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金牌講解員」坐鎮,「運河之舟」裏講北京

2024-01-10文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武亦彬

「歡迎各位來到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頂部造型如船的共享大廳、如帆的展陳大樓,以及建築間的休閑水街,讓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元素齊聚……」去年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式開館,「運河之舟」已揚帆啟航,首都博物館宣教部講解主管劉萍正帶領著講解團隊,迎接首批觀眾的到來。

站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寬敞明亮的新展廳裏,劉萍的思緒飄回18年前。2005年12月,首都博物館啟動試執行,她也是首批上崗的講解員之一。「都是咱北京最重要的博物館開館,同樣是冬天,同樣是懷著緊張又激動的心情站在大廳裏,等待著第一批觀眾來‘驗收’我們的工作成果,確實有種時空交錯的感受。」

從青銅玉器到書法繪畫,從歷史典故到民間風俗,劉萍的講解總是能在不知不覺中牢牢抓住觀眾的註意力。這一「超能力」的背後,是千萬字級別的素材積累。在首都博物館累計近萬場次的講解工作,讓她從一名講解新人成長為「金牌講解員」,從館內常設展到各類臨時展,每個展廳都是她的「主場」。

但這次,面對著嶄新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饒是經驗豐富的劉萍也犯了難。她連說了三個「陌生」:陌生的場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展品。「新館的展廳空間更大,展覽體量更是多了三分之一,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這上千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足足27萬字的文物大綱,要用觀眾能聽懂的語言,梳理成近萬字的講解詞,並在短短幾周時間裏消化記憶成為信手拈來的知識點,實作「百問不倒」,這是難以想象的工作量。「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任務,面對觀眾,我的背後是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近2個月來,加班加點成了劉萍和講解團隊的常態。

步入展廳,千百年來在大運河上發生的人和事,在劉萍的言語間鋪展開。「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瓷都是景德鎮,古代的景德鎮究竟什麽樣?答案就在這件瓷板裏。」胎體厚重的禦窯廠圖桌面,正如它厚重的歷史,青花繪制的山川河流、樓閣街道以及數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再現了瓷都百姓的昔日生活;站在【京師生春詩意圖】前,曾經的京師全貌在眼前徐徐展開,北京中軸線的標誌性建築鑲在畫中的不同位置;從北京到杭州,【京杭道裏圖】則展現出了長達1700余公裏的大運河沿途的千裏江山……

「每一個場景,都要由我們講出其中的樂趣,讓觀眾身臨其境。」劉萍說,講解是語言的藝術,但在精準表達的背後,需要講解員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對文物獨到的理解。她指向一旁的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從淡雅柔麗的軟彩工藝、內外瓷胎拼接的復雜制造工序,到繁復的花卉、焦葉、花果等紋飾,每個工藝的細節,她都能娓娓道來。

現在,劉萍和講解團隊正透過每天3場的定時講解,講述著「人·水·城」的故事。「每一次講解,對我來說都是完成一個光榮的使命。根據觀眾的反饋,我們還會持續最佳化講解內容,讓每位前來‘乘舟’的觀眾,都能帶著滿滿的收獲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