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周刊|碩儒潘存 書法大家

2023-12-09文化

■ 林尤葵

2023年11月13日,農歷癸卯年十月初一,筆者攜瓊台書院書法學子拜謁文昌鋪前溪北書院,適逢書院迎來她一百三十年的生日前夕,修葺如故的書院仿佛處處洋溢著讀書聲。

書院正門的湖水如一巨大的墨池,而與書院同齡的兩棵枇杷樹如同兩支如椽的巨筆,正書寫著潘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初心。盡管他被日本人尊為現代日本書法之原點,但書法只是他經世致用之余事。

潘存其人

潘 存(1817—1893) 字仲模,別字存之,號孺初,清代嘉慶二十二年農歷十二月生於文昌鋪前港頭村耕讀人家,七歲入私塾,一目數行,塾師異之。年十二三,操筆為文,滔滔不絕,號為神童。潘存於鹹豐元年(1851年)考中舉人,不久赴北京應禮部考試,任戶部主事。此後,潘存居京師三十年,耿直忠介,疾惡如仇,從未依附權貴,故不得升遷,但公卿知其賢,與其交誼甚摯,凡有進言,必與討論。

潘存公事余暇,研究經史,淹貫百家,工於詩歌和古文辭,著有【克己集】【論學十則】【賞花有感】【楷法溯源】等,後人集有【潘孺初先生遺集】。當時,廣東進士梁鼎芬稱譽:「孺初先生,當代碩儒。」清末海南名士如馮驥聲、曾對顏、王國憲等皆其門下。

潘存為人處世以德為上,處事務實。從今存他親筆記錄的【論學說十則】及【克己集】中可見一斑。譬如在【克己集】中說:「君子以仁義為本,而文藝次之。」「聖賢學問,爭在方寸,不在富於言論。」「余讀【論語】【孟子】文字,見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這是真正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故能登高望遠,視野開闊,並登堂入室,體驗自不同一般。正如他所言:「不登峻嶺,不知天之高;不親聖人,不知道之大。」

潘存為溪北書院題寫的「講堂」和「經正樓」。本版圖片除姓名標示外均由本報記者 陳耿 攝

潘存在【論學說十則】中說:「天下事,求精不如務實。果能實,精亦好,粗亦好,由粗可以至精。不務實而言精,紙上空談,弊有不可勝言矣。」表現出潘存學以致用的處世態度,不做紙上談兵。

潘存不但博學,而且為人耿直。時人馮驥聲【挽潘孺初先生聯】有雲:「理學傳陸象山,經術師顧亭林,屈指數嶺海賢豪,靈光巋然推此老;議論若陳同甫,氣節似魯仲連,何意遇龍蛇歲厄,康成歿後又斯人。」

監察禦史鄧承修同潘存友善,時稱「鐵漢」,是朝中的「清流派」,忠言直諫,曾彈劾李瀚章、崇勛、徐廷旭。鄧每有奏章草稿,多與潘存商榷。

戶部尚書閻敬銘對潘存甚是降心禮敬,潘存晚年辭官乞休,閻苦留不得。

潘存在戶部下曹滯留三十年不獲選補,友人黃遵憲【歲暮懷人詩】「卅年冷署付蹉跎」為之扼腕。

據史料記載:「前督臣張之洞最敬其人,至懷抱之宏,議論之精,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尤為人所難及。」

潘存曾率先提出設立海南省。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殖民者發動侵略戰爭,多次侵犯廣西、福建、台灣、澎湖列島和瓊州海域。兩任兩廣總督張樹聲、張之洞先後委任其為雷州和瓊州兩州團練,訓練水兵守衛海防,靖內禦外,經營守衛,地方得以安寧,朝廷論功賜四品官銜。其時,潘存向朝廷提議【瓊州改建行省建議方案】,並親自撰擬建省理由與方略,呈報兩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重視,但因國事紛亂,不久張之洞調離,設省謀劃落空。

溪北書院大門匾額為潘存弟子楊守敬所題。

建立書院

潘存熱心公益,以教育為懷。政治抱負未得施展,作為實幹家的潘存,遂轉向教書育人,創辦書院。光緒十四年(1888年),應廣東總督張之洞之請在惠州豐湖書院任教,由於「務實學,重躬行」,獲得社會各界的敬佩和愛戴。

後來,潘存思鄉心切,便返瓊掌教府城蘇泉書院和文昌蔚文書院。為表達對丘文莊公的敬慕之心,他計劃建奇甸書院,可惜未果。

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兩廣總督張之洞和雷瓊觀察使朱采的鼎力相助下,潘存得以在故鄉建立溪北書院,購置圖書,教化後代,實作了他畢生的夙願,為海南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溪北書院,位於文昌市鋪前鎮珠溪河之北,占地二十多畝,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建成後,規模在海南僅次於瓊台書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坐北朝南,南開山門,面闊三開間。門前芳草萋萋,有一半月形人工湖,水面波光瀲灩,蓮葉微蕩,增加了書院的靈性,似寓有上善若水、心靜如水之意。

山門上方「溪北書院」門匾四個大字為潘存得意門生、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敬所題,遒勁渾厚,大家手筆。大門兩側「維持風俗,教育人才」則為潘存自撰聯,闡述了書院的辦學理念,書法像現代人,應是後人補書。書院以「崇實學,黜浮偽,除俗習,息邪說,正人心」為教育宗旨。

潘存輯錄、1877年刊行的【楷法溯源】封面。

入門後為庭院,過了庭院是一組四合院式建築,左右兩側以走廊連線。書院由頭門、講堂、經正樓、齋舍、東西廊廡五部份組成,四周圍墻環繞,全部磚瓦土木結構,房屋多采用透雕工藝和花鳥瑞獸裝飾,古色古香。

二進講堂是書院講解經學的場所。上方懸掛「講堂」木匾,原講堂兩柱懸掛潘存所撰對聯:「學問無他,求益乎身心家國天下;載籍極博,折中於易書詩禮春秋。」可惜已不復存在。

三進正堂為「經正樓」。「講堂」和「經正樓」木匾皆為潘存所題榜書。

仔細觀察,可見溪北書院的繁體「書」字缺一橫,講堂的「講」字缺一橫一豎,這是書法為了藝術美所作的減省。有人這樣解釋:這是潘存和楊守敬在告訴後人,人的一生中,作為學生有讀不完的書,作為老師有講不完的學,無論師生都學無止境,可見當時潘存建造溪北書院時的用心良苦。這當然不失為教人上進的美好解釋。

為了建造書院,潘存殫精竭慮。1893年,經過近三年緊張施工,就在書院即將落成之際,潘存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成為他一生的遺憾。為了補救這一缺憾,11月18日,溪北書院建成130周年之際,書院補辦舉行了落成典禮儀式,請來專業演員扮演潘存,惟妙惟肖,潘公有靈亦當欣慰。

需要說明的是,「經正樓」曾遭台風破壞,於1921年改建成現在的中西合璧式二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2014年,溪北書院遭雷馬遜超級台風的肆虐,破損嚴重,講堂和枇杷樹最高,卻安然無恙。近年來,相關部門撥付巨款對書院進行修繕,才有了今天修舊如故的風貌。

書法大家

潘存作為儒家傳統的知識分子,崇尚立德、立言、立功的經世致用思想。書法雖是他公暇、學問文章之余事,卻使他成為書法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尤其是對日本現代書法的影響。

潘存書法從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入手,兼習二王小楷,後覺歐書拘謹,乃轉學顏真卿、米芾等行草書,尤喜顏魯公【爭坐位帖】。清末碑學興起,潘存響應,乃致力於金石學,竭力搜集漢魏、六朝碑版,進行整理研究。潘存於【鄭文公碑】【張暴龍碑】諸碑用功尤勤,所臨【鄭文公碑】勁健,入木三分,自然生動,比起清末民初書法家李瑞清的抖擻來得自然。清徐珂【清稗類鈔·藝術類】說:「潘存冥不與世接,於學無所不窺,得其一藝,借足名家。每日作書,隨手塗抹,棄之紙簍。嘗臨【九成宮】,直逼真跡,寫小楷亦懸腕,以三指撮筆端。」其用筆得古人全身力到之法,深得北碑健勁而又貫通篆隸,融各家之長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尤其得力於【鄭文公碑】的草情篆意和顏真卿的雍容靜穆。

潘存在溪北書院題寫的楷書「講堂」、行楷「經正樓」兩榜書匾額,可謂傑作,單字大一米見方,正大巍然、氣勢磅礴、渾厚蒼穆,非胸懷天下大愛者,不能有此氣度,不能有此氣象。潘存此書,正如其為人。

行書【節錄白居易太湖石記】立軸,為潘存中年經意之作,氣勢連綿貫通,力透紙背、舒放自如,深得晚明諸大家精髓。作為碑帖融合的書法大家,他和嶺南碑派書家李文田、鄧承修等人一起,為清末嶺南書壇的嬗變推波助瀾,為碑派書法的中興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潘存行書作品【節錄白居易太湖石記】立軸。林尤葵 提供

潘存於書法的貢獻和影響還在於輯有【楷法溯源】一書,培養了楊守敬和日本書法泰鬥中林梧竹。

【楷法溯源】為清代重要書法著作,共14卷,前置古碑、集帖目錄一卷。潘存原輯,由弟子楊守敬編印,於光緒三年(1877年)在湖北武昌刊行。

該書是一本楷書組譯,收錄漢至五代的楷書於一編,共采古碑碣、磚文、造像646種,集帖82種,每字均依原碑之大小,雙鉤摹錄,並註明出處,詳加考證,凡著名碑帖大抵俱在。書中所收約二萬字,不計重復實收單字3498字。一字往往搜輯自數十種碑帖,在版本的選擇上唯真唯美,寧缺毋濫。

該書意在追溯楷法源流,顯示楷書的嬗變和發展,既是一部書法藝術的名編,也是學習楷法、研究楷書很有實用價值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對本書之價值和影響,潘存的侄孫潘為淵說:「鏡六書之淵源,訂百氏之訛謬……小學家展轉購求,無不家置一部,視同鴻寶。」

潘存和楊守敬實乃亦師亦友的關系。楊守敬(1839—1915)是清末民初傑出的地理、金石、文字、目錄學家、書法藝術家,著述等身。他在自訂的年譜中說:「時空手入都,距會試尚遠,進退維谷……而儒初以窮京官自顧不暇,而嗇衣減食以濟吾困……守敬得聞緒論,智識日開。」又說:「敬於都門,因遂溪陳君喬森謁文昌潘儒初先生,始為金石之學,先生精筆法,敬亦竭力助搜討,每得一碑,先生點其精要,以為是古人精意所留。先生博學多通,精義卓識,罕有匹倫。」從中可以看出潘存自顧不暇,還節衣減食助楊守敬度過生活難關。楊對潘學問評價極高,故從其研究金石之學。對編撰【楷法溯源】過程的一些重要細節也進行了說明。

楊守敬後來到日本任外交官,帶去了【楷法溯源】及大量的漢魏碑帖,將碑學遠播日本。日本書法界為之震驚,大開眼界,從此日本書法才開始進入現代碑學行程中。楊守敬也因此被尊為「日本書法現代之父」,因楊守敬的宣揚,潘存的書法為日本書畫界所熟知。台灣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中,近代被收入的南方人僅康有為和潘存二人,可見其書法藝術聲譽之高。

1877年,何如璋任駐日公使,隨員余元眉為中林梧竹老師。第二年十月,余元眉攜中林梧竹渡海經上海、天津到北京,介紹其認識潘存。中林梧竹拜潘存為師學習書法,得潘氏筆法之訣竅,學滿獲潘氏題辭:「日本名士梧竹先生書法古厚,而篆勢分音,草情畢具。」

中林梧竹返日後終成巨匠,為「銀座之書聖」,與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同稱明治三大家。

日本著名書論家杉村邦彥在【近代日中書法交流史研究】中有一篇文章題為【日本近代書法之原點——潘存】,可見潘存書法在日本影響之大。潘存擔得起這樣的評價,在於有兩個得意門生——楊守敬和中林梧竹,也在於潘存書法藝術的魅力。

一百三十年後,當年多少達官貴人已被歷史所遺忘,而我們還記得潘存,正在於他平生所為在於立德立言,利國利民,這正是對今天教育事業的啟發,也是我們紀念他的意義所在。

(作者系瓊台師範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