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世界建築之林(十一)

2024-01-03文化

71 阿布辛貝神廟+帝王谷【埃及】

古埃及建築遺產可遠不止有吉薩金字塔、卡納克與盧克索神廟

古埃及建築遺產的精髓在於陵墓和神廟建築,除了蜚聲世界的吉薩三大金字塔、卡納克和盧克索神廟外,下面的 阿布辛貝神廟 帝王谷 也極具代表性,以其頗具神秘的自然背景、恢弘壯觀的建築布局、精湛細膩的石刻建築工藝,向世人展現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築藝術成就與神奇的宗教信仰。

【阿布辛貝神廟】 :其由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於公元前1300~前1233年所建,距今已有3200余年歷史。神廟坐落於埃及阿斯旺以南290公裏的納賽爾湖西岸,具體由依崖鑿建的牌樓門、巨型拉美西斯二世摩崖雕像、前後柱廳及神堂等組成。

阿布辛貝神殿,建於公元前1300~前1233年

阿布辛貝神殿,坐落於埃及阿斯旺以南290公裏的納賽爾湖西岸

阿布辛貝神殿,神殿正面4尊拉美西斯二世巨型坐像及神殿內景

阿布辛貝神殿總覽

神殿內部雕像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座神殿居然全部雕鑿在尼羅河西岸的懸崖峭壁之上。建築高約33公尺、寬約38公尺、縱深約65公尺;神殿正面有4 尊高達20 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坐像,以其恢弘之姿展現法老非凡的氣勢與無上的權威;神殿正面還有6尊各10 米高的雕像,其中有2 尊王後像及數尊王子像,石像雕刻細膩,神態自然。

神殿外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以其恢弘之姿展現法老無上的權威與氣勢

神殿外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與雕刻細節

神殿外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與基座雕刻

神殿外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與基座雕刻

拉美西斯巨像一側的王後與王子雕像,塑像雕刻細膩,神態自然

殿堂內飾有紛繁細膩的雕刻、浮雕圖案和古埃及文字,描述了拉美西斯二世當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赫梯人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而會戰於卡叠石城的戰況(約公元前1312 年)以及努比亞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

上世紀60年代由於尼羅河建造大壩淹沒神廟,該建築群於1968年整體遷移至高於原址65公尺的山丘上

遷建中的神殿,分塊切割,重新拼碼

遷建中的神殿,上圖巨像面部的切割痕跡明顯可見

不過有趣的是,神殿原本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該建築群於1968年整體遷移至高於原址65公尺的山丘上。因1963年埃及興建亞斯文大壩而使原址遭遇水淹,最後解決的方案是將神殿分塊切割,遷移到現址再重新拼碼成現在的面貌。

【帝王谷】 :其年代更為久遠,始建於公元前1545~前1515年古埃及的新王朝時期,坐落於離底比斯遺址不遠處的一片荒無人煙的神秘巖石峽谷中。與阿布辛貝神廟不同的是,它是法老和貴族的主要陵墓區。

帝王谷,古埃及新王朝時期的法老陵墓

說到陵墓,我們會馬上聯想到金字塔。事實上古埃及的歷史跨度較長,金字塔作為陵墓主要興盛於古王國時期,因耗資巨大、盜墓猖獗、祭祀風格的轉變等原因,到新王國時期法老們已基本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選擇偏僻的山谷作為陵墓,這便是帝王谷的由來。

帝王谷,坐落於離底比斯遺址不遠處的一片荒無人煙的神秘巖石峽谷中

帝王谷,均為依巖開鑿而成

在帝王谷共考古發現法老陵墓64座,陵墓均為依巖開鑿而成,其中最大的一座為 塞提一世 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 室,水平間距約210公尺,垂直下降距離約45公尺;巨大的巖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墻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奢華,令人嘆為觀止。帝王谷法老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雖歷經歲月磨痕,但至今仍十分清晰。

帝王谷中法老墓室與壁畫

塞提一世墓,帝王谷中最大的一座陵墓

拉美西斯一世陵墓壁畫一重生之門

不過有趣的是,這裏最著名的法老墓穴卻是 圖坦卡蒙 ,墓穴並不大,甚至很小;這位法老在古埃及歷史上影響力過於弱小,可謂籍籍無名,至少在墓穴被發掘前是這樣。之所以被廣為人知,一是他的墓穴從未被盜過,在法老陵墓中極度罕見;二是墓葬品豐富,大量奇珍異寶,尤以最著名的黃金面具、層疊相扣的人形棺為代表,貴重奢華,做工精湛,一度成為法老陵墓陪葬物品臆想中的代名詞。

1923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掘圖坦卡蒙墓,令西方世界為之震驚

帝王谷以密整合堆的墓穴、豐厚的法老墓葬成就了不同時期盜墓者的天堂。數千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將山谷耙了一遍又一遍,直至近代,依舊有一支支盜墓匪幫在此活躍。另有官方背景的歐洲殖民者、冒險家、古埃及研究學者等不斷加入其中,研究與變相偷盜從未間斷。

著名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工藝細膩精湛

例如前有義大利的考古學家貝爾佐尼,1817年在帝王谷發掘塞提一世墓葬,引來後世盜墓者無數;後有法國學者商博良等人在1829法國遠征埃及期間,於帝王谷陵墓 「研究」過程中,甚至連墻壁的雕刻裝飾都沒放過,被刮走後的文物幾經流轉現陳列於巴黎的盧浮宮;另有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於1923年發掘的圖坦卡蒙墓,以著名的黃金面具、人形棺、木乃伊為代表,總計超過5000件的奇珍異寶文物,令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驚。

著名的圖坦卡蒙人形棺,精美絕倫

事實上,歷經數千年的瘋狂盜掘,帝王谷中多數墓穴已空無一物,至近現代盜墓者的焦點已轉移至價值不菲的文物古跡上,石棺、塑像、雕刻壁畫等無一能逃脫盜墓者毒辣的黑手,透過黑市販賣而流入世界各地。在同一個地方,盜墓活動持續猖獗了3000年,即便放眼世界盜墓史,也是絕無僅有。

72 齋普爾風之宮殿【印度】

齋普爾風之宮殿

這座瑰麗的傳統伊斯蘭建築,名為「宮殿」,其實只是一堵墻,其狀如山丘,色呈紅粉,令人過目難忘。

風之宮殿,名為宮殿其實只是一堵墻

風之宮殿建於1799年,是印度齋普爾的地標性建築,因其擁有眾多窗戶的巧妙的設計,使得宮殿內任何地方皆有風可吹入。這些砂紅色鏤空成蜂巢式的窗戶呈半個八角形,每當皓月當空,整座風宮便閃閃發亮,如繁星點點,月色如織,所以又被稱為「月宮」。

風之宮殿,標誌性的砂紅色鏤空蜂巢式窗戶

風之宮殿,狀如山丘,色呈紅粉,令人過目難忘

這座華麗的建築背後沒有任何宮殿和房間,只有一些走廊,墻面上建有如同蜂巢般的953扇窗戶。表單均用紅砂石鏤空雕制而成,繪飾白色邊框和圖案;其 以八角形呈梯狀排列,在窗戶後面的人無論站在哪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涼風的吹入,其精巧的設計構思令人驚嘆,故而又被稱之為「風之宮」。

風之宮殿,本質為方便古時宮中婦女賞景之用,具有濃郁的伊斯蘭裝飾風格

不過,窗戶並非單為通風之用,而是為了方便古時宮中婦女觀看外面的花花世界;窄小的窗戶是為滿足婦女們的好奇心,厚厚的墻壁則隔絕了拋頭露面的機會。這座帶有濃郁的伊斯蘭裝飾風格的建築,被視為印度建築史上最經典的傑作之一。

73 波斯花園【伊朗】

伊朗的世界遺產--波斯花園,它由伊朗9個省份的9座花園共同組成

這處華麗的世界遺產令人驚奇的是,它不是一座花園,而是由分布在伊朗9個省份的9座園林共同組成,這9座園林分別建設於不同時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

菲恩花園

菲恩花園,十字形的水渠和噴泉

以波斯花園為代表的伊斯蘭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對歐洲、印度等地的園林藝術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波斯花園分別由 帕薩爾加德花園、天堂花園、四十柱宮花園、菲恩花園、多萊特阿巴德花園、王子花園、阿巴斯阿巴德花園、帕赫魯普爾花園以及阿克貝瑞耶花園 共同組成。

四十柱宮花園

四十柱宮花園

多萊特-阿巴德花園,有高達33公尺的風塔,利用空氣流動促使水穩下降,從而保持室內涼爽的溫度

多萊特-阿巴德花園及風塔

波斯園林的主要設計理念突出了對伊甸園及瑣羅亞斯德教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植物的象征意象,所有園林都對應分為四個部份。水體要素在園林的灌溉與裝飾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樓台、亭榭、墻垣以及精密的水流灌溉系統是園林構建的重要特征。篇幅有限,直接上圖觀摩鑒賞,你會發現每座園林均有自身獨特的魅力。

天堂花園

天堂花園,最大的亮點是七色瓷磚鑲嵌的建築,彰顯雍容華貴、古典優雅

天堂花園一覽

王子花園,給人一種置身於自然森林公園的錯覺

王子花園,懸梯式瀑布及噴泉

王子花園,周邊寸草不生,花園內卻是溪流緩淌,綠樹茂盛,花團錦簇,對比鮮明

例如 帕薩爾加德花園遺址 的大量幾何圖形和網狀圖形,被視為數學原理與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甚至被後世歐洲園林廣為借鑒;又如設拉子美倫美央的 天堂花園 ,七色瓷磚鑲嵌的建築,彰顯雍容華貴、古典優雅;再如克爾曼的 王子花園 ,建築於丘陵之上,溪流緩淌,綠樹茂盛,花團錦簇,花園中心波斯風格懸梯式的瀑布以及瀑布兩邊流淌的小河點綴的風景,與周邊幹旱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著實令人驚訝又驚艷。

74 阿格拉紅堡【印度】

阿格拉紅堡

阿格拉紅堡城墻

阿格拉紅堡入口及城門

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曾經的印度首都,赫赫有名統治印度300余年的莫臥兒王朝即定都 於此。阿格拉南邊的泰姬陵舉世聞名,東邊的阿格拉紅堡知名度也是不遑多讓。

阿格拉紅堡總覽

阿格拉紅堡,加漢基爾宮

阿格拉堡位於亞穆納河畔的一座山丘之上,全部采用紅砂巖建造而成,故又稱之為紅堡。作為莫臥兒王朝曾經的皇城,宮堡占地高達38萬平,建築布局恢弘壯觀,用紅砂巖築成高大堅固的城墻,背後依托著奔騰不息的亞穆納河,既是居高臨下的權力中樞,又是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

加漢基爾宮內部庭院

加漢基爾宮,令人嘆為觀止的雕刻裝飾

檐口、門柱、墻面幾近360度無死角的雕飾

托梁、墻面雕飾細節

在16世紀的莫臥兒王朝,阿克巴大帝選中了現今阿格拉堡的城址,耗費8年時光終於1573年建成了這座恢弘至極的古堡。隨後滿腹建築藝術細胞的沙-賈漢王又對其進行了翻修改造,采用大理石內襯重新裝飾了柱、拱門與天花,門窗的尖拱與墻面紋樣呈現出濃郁的伊斯蘭風格特點。

阿格拉紅堡,謁見之廳(覲見殿)

阿格拉紅堡,樞密殿與安格裏庭院(沙-賈漢王被幽禁之所)

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墻高20公尺,因全部用紅砂巖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呈現刺眼的紅色。堡內有著名的「謁見之廳」,是莫臥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 使節的地方;另有加漢基爾宮、覲見殿、樞密殿、馬哈雷宮、安格裏庭院、八角瞭望塔等遺存建築物。

阿格拉紅堡,樞密殿

阿格拉紅堡,馬哈雷宮與鏡宮

加漢基爾宮是城堡中的主體建築之一,宮內庭院極其精巧典雅,雕刻極盡繁復之能事,伊斯蘭風格的裝飾特征盡顯無疑;阿格拉堡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樓,登臨塔頂,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前面就是亞穆納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對。當年沙-賈漢王被其第三子幽禁在這座古堡時,懷著對妻子無限的思念之情,透過殿堂的窗戶望向泰姬陵,孤寂而又哀傷。

阿格拉紅堡,瞭望八角塔亭

在阿格拉堡遠眺泰姬陵

當年沙-賈漢王被其第三子幽禁時,懷著對妻子無限的思念之情,於此處眺望泰姬陵,孤寂而又落寞

阿格拉堡內曾有數百座建築,能保留至今的並不多,且經歷漫長歲月,多已年久失修,但畫梁和墻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僅從建築藝術的表達而言,它是印度-伊斯蘭藝術巔峰時期的代表作,是將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不同的建築風格融合於一體的典範。

75 米特奧拉修道院【希臘】

米特奧拉修道院,現實版的「天空之城」

米特奧拉修道院,是位於希臘泰瑞卡拉州色蘇里區的眾多修道院的總稱

這是一座建在深不見底懸崖峭壁之上,現實版的天空之城—米特奧拉修道院。它是位於希臘泰瑞卡拉州色蘇里區的眾多修道院的總稱,是希臘著名的懸崖建築,被譽為是「最接近天堂的修道院」和「世上最危險的建築」之一。

米特奧拉修道院,希臘著名的懸崖建築,被譽為是「最接近天堂的修道院」和「世上最危險的建築」之一

米特奧拉修道院,最早建於公元11世紀,是希臘東正教徒為躲避土耳其士兵殺戮而逃至此地於懸崖邊所建的修道院

米特奧拉修道院,經過數百年艱苦卓絕的營建,最多時共有24座,而現今只留存下來了7座

米特奧拉修道院是希臘東正教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現存有六座完好的教堂矗立於天然的砂巖山峰之巔,構建成令人嘆為觀止的壯美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這些巨大山巖從廣闊的塞薩里亞平原拔地而起,有的甚至超過400公尺,它們形態各異、色彩不一,令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嘆不已。

米特奧拉修道院,現存有六座完好的教堂矗立於天然的砂巖山峰之巔

米特奧拉修道院,令人嘆為觀止的壯美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它是源自於11世紀時希臘東正教徒們為躲避土耳其士兵的殺戮而逃至此地於懸崖邊所建的修道院,經過數百年艱苦卓絕的營建,最多時共有24座,而現今只留存下來了7座。最初,進入修道院的唯一辦法就是依靠木梯和繩索,或者用大網輔以其它工具來拖拉貨物和人;隨後,透過運用藤籃、滑車等搬運貨物和控制人員進出。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20世紀,隨著近現代的道路、階梯和纜索的修建才得以改觀。

米特奧拉修道院,懸崖峭壁構建之艱難,非虔誠的信仰與堅定的毅力而不永續

這部份山崖峭壁能登上去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它們當初又是如何修建的呢?例如有記載的其中的聖瓦爾拉姆修道院,始建於1350年,在1517年重建時,修士們僅僅依靠繩索、長梯和提籃將所有的建築材料運至山頂,一磚一瓦一石苦心建造,整整耗費22年之久,非虔誠的信仰與堅定的毅力而不永續。

土耳其蘇美拉修道院

義大利桂冠聖母教堂

不丹虎穴寺

世界範圍著名的懸崖建築遠非獨此一處,例如土耳其的蘇美拉修道院、義大利的桂冠聖母教堂、不丹的虎穴寺等,皆舉世聞名,但唯獨這一處最令人印象深刻。米特奧拉修道院以壯美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巖石形態與紋理、貼崖而建的恢弘建築群與獨具一格的宗教歷史人文底蘊,被列為罕見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全世界僅20余處),可謂名副其實。

76 芭提雅真理聖殿【泰國】

芭提雅真理聖殿,它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座寺廟,而是一件由建築承載的藝術品

首先,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誤會,它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座寺廟,僅僅是一件藝術品,一件以建築形式承載的為保留泰國木質工藝和雕刻藝術的藝術精品。最令人驚訝的是,它並非是歷史古跡遺產,而是由私人投資建設的產物。

芭提雅真理聖殿立面一覽

芭提雅真理聖殿立面及俯瞰

建築的歷史較為年輕,始建於1981年,選址為芭提雅一片臨海的寧靜之地。建築采用的是傳統的榫卯結構,所有構件均采用全木純手工雕刻,因而進度非常緩慢,迄今過去已有40余年,仍未完全竣工。

芭提雅真理聖殿,歷史較為年輕,始建於1981年,選址為芭提雅一片臨海的寧靜之地

建築廊腰縵迴,檐牙高啄,飛天神女,各類佛像,栩栩如生

建築雖然年輕,但選用的木材並不年輕,所有原木至少為樹齡150年以上稀有的古紅木和柚木,這本身在內在氣質上便彰顯了陳韻的古老氣息;另外由於構築於海邊,為防止海風侵蝕,所有建築構件在雕刻完成後會塗上一層無色保護漆,時間一久表面形成一種類似青苔的暗綠色,使建築看上去非常有年代的韻味。

建築從外到內,繁復精致的木雕令人眼花繚亂

各類木雕幾近360度無死角地存在於建築的每一處角落

遠眺建築,但見廊腰縵迴,檐牙高啄,飛天神女,各類佛像,栩栩如生。從外到內,繁復精致的木雕令人眼花繚亂,除了部份屋頂與地面,幾近360度無死角地存在於每一處角落;各類圓雕、浮雕與鏤刻技法無所不用其極,讓人仿若置身於紛繁華麗又略顯淩亂的木雕藝術海洋。

室內木雕,各類圓雕、浮雕與鏤刻技法無所不用其極,極盡繁復之能事

與泰國一般意義上寺廟建築的不同之處在於,殿堂內分別以印度教、佛教等諸多宗教的神靈為主題,玲瓏剔透的木雕融匯一堂。建築的底部是一個獨特的十字架造型,並按照天堂、地域、父系、母系、月亮、太陽和星星這七大部份,有機地體現了泰國哲學中對生命、輪回、宇宙和天國的觀念,設計風格也涵蓋了泰國、印度、中國、東南亞多個國家。

作為藝術品呈現,木雕炫技無可非議;但站在建築藝術的角度,似乎略顯淩亂

它最大意義在於印證著建立者秉承的理念:「每種信仰、宗教與哲學,終將殊途同歸」。

77 梅蘭加爾古堡【印度】

梅蘭加爾古堡,始建於1459年的北印度瑪瓦爾王國時期

印度古建築的藝術成就,令人刮目相看,漫行於北印度,更會時時重新整理你對印度的觀感,這處梅蘭加爾古堡也不例外。其始建於1459年的北印度瑪瓦爾王國時期,歷經5個多世紀依舊傲然屹立於「藍色之城」焦特布爾山之巔,它既是一處罕見神奇的人文建築奇觀,同時也是印度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

梅蘭加爾古堡俯瞰,防禦設施布局嚴密,集宮殿與軍事防禦堡壘功能於一體

梅蘭加爾古堡遠眺,傲然屹立於「藍色之城」焦特布爾山之巔

古堡位於山巔,四面懸崖峭壁,石構建築與崖體山石巧妙融為一體,遠眺之仿若漂浮於雲端,被譽為「懸浮於空中的城堡」。高大的城墻環繞整座古堡,墻頭設有瞭望塔和供後宮眷屬觀景的視窗,居高臨下,俯瞰著城內的任何風吹草動。

梅蘭加爾古堡,近觀及仰視

高大的城門、城墻等建築,體量巨大,氣勢恢宏

古堡砂巖城墻及堡內宮殿庭院

從山腳行至山巔,須經過7道修建於不同時期的拱門,防禦設施嚴密繁復;城堡外觀宏偉至極,黃色砂巖建造而成的護城墻高達30余米 ,直插雲端,彰顯雄渾威嚴之氣場;城堡內道路網錯綜復雜,宛若迷宮;內部宮殿建築林立,外飾精美,雕刻生動;堡內宮殿、廟宇、亭台、防禦設施緊密相連,集宮殿與軍事防禦堡壘功能於一體。

城墻、城垛及堡內建築

精湛細膩的門窗浮雕及鏤雕

令人嘆為觀止的門窗鏤雕

當你置身500多年歷史的梅蘭加爾古堡,漫步在長條石板路上,仿佛瞬間穿越至中世紀,城墻遍布戰爭的痕跡,其後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和黑暗血腥的洗禮,卻從未被攻克過,使其得以最完整的姿態展現於世人面前。

精巧細致的建築石雕細節

古堡建築綜合一覽

奢華的會客廳室

梅蘭加爾古堡作為印度諸多古堡中功能最全面,結構最復雜的一座,融合了印度-伊斯蘭建築的精湛技藝,展示了印度教、伊斯蘭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元素,使其成就為印度建築史上一顆瑰麗的奇葩。

78 佩特拉玫瑰之城【約旦】

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首都安曼以南,是一處隱藏在沙漠中的奇跡,大約建於公元前300年左右

事實上,這座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佩特拉古城僅僅是管中窺豹,全貌至今並未完整體現,不過也足以令人震撼。其位於約旦首都安曼以南250公裏之處,大約建於公元前300年左右,是一處隱匿於沙漠之中的奇跡,它曾經是古代厄多姆國和納巴泰亞王國的首都,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

佩特拉古城,細長的峽谷通道

佩特拉古城,峽谷盡頭豁然開朗,古城廣場的核心建築--卡茲尼神殿呈現眼前

佩特拉古城最令人驚嘆的是它的建築,均於山巖上雕鑿修建而成,有神廟、宮殿、墓穴和劇場等;令人驚奇的是,佩特拉遺址的巖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之城」。

佩特拉古城,卡茲尼神殿,很難想象,每處建築細節都是鑿出來的

佩特拉古城,卡茲尼神殿,有濃郁的古羅馬建築風格

佩特拉古城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它很難被發現和進入,要想到達佩特拉古城,必須經過一條長約1.2公裏的細長峽谷通道。這條峽谷非常窄,寬3~12公尺,最窄處只能容納一輛馬車,是古城的天然屏障。峽谷中曲折逶迤,幽深險峻,兩側巖壁經過風雨侵蝕,光滑平整。走到峽谷的盡頭,豁然開朗,古城廣場正面的核心建築—卡茲尼神殿呈現眼前。

佩特拉古城,卡茲尼神殿建築細節,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梁和門檐雕有精細圖案

令人驚嘆的佩特拉古城遺跡,涵蓋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建築

建築造型莊嚴雄偉,高約40公尺,寬約30公尺。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梁和門檐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卡茲尼神殿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山就勢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巖石城墻天然而成。

佩特拉古城遺跡

佩特拉城作為古阿拉伯王國的首都,在公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公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後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建築中融入了典型的古羅馬的風格。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

79 京都法觀寺【日本】

京都法觀寺內的八阪塔

之所以提到法觀寺,並非寺廟有多又名,而是這座八阪塔(又稱五重塔)實再過於應景,在京都絕對是一處著名的網紅建築。其坐落於日本京都清水寺和八阪神社之間,為京都最古老塔樓建築,塔高達46公尺,在一片低矮的町家民宅中成為東山區最醒目的地標。

典型的京都老明信片中的「證件照」

八阪塔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幾座可以登臨的佛塔,但也只能登至二層。在樓梯上可以看到暗層中的一些結構,如內柱、童柱、昂的後尾等,現在看到的八阪塔是日本室町幕府時期(1440年)重建的面貌。重建的法觀寺八阪塔並沒有對塔的結構作出大的改動,其在夾縫中設定樓梯,實作了可以登臨的效果。

八阪塔的結構剖面及內部空間

日本木塔普遍結構空間較小,一層以上是基本沒有任何作用的奇葩存在,而這八阪塔,顯然成為了日本眾多不可登臨木塔中為數不多的特例,不過由於憋屈的空間,也只能登到二層。日本的佛塔地位較為神聖,多不能登臨,甚至不能進入;其結構較為原始,內部空間多數被結構所占據,所以幾乎沒有多余的空間再設定樓梯;再者日本古人也沒有熱衷於登塔望遠的習慣,一般只在一層設定佛像,作為供奉空間,不像許多中國古塔每層均設定佛像並可以登臨。

二年阪與三年阪

不同角度和光影下的八阪塔

四季中不同景致的八阪塔

與之景觀關聯的位於日本京都清水寺外面的三年阪、二年阪,說白了就是一處街道,同時也是極具京都風情的坡道,其周邊是日本重要傳統的建築群保護區。二年阪從北面的高台寺往南延伸至三年阪,一路連綿著保留了紅殼格子和蟲籠窗式的古老町家建築,極具風情韻味。

不同視覺角度下的八阪塔

八阪塔與三年阪二年阪互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圖畫,引得無數遊人在此回頭,為之驚艷

這座法觀寺的八阪塔、三年阪二年阪互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圖畫。站在絕佳的位置回望或俯視,這幅場景就是典型的老京都明信片裏的畫面,引得無數遊人在此回頭,為之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