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十四個重新理解生活的夜晚

2024-01-02文化

作者:劉小波

李黎的小說集【夜遊】收錄了他最近幾年發表的多篇以「夜色」為背景的小說。時間錨定在夜晚,故事場景為高速公路服務區、餐廳、辦公室、酒館、街頭、車庫等,所涉人物遍及教授、律師、編劇、記者、設計師以及小攤販、鄉下人等。這些小說編織出一幅復雜的人際關系網,書寫他們所面臨的生活困境與精神焦慮。小說中的篇什集中展示中年群體所遇到的生活狀況,既包括常規的、既定的日常動作,也有突發的、偶然的乃至宿命般的事件頻頻來襲,看似都是日常俗事,在描寫之時又呈現出一種形而上的哲思。

【夜遊】收錄的這些作品圍繞「夜」這一主題和意象展開,夜晚明顯和白天相對,而白天發生的事件似乎都和正常、文明、主流這些詞匯有關,由此,夜遊之事大多也都是非主流、非正常、見不得光的「想入非非」之事了。當然,夜在這裏也有另一重意味,白天的正常狀態或許是一種偽裝,而夜晚可以安心脫去白天的偽裝,露出個體本真的一面,找到真實的自己,這份真實不給他人,而是回歸自己。因此在這些篇什中,總能流露出個體較為坦誠而真實的一面,白天的「超我」狀態回歸到「本我」。在各種較為私密性的對話中,總能體現出個體比較真實的一面。

但是,這份坦誠依舊帶著偽裝,所涉人物有時候甚至是十足的偽君子。如【黃栗墅之夜】中膽小、心口不一的「貓奴」們,表面上的客氣與心裏的不滿正是這種虛偽性的揭露。【驕陽之夜】中所有參會者都覺得會場極度無聊,但是仍樂此不疲,這是典型的偽裝自己,只有到了晚上,才能一起聊聊真實。【碰撞之夜】中不承認自己非分之想的牛山,是典型的偽君子形象,是這一人物譜系的延續。在【書房夜景】中還是這個叫牛山的人物,在生活無趣之後想入非非,最後被人無意間揭穿,徹底激發了夫妻間的矛盾。【水花生之夜】也與這種揭露虛偽有關,小說書寫利益面前家族親戚間的情感關系的冷漠,一開始家庭聚餐拍全家福的情節,和後面的借錢治病引發的矛盾其實也構成了一種反諷,深刻流露出一種家庭、家族情感的蒼白或虛偽,也是對家庭倫理的思考。【龍蝦之夜】則是對虛偽的同學情的揭露。【書房夜景】中的程立誌說自己「從來沒有過感情」,或許能引發一些讀者的共鳴。

夜色或許承載了李黎對「現代性」這一命題的思考。在李黎看來,夜晚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這或許是因為照明工具的改進,讓夜變得「不夜」,白晝延長了,由此導致現代生活的喧囂,這些喧囂導致睡眠消失,傳統生物鐘被打亂了,進而產生了「現代都市病」,而這之中最為明顯的便是一種情感的「真空」狀態,上述種種偽裝,最為根本的便是情感的虛假。

李黎選擇了一種獨特的視角書寫當下的部份知識分子群體,進入每個人的內心隱秘世界,看似僅僅書寫一種生活的常態,其實暗含著一種諷喻,也有一種知識分子書寫的新態勢。這一群體在物質上獲得了很大的滿足,但很多人外表的光鮮生活背後是一團糟的生活局面,經濟的危機、情感的危機、自我認知的危機、家庭情感的蒼白等。

【贊美之夜】透過對幾個中年人日常生活的描寫,書寫了一代人的危機與焦慮。小說圍繞一個畫家朋友的一次展覽及研討會展開,在這場會議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雖然故事的高潮只在這一天的晚宴上發生,卻經歷了長久的積蓄以及後續持久的爆發。【贊美之夜】題目的「贊美」延續著李黎一貫的解構主義文風和反諷的修辭策略,實際上這晚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真正值得贊美,所有的溢美之詞其實是對藝術家最好的諷刺,作者在進行現實諷刺的同時,仍在進行倫理的探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夜遊】諸篇什也有一個關鍵詞統領,可以看做是一部主題性長篇小說,那就是中年危機的焦慮。【碰撞之夜】書寫一場朋友間的聚會,但是有人始終沒有到場,整個計劃都被打亂。而且直到小說結尾,缺席的這個人究竟發生了什麽才交代,因為體檢查出得了重病,而疾病正是中年困境的具體指向之一。他們所揪心的,不再是基本的物質生存資料,而是精神世界的空虛,欲望的溝壑難以填平,他們很想知道生活的真諦是什麽,喜歡討論所謂的本質問題,但是每每陷入更空的虛空。

讀罷這些小說,一個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小說中這些人的生活有一個鮮明的共性,就是他們都希望談談本質問題。這些本質問題在小說中有著具象化的外衣,即生活的意義、愛情的意義、工作的意義、知識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等等,由此也實作了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超越。借由這一獨特群體的生活日常,作家是對現代性的反思,也是在尋找一種生活和生命的本質。

李黎是一位資深的文學編輯,生活的閱歷與文學的閱歷都很豐富。這些生活的切片是其慎之又慎的選擇,這本書裏面小說的標題幾乎都是「之夜」的格式,對「夜」這一時空和意象的強調,我不自覺地和魯迅【影的告別】聯系起來,在魯迅那裏,這是在和自己的靈魂對話,而在【夜遊】中,夜晚是本性流露的時刻,選擇這樣的一種時空場景來展開書寫,是其追求小說「個人性」這一觀點的最佳註腳,也是一種獨特的切入現代社會與日常生活的有益嘗試。(劉小波)

來源: 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