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0世紀表現主義名家

2024-09-10文化

蒙克(1863—1944年)

「無盡的吶喊刺向宇宙」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聲名顯赫,代表作【吶喊】表現出的暴力無可企及。

病態的焦慮貫穿了蒙克的一生,死亡和痛苦是他一直表現的主題(【女病人房中的死神】)。

他不斷表現人在虛無面前心靈上的痛苦。

諾爾德(1867—1956年)

「現實是不存在的,或者現實不是藝術。」

埃米爾諾爾德在德國和巴黎接受教育,並在此期間接觸到文森特梵高和保羅高更,從而確定了自己的藝術方向。

諾爾德是柏林分離派的創始人和成員,創作了許多海洋風景畫和宗教舞台布景(【花園】和【先知】)。

諾爾德被斥責為「頹廢」藝術家,即使他曾支持納粹黨,但在其暮年之時,還是回到了大量的油畫創作上。

魯奧(1871—1958年)

在藝術選擇上,喬治-亨利魯奧很快就確定自己的人文主義路線,致力於表現人的各種痛苦,尤其是在正義的無情社會裏的不幸。

魯奧是一名堅定的新教徒,創作了很多謙卑人的楷模——耶穌(【被士兵戲弄的耶穌基督】)為主題的作品。

弗朗斯馬克(1880—1916年)

弗朗斯馬克是美術表現主義的傳奇人物,動物主題繪畫是其代表作品。

他的畫作表現了自然的力量和美麗,人類自己也可以從中找回原始的純凈。

畫作上的色彩鮮亮濃重,刻意簡化的圖案顯出驚人的力量。

基希納(1880—1938年)

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一生命運多舛,但又光輝閃耀。

受木刻的直接影響,他創作的繪畫作品(【藝術家和他的模特】)表現了其高超的藝術造詣。

畫中人物的面龐棱角分明、著色濃重、摒棄了立體效果從而凸顯了作品的特點,但並未因此而失去裝飾的效果。

佩希施泰英(1881—1955年)

馬克斯佩希施泰英是一位有名的肖像畫家,同時擅長靜物畫和風景畫,他可以將人物精巧的嵌入田園風景中(【自然中的三裸女】)。

佩希施泰英是「橋社」成員,推動了橋社的地位並更新了它的美學理念。

黑克爾(1883—1980年)

埃裏希黑克爾的繪畫帶有明顯的憂郁和憤怒,他受到義大利「原始」畫派的影響,努力透過貌似簡約的筆法表現靈魂的折磨和心靈的痛苦。

畫中色彩的力量透露出黑克爾內心的恐懼。

科科施卡(1883—1970年)

奧斯卡科科施卡是表現主義浪潮中的領軍人物,大膽表現粗魯和挑釁。

他作畫下筆有力,用料厚重,畫作線條粗獷。

奧斯卡不在乎細節(【風神的新娘】),只擔心觀眾會產生一種永久的絕望之感。

奧古斯特馬克(1887—1914年)

奧古斯特馬克最初受到印象主義的影響,之後又接受了野獸派的繪畫理念。

透過賞析亨利馬蒂斯的畫作學習如何更加自如地作畫。

雖然馬克在1916年香檳戰役中英年早逝,但他還是留給了世人很多無與倫比、色彩多樣的作品。

席勒(1890—1918年)

埃貢席勒尤其傾向於表現女性的身體(【躺著的女人】),毫不猶豫地要求自己的模特擺出各種曖昧的姿勢,即使不違背道德,但也是奇怪的要求。

他在表現身體的脆弱時,從不試圖掩蓋皮肉下的骨頭結構。

對人身體結構的探索是為了將其融入畫作之中,不露痕跡。