加各類國內外頂級賽事,屢獲佳績。

早在元明時期,三林就已形成了本幫餐飲文化的習慣,號稱「廚藝之鄉」。老街上既有聞名遐邇的龍獅會館,還有「扣三絲」上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林本幫館」。三林人包湯圓、做塌餅的技術也是上乘的。在民俗參與區,三林的賢姑巧姨現場包制湯圓,現包現烹現嘗。她們包的湯圓有菜肉、豆沙和芝麻三種,又大又圓,豆沙是自己炒的,口感極佳,既有節日儀式感,又有團團圓圓的幸福感。塌餅是上海本地傳統點心,在上海郊區盛行,裏面可包各種餡。三林塌餅看起來,「圓圓塌塌」,滬語諧音「太平」寓意「和和美美、太太平平」。鎮裏少數民族同胞也被邀請來過元宵,他們穿著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裝,圍坐一起包湯圓、做塌餅,表達了各族人民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現場包湯圓

老街上,民俗非遺集市節日氣氛濃厚。三林龍獅、三林刺繡、三林瓷刻,以及糖畫、剪紙、畫人像、捏氣球沿街排開,吸引了眾多遊客品賞體驗,感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集市上的攤位不少也是經過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林龍獅攤位上,市民可以用手持龍來體驗一把舞龍的樂趣。三林刺繡已有700多年歷史,古稱「筠繡」,包含70多種工藝、130多種針法,色彩豐富,風格淳樸秀麗。三林瓷刻以刀代筆、以瓷當紙,刻痕酣暢淋漓,在滑潤的白瓷釉面上,用鎢鋼刀或金剛石刀鏨刻中國畫。

在老街水上舞台,正在上演三林文化惠民社群文藝巡演開幕演出。來自全鎮六大社群的精品團隊歡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優秀節目進行展示交流,精彩的歌舞曲藝博得場邊觀眾陣陣掌聲。走進三林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觀賞新春筆會,書畫能手在此雅集,切磋書畫創作技巧,揮毫潑墨以作品歌頌春天,祝福來年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紅火火。

民俗是構成日常生活場景基礎的一種活世態、生活相。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都和民俗分不開,它體現著民眾群體的共同心願,是展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視窗。「鎮裏非常註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年節中的民俗活動是展示和保護非遺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將它們融入古鎮居民生活中,並使得居民可以一起參與古鎮文化記憶的傳承和保護中來。」 唐崢華介紹,2015年,三林老街民俗儀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月,第十一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也將在三林舉行,為市民遊客帶來更多有關民俗非遺的精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